分享

包谷浆粑:秦巴山区穷人的茶饭

 好鱼的池 2014-03-19

包谷浆粑:秦巴山区穷人的茶饭

在巴山深处的几个县,我吃到一种先前未曾吃过的饭食,呈黄色,为糊状,可以判定那原材料应该是玉米,却与玉米粥很不相同。人们介绍说,叫做“包谷浆粑”。说是将嫩玉米粉碎成浆,去渣发酵而成。发酵时间一般两三日,时间偏短则甜,偏长则酸。可加糖。也可加调料。我问:若是由嫩玉米炮制,是否有时间性,要在玉米生长期间方可吃到。回答说:可以储存青玉米,随时食用。

后来又吃到一种浆粑馍。平面三角形,大约手指厚一片片,金黄色,甜丝丝的,很好吃,也很好看。人们说,也是用这样的嫩玉米粉碎成浆发酵后制作的,像包粽子一样,包起来,蒸熟了吃。边吃边想,人们在食用玉米这种粗粮时,是很动了些脑子的。粗粮如玉米,营养是很好的,却未必十分好吃,想方设法变换花样,是饮食文化题中应有之义。

后来又到了汉阴县,见到巫其祥、李家成等对于民俗文化与饮食文化颇有研究的朋友,问及玉米浆粑和浆粑馍,却得到一个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外的答案。原来这也是老百姓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吃法。

巴山北麓,海拔八百米以上,有不少老百姓,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地理与气候条件所限,好多粮食作物不容易生长,玉米虽能生长,却不能完全成熟。没法子,只能收青玉米,只能用刀子将尚不饱满的玉米颗粒切削下来。怎么保存呢?一般人家都有那么一两个或者好几个大木桶,叫做“黄梢”,用杉木做成。那木桶有很大的,直径两米,一般都有一米高,一家有这么一个木桶,就好比有一个粮食仓库。切削下来的青玉米颗粒,便放到这样的木桶里头,让它发酵。其实这发酵,是一种保存储藏的方式,时间一久,那大木桶的表面,会形成厚厚的红颜色的一个酶菌层,有的可达十公分。看上去不雅观,但是,有了这样一个保护层,由于发酵而已经具备保存条件的玉米稀浆,更能够长期储存而不至于腐烂变质。贫穷的老百姓,一日三餐,就从这样的“黄梢”,这样的大木桶里,舀出一瓢又一瓢发了酵的青玉米稀浆来,煮熟了吃。煮时,掺一些洋芋、红苕、南瓜和青菜。这样的包谷浆粑,每年要吃少则四个多月,多则半年以上。对于贫穷的老百姓而言,这大木桶里头的稀浆糊糊,并不是什么美味佳肴,却又是赖以生存的必须品,是他们的命根子。

浆粑馍,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的生出来的一种食物。大多用桐叶包裹后蒸制。也有用竹笋的包皮包裹了。比较起来,浆粑馍要好吃得多。由于制作时需要更多的原材料,所以也算稀罕之物。至于平川地区,用尚未完全成熟的玉米磨浆发酵煮浆粑吃,则是一种变换口味的吃法,就像人们将青玉米棒煮熟了吃一样。

老百姓有极强的忍耐力。虽说吃的只是这样的玉米稀糊糊,却能够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长年干着十分繁重的体力劳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李家成在汉阴县双坪乡蹲点,那里山高坡陡,条件艰难,站在一架山上,能看见另一架山上的人家,甚至能跟乡亲打招呼,可是要去那家的话,就必须先下山,再上山,就得走半天。那里没多少平地,耕地多在高处,干活就须背着一个背篓,反反复复地上上下下,非常劳累。李家成问老乡:“吃这么稀的东西,干这么重的活,不饿吗?”老乡总是回答说:“行,不饿”。在我看来,这话既是实话,也是老百姓心地善良、老实巴交的的一种表现。

玉米是好东西。《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称:玉米“现遍布世界,产量居谷物的第二位。”“它的营养价值在谷物中最佳,颖果是人类的主要食粮”。玉米在世界各地的普及,是许多地方人口得以增长的重要因素。近来有的医学保健学专家建议,人们为了健康,应该多吃玉米制作的食品。玉米浆粑和浆粑馍,都有推广的很大空间,白米细面吃得太多的城里人,相信会喜欢吃这样的食品,也应该多吃一些才好。

当然,先前的秦巴山区穷苦老百姓由于改革开放而改善了饮食结构,少吃玉米,多吃大米白面,还能吃到营养丰富而且口味佳美的食物,更是一件大好事。(我在傻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