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启示

 新发展理念 2014-03-23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想行为都有深刻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的开发利用,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我国企业要生存发展,不仅需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而且需要整合儒家文化思想,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方法。

“性善论”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大多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假定之上的。儒家文化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孔子以“仁”为自己学说的核心;孟子则认为,人具有先天的“善端”即善的萌芽,人的善端表现出来就是善心和善德。这种善心和善德,是人从事一切有利于他人的社会活动的内在依据。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儒家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人的管理上以自律为核心、以情理为关键,从尊重人出发,采取与人性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儒家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人性观,要求企业必须更加注重“德治”,发挥道德的内控功能和自律功能,将人的情感调节到为共同目标而奋斗上来,建立起注重人性的系统管理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企业在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制度上的规范性基础上,还应融入管理者的情感、道德等因素,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在吸引优秀人才方面,我国企业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这三种手段中,更侧重于感情留人。应该注意的是,儒家文化重人轻法的特点,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这需要企业在实施管理中,找到制度管理与儒家文化的平衡点。

“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可概括为:和谐、适度、整体与权变四大原则。贯彻“经权达变,持中守衡,整体和谐”的中庸原则,能促进人的潜能与创造性的发挥,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代的柔性化管理是中庸之道的“和谐管理”与“权变管理”的有机结合。柔性化管理包括人性化管理和情境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本身就是对人的自身发展规律及人性的尊重;情境管理的立足点也是尊重规律,只是更侧重于规律的变化性。柔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统一的基础是尊重规律。实行制度化管理是有条件的,其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制度要符合规律、适应情境。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制度化管理与柔性化管理并重,有助于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具体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则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运用差别激励的方法,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背景的人的需求。

“人尽其才”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儒家文化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分类使用,主张“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认为只有用其所长,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不因其所长而用之,是对人才资源的最大浪费。劳动虽无贵贱之分,但岗位有不同,责任有大小,个人才能也有差异。因此,在用人时需要考虑这种差异。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体现“人尽其才”,就是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上充分考虑个体和岗位的特征差异,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儒家文化还很注重“育人”,把管理的有序化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孔子把教育看成是文化传承和培养国家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个人要修身立德,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学习要以“经世致用”为目的,重在实行,提倡创新。这些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就是要加强培训,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企业若能做到“人尽其才”与“育人”并行,就能给员工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给企业带来不竭的发展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