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贞节牌坊怎么能承受贞妇烈女血泪之重?

 灵魂出窍KKK 2014-03-23
   贞节牌坊怎么能承受贞妇烈女血泪之重?

 

    古代女子不仅要在丈夫生前为丈夫恪守贞操,而且在丈夫死后作了寡妇仍要为丈夫恪守贞操,这就是守节。在古代中国,寡妇守节十分流行,贞节牌坊和烈女祠几乎遍地都是,其中不知埋葬了多少女子的青春,流淌着多少女子的血泪。

    看过《礼记》的人大概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叫做:“寡妇不夜哭”,意思是说身为寡妇,要安心守节,不能在深夜里哭泣。而俗话也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寂寞的深夜里,一个人悲伤地哭泣,便会被人想象为,不是想男人了,就是被某个男人欺负了?在古代不论寡妇是主动红杏出墙,还是被动受辱,都是为社会道德和舆论所不允许的。寡妇只有坚守贞节才为当时社会所推重,因而明清两朝为坚贞守节的烈女们在中国大地建起如林的牌坊。这一座座牌坊便是当时社会对待女子性行为态度的标志性建筑。

    历史上关于记载烈女资料很多,尤以明清两朝的资料为最。在这些众多资料中,可以发现,当时绝大多数的寡妇,年龄在十四至三十岁之间。而这一年龄段正是女性情感的旺盛期,也是性需求的强烈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极渴望异性的爱抚。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寡妇们被迫只能望“性”兴叹,这是对她们正常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摧残。

    妇女守寡是痛苦而漫长的,为了抵御难奈的寂寞和感情的饥渴,她们采取了种种的办法,甚至为自己设置了一些非人道的藩篱,试图让自己达到心如枯井、欲望全无的境界。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真是让人无法想象。

    有的寡妇守寡后,不愿走出家门一步,尽量减少与外界的交流,特别是与异性的接触。《明史·烈女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悲惨的事件:一位名叫李胡氏的女子二十五岁守寡,发誓终身不出家门。一天邻家起火,大火烧到她家,家人赶紧过来救她,她却把七岁男孩从门口交给嫂子,然后“抱三岁女端坐火中死”,宁死也不出家门。

    这样的所谓范例举不胜数,《广州府志》也曾记载过现在看来无疑让人匪夷所思一件事:明嘉靖年间,广东南海县朱黄氏,很年轻时就守寡,她“动遵礼法”,从不踏出家中大厅半步,被当时人称为“女君子”。

    其实也有许多年轻的寡妇,忍受不了寂寞,渴望再嫁,但是,这是封建社会所不容许的。如明景泰年间,河北有寡妇“不安于室”,试图再嫁,其家族以此为耻,族长率领族人“合群以殴杀之”。其手段之残忍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有的寡妇守寡后,全身心投入做生意上以积累财富排解寂寞。《高密县志》记载,乾隆年间高密县寡妇傅单氏守节三十一年,“持家有成”,以致“家业五倍于原产”,成为远近闻名的女富豪、女强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寡妇都能成为所谓的女君子,或者女强人的,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寡妇忍受不住寂寞和感情的饥渴,往往会主动追求情欲。《清稗类钞》记载这样一件事:秀才赵蓉江受聘到东城寡妇陆氏家教书。一天晚上,赵蓉江正在读书,陆氏敲门说:“先生一个人睡很孤独,今晚风月很好,就让我为你陪睡吧”。先不论陆氏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伦理,但她表现出一名正常女性对性的渴望和追求,这正是当时多数寡妇强烈性需求的有力见证。

    此外,为极力克制性欲的渴求,有的寡妇还会以截发、断指、自杀等自残方式来设法排解心理与生理上的苦痛。但是,也有的克制不了,便采取自慰、通奸、改嫁等实现生理上的满足。被称之为奇书的《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在做了寡妇之后,不惜以乱伦的方式来排解自己的寂寞,满足自己的情欲。

    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古代时寡妇生活寂寞和痛苦是现代人所无法想象的,揭示古代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身心健康的双重压迫,可以让人从中了解古代女性的社会生活状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