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翰墨焦点】优秀书法名家专题{北京·方放}读帖有奖

 务本堂居士 2014-03-23
青花瓷的笔洗,笔浸入其中,推开一圈浅浅的涟漪,我喜欢看着笔锋徐徐地散开,在水中轻盈飘逸得像一朵盛开的花,暗香盈袖。当这柔和敏感的纤毫在纸上游动时,潜藏在你心底隐隐的悸动,都会在墨痕中毫无掩饰地透露着。
  墨与水相融,落在洁白的素笺上,缠绵悱恻。这些墨迹是书家胸中的丘壑,是审美的山林,风走过,云停过,晨曦的露珠亲近过,它包容了世间的所有,无声无息,像历史的年轮。我静静看着水墨慢慢氤氲开来,滋漫出幽幽的气息,仿佛听元曲的低吟婉唱。
  墨的黑,也作玄,无光泽的黑,淡定而深幽,和着冰雪的冷香,石涛说他的笔底下是“墨海里放出的光明”,同古代先哲一样,这条光明的心路洗尽铅华,链接古今,通达天地。
  性格散漫的我,常常喜欢坐在午后暖暖的阳光里,清茶小酌,喝茶为品,品字,三个口,三即多,古人每日三省其身,品茶也如此,一口、一口地慢慢洇,用平和的心态,细腻的感觉。信手翻开一本心仪的字帖,用心去品,与茶同理,书以载道,可澄明心性,可寄情笔下,这时光线穿透竹帘,洒下细细密密的条纹,我玩味其间的使转,享受水墨的净润,恍若隔世的宁静,醉心。
        我从七岁提笔始,习书至今已三十余年,其中虽有停续,但终是难以释怀。记得幼时习字,对于书家各体,漠然无趣,父以戒尺督促,不得以敷衍日课,后来边看边临,夜深人静之时,也渐能窥到一丝书家的性格,柳公权的刚毅坚定,赵孟頫的平淡中和,文徵明的儒雅精微,也许看不透,却时时回荡我的心间,日久生情,笔墨与我已相濡以沫。纸上分明的墨痕,如屋漏痕、如锥画沙,有时圆润雍和,有时铿锵古拙,有时促促断顿,有时游丝绵绵。1979年,我11岁,写的“朝气蓬勃”发表在《书法》杂志上 ,1985年,获日本“高野山书道协会奖”,这些荣誉让我对未来产生了美好的憧憬。
     1986年,我如愿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设计系,在这里我受到中西方艺术观念的洗礼,对传统艺术的痴迷日愈浓烈,坚持日课,手不释卷,偶然我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到一本日本发行的王羲之尺牍,它散发出的古典书卷气,在我心里刹那间铭刻成美妙的回忆,从此我独钟晋人法帖,歆慕晋人唯美的风度。
         如今临的碑帖杂了,为参加各种展览进行艺术创作的机会也多了,更加喜欢安详闲淡的风格,更能体会愈绚烂愈平淡,愈平淡愈永恒的深意。
         一支笔,一砚墨,墨在笔底行,像似经过千年的修行,青雾弥散,山岚流动。水与墨的生发,一端是江南的旖旎疏朗,一端是北方的凌厉沧桑。书法是灵性的尤物,每一个字都诉说着无尽的风流。
        我喜欢墨迹中的枯笔,它如园林中的漏窗,亦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意,以空灵标示高远,以流动之气唤活墨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这虚白的韵致,在宋元的文人画中也处处洋溢,隐去的浓丽,远去的喧哗,文人们坚守着这份空寂的情愫,任心灵在云端逍遥 。
  书房墙角的梅瓶里,插着几枝修长的枯荷,忧郁地在粉壁上投着寂寥的影子,错错落落,它的茎虬劲而嶙峋,极像王铎狂草的线条,萧瑟孤迥。曾几何时,他们也是满塘碧色,春去秋来,繁华落尽,粉黛低垂,苏东坡说枯木有“外枯而中膏”之意,而它现在显现的是火气尽消后的沉静,是本色之美,是渐老渐熟后的平淡,是冥合天地的真实。我喜欢这凄美苍凉的风韵,脱略凡尘,无悲无喜,无牵无挂,无所谓荣辱,岁月消逝,卒莫消长。
        眼前这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墨本,托寄的内心是否还安在?我们生活在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里,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诱惑。我们不必像赵孟頫高唱着“贵古”,沉迷于魏晋、二王,也不必谨守欧颜柳赵的程式,亦步亦趋,倘若缺少真诚的心,都只是虚空一场。
        一时迷茫的是我们自己的心灵,笔墨中的真情却从来没有离我们远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