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银行保本理财产品:收益要分清固定还是浮动

 云鹤书馆 2014-03-20
           
解析银行保本理财产品:收益要分清固定还是浮动


  近日,东亚银行2011年发行的两款理财产品,因收益远低于预期遭到客户投诉。那么当各种保本型理财产品摆在投资者面前时,投资者应该如何购买才靠谱?在购买时又存在着怎样的误区?中国经济网记者为您梳理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的那些误区及购买技巧。

  保本理财产品存误区

  误区一:预期收益等于最终受益


  理财专家表示,通常保本型理财产品能够达到4%、5%的年化收益率就已经很高了。而投资者往往把“预期最高收益”等同于其最终收益率,在购买理财产品前一味追求预期收益指标。而在理财产品到期后,如果出现最终收益低于预期最高收益时,投资者便会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

  其实,“预期最高收益”指的是在理想情况下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预期收益可能最终不能实现。投资者在阅读产品指南及条款内容时,须同时关注其中列出的较差或最差投资收益情形。

  误区二:保本理财品等于储蓄存款

  很多投资者认为购买保本理财品和到银行参加储蓄存款是一样的,都可以得到固定收益。但其实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理财分析师表示,虽然保本理财产品风险最低,但实际上该类产品均附加了一些条件,如银行可以提前终止产品,客户无权提前终止等。因此,此类产品并不完全等同于储蓄存款。

  误区三:不到期也会保本

  很多投资者认为,只要购买的是保本型理财产品,即使没有到期、提前赎回也都会保本。正常来说,如果购买的理财产品是保本型理财产品,多数情况下无论是投资者半途赎回,还是到期后都会保本。可有些时候,投资者也会出现亏本的情形。

  一般而言,一些银行对于本行发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都会有附加条件,持有到期,便会保本,而如果中途投资者自己赎回,则本钱不进行保证。如此来说,投资者在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时,对于银行所说的保本,一定要慎重对待,必须看清理财产品说明书上说的保本是专指到期保本,还是也包括提前赎回保本,以避免投资者购买了保本型理财产品后,因提前赎回不会保本,而让投资者损失掉不应该损失的本金。

  注意事项及投资技巧

  分清“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


  记者为投资者提个醒,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要分清楚“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顾名思义,“固定收益类”是商业银行承诺向投资者支付固定收益,由银行承担投资风险的理财计划,也就是“保本保息”。但此类理财一般收益率较低,略高于定期存款。

  “保本浮动收益类”则指银行保证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承担,并根据实际收益情况确定投资者实际收益的理财计划,也就是“保本不保息”。

  人民币固定收益产品:应回避长期产品

  此类产品多为短期产品,运作模式以债券投资和信托募集资金为主,收益率一般为3%―5%,本金有保障。这类产品适合年龄较大、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但此类产品潜在风险是收益可能不如存款利息高,即如果银行加息,可能会出现产品到期后跑不过储蓄存款利率的情况,投资者应尽量回避长期产品。

  人民币结构性产品:要了解产品基本操作方法

  它是银行通过购买股票组合、股指或者商品期权等,以募集投资者的资金作为相应对冲来操作的理财产品,大部分偏好挂钩股票且较集中在几大蓝筹股上。购买这类产品的投资者最好具有一定的金融知识,能够理解产品的基本操作方法。

  这类产品虽然银行确保本金,但如果因为投资者自身原因导致产品提前终止,则本金保证条款不再适用。大部分结构性产品都是在到期后才能100%归还本金的。

  小贴士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须“四问”


  面对数量井喷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在购买前要做到“四问”:一问在哪查询;二问谁的产品;三问投向何处;四问与谁签约。

  据报道,银监局已要求各商业银行在营业网点建立个人产品信息查询平台,收录全部在售及存续期内代销产品的基本信息。客户可通过平台查询、核实相关产品信息。“谁的产品”、“投向何处”、“与谁签约”则着重提示消费者分辨“自有”还是“代销”,遇到无具体投向、无明确发售方、无风险提示的“三无”理财产品更要多加小心。

  其实,有不少老百姓一直试图寻找既高收益、又无风险的理财方式,客观上也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收益总是伴随着风险的,面对一些产品远高于正常固定收益水平的“预期收益率”,就要多留个心眼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