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疏通文意的四种方法字数:2740来源: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2年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文言文分量的增加,文言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通过对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加上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了几种疏通文言文意的方法。这四种方法是:加字法,换字法,调序法,补充法。 关键词:加字换字调序补充 初中语文新教材,与新旧材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增加了文言文的分量,文言文占了选文的三分之一,但文言文教学不如现代文教学那样备受重视,其教学模式并未有过多大改变,老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尤其在疏通文意上,感到困难重重,于是在学习上产生了畏难情绪,针对现状,我总结多年教学经验,进行了大胆尝试,总结了文言文疏通文意的四种方法。 这四种方法是:加字法、换字法、调序法和补充法。下面我对几种方法分别加以阐述。 一、加字法 这是疏通文意的最简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字法也可以称之为组词法。它的依据是:古汉语里的单音节词往往包含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里,比如:“细察”就是“仔细观察”;“果如鹤唳云端”中“果”的意思就是“果然”;再如“兴正浓”中“兴”的意思是“兴趣”不需多举例,我们能窥一斑见全豹。因此想翻译一句话,把原句中的词组词就能翻译过来。 如:(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只有剩骨。”可以翻译为“一个屠夫晚上回来,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2)“学而时习之”可译为“学习并且时常复习。 (3)“有朋自远方来”可以译为“有朋友从远方来。” (4)“忽见山头有塔耸起。”可以译为“忽然看见山头有孤塔高高耸起。” (5) “传一乡秀才观之”可解释为“传给一个乡的秀才观看”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加字法可以把翻译句子变得简洁,也就是说加字法是简便易行的方法。但是有些句子単用加字法是无法翻译的,那就另辟蹊径,请出“换字法” 二、换字法 其实,换字法就是通过解释每一个词再连成一句话的方式来翻译句子的方法。它建立在加字法的基础上。 例如:(1)“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可译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他,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其中“知”的意思是“了解”,“愠”的意思是“怨恨”,“亦”解释为“也”,“君子”是“有道德的人”。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句中其是“这”的意思,“收族”解释为“团结同宗族的人”“意”可译为“内容”。因此,这句话可翻译作“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这句话中,“之”是结构助词“的”,“蕃”是“多”,因此我们知道了这句话的意思,即“水上陆地上草木开的花,可爱的很多。” (4)“木兰当户织” 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不能漏译或译错,那就是“户”字,意思是“门”,“木兰对着门织布”切不可把“户”译为“窗户”。 依据这种方法我们随便翻译几个句子,“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译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雄伟壮观的景象。”; “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那巴陵郡的雄伟景象。…… 但有些句子,用了加字法、换字法仍无法顺利地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这些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尽相同,因此在前两种方法基础上,就必须配合使用第三种方法了,即:调序法。 三、调序法 古汉语中有许多倒装句,这也给翻译句子带来困难,不认真研读,就无法将句子翻译得信、达、雅。因此要把这类句子翻译好,调整语序就成了最重要的工作。 例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按照第一二种方法翻译的结果如下:“可是两只狼一起追赶像原来一样”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这时候就要调整一下语序,即把“一起追赶”放在“像原来一样”的后边,这个句子就可译为“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这就符合我们的说话习惯了。 类似这样的句子还很多,如:“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应该译为“我自己把它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翻译成“想要成为普通的马尚且办不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意思是“问一声闺女想什么,问一声闺女思念什么”; “即书诗四句”译作“立即写了四句诗”; “何陋之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呢”; “投以骨”是“以骨投之”的倒装,译为“把骨头扔给狼”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经过调序法的加工整理,我们翻译出来的句子,要顺畅得多了。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做到了一个字“雅”。 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句子,即使运用了上述三种方法,但翻译成现代汉语仍有不通顺之嫌,不完美之感,似乎缺了点什么,别急,此时我们还有最后一招制胜的法宝——补充法。 四、补充法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更精练。除了它较多使用单音节词外,还由于它经常根据上下文省略一些成分,明确这一点后,我们就能有的放矢,只要依据上下文,就能顺利地将省略的成分补全,(补充的成分通常用括号标示出来)把句子翻译的格外正确流畅。 例如:“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句话中“别院”前省略介词“于”。其实就是“取之于别院”即“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这样的句子也很多,这就要求我们熟练掌握补充法,才能把句子翻译到令自己满意的程度。如: “胡不见我于王?”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在翻译时把它补充出来,即“(您)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呢?”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一个小的入口,(小口)好象有光亮。 “便要还家。”——(桃源人)便邀请(渔人)回家。 “互相轩邈”——(高山)争着向远处伸展。 上面阐述了四种翻译句子的方法,其实这四种方法不是单独使用的,必须互相配合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我看巴陵郡的优美景色。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口衔远处的群山,吞吐浩瀚的长江。 当然,这四种方法比较容易记忆,关键是平时多运用才能领会其精神实质。还要多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 总之,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先读懂,然后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文言文功底。 |
|
来自: 行在今天 梦在... > 《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