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了解,在莱州城区东5公里有一座大基山,相传为全球华人中“过、戈、柯、任”等十六姓氏的起源地,至今仍有许多十六姓后人从全国各地回来祭祖。9月1日,记者来到莱州,在市民的指引下乘车来到有着中国第五名山之称的大基山(古称东莱山),探索十六姓氏起源地的故事。 □沧海桑田 “过西”是啥意思,多数人不知道 莱州城北部有个过西镇,镇中还有个过西村,如今的过西村,一派热闹景象。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村民,他们大多不知道“过西”这个地名的含义。 相传四千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军营,胶东半岛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国——夏代过国的君主在此建立了过西军营,以抵御东北地区的貊人来犯。由过西村向东,就是过国的都城,据介绍,过西村也因在过国都城以西而得名。如今,这里再也看不出丝毫历史留下的痕迹了。但在莱州城东5公里的大基山中,还有一处古过国所留下的痕迹,那就是山中南部的二侯祠,以及祠堂内的刺血亭及暴寒亭。在这里,一个4000年前悲壮的民族故事被还原出来。 □回顾历史 过、戈两姓后裔改成十六姓氏 在中国古代,夏禹封旻灌为过君,封旻鄩为戈君,在莱州城北三十里处建国。古人以国为姓,这是过、戈两姓的起源。 夏王朝传到太康时,后羿控制了朝廷,但后羿不久便被寒浞谋杀。操纵了夏王朝后,寒浞命人攻打过、戈两国。旻灌和旻鄩率族人逃入东莱山(今大基山),二人命族人改换姓氏,分头突围,嘱咐要复国后自杀于此。 旻灌的儿子悻和旻鄩的儿子岿在埋葬了旻灌和旻鄩后各自离去,相约复国后回来重修二侯坟墓,建祠立碑。40年后,少康在悻和岿等的帮助下消灭了寒浞。复国后,悻和岿约了族人回到东莱山,建了二侯祠、刺血亭和暴寒亭。 此时,过、戈两姓的后裔已改成过、戈、柯、任、殷、阴、姒、士、夏、相、龙、施、国、倪、刘、尼十六个姓氏。由此,东莱山被誉为十六姓氏发祥地。二侯祠成为过、戈、任等十六姓氏太古宗祠。 □古祠新貌 耗资70多万,二侯祠修葺一新 9月1日下午,记者随车来到大基山国家森林公园。据景区工作人员王海英介绍,2003年,莱州市东北隅村根据文献记载,耗资70多万元在其遗址上重修了二侯祠,并以旧制重修了过、戈二侯墓、刺血亭和暴寒亭。 在修葺一新的二侯祠西面有一处碑林,15块石碑一字排开。王海英介绍,石碑是从全国各地的十六姓后人所立。 二侯祠坐北朝南,大门两边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是《莱丘铭》原文,一块是译文。有专家考证说,《莱丘铭》是夏帝相缗后的懿旨,有4000多年的历史。进入院内,西有刺血亭,东有暴寒亭,亭内有《刺血书》和《暴寒书》的碑文。祠堂正中绘着《太古宗支谱》,据专门研究大基山历史文化的尹洪林教授介绍,其实是过、戈二氏的族谱。如今,过、戈二氏的后人只要说出自己所在地,就能从上面找到自己的祖先。 □追本溯源 各地十六姓后人纷纷前来祭祖 虽然十六姓后人都散居在全国各地,但他们经常自发或者有组织地前来祭祖。王海英介绍,“2010年,曾有30余名从无锡和台湾专程前来祭祖的过氏后裔,他们在祠堂举行了十分隆重的祭祖仪式。” “在没有重修之前,也有少数人上山来祭祖,不过当时只有二侯祠的遗址,也没专人管理,不方便祭祀活动的开展。”王海英补充,二侯祠重修后,越来越多的十六姓后人前来寻根祭祖。“今年就已经来了5批,最近的一批是7月份从浙江过来的过氏后人。”王海英说,“现在,大基山的二侯祠在十六姓氏的后人中十分有名,但其他国人对此段历史并不是很了解。而这段历史其实最能代表莱州的古文化底蕴,还需要发扬光大。” 相关链接 浙江过氏后人祭祠堂修家谱 浙江东阳的过东东先生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姓氏很特别。“全市差不多只有四五十个人姓过,给别人解释我姓氏的故事都不知道多少遍了。”过先生说,家族的独特姓氏和特殊经历让东阳的过姓人十分团结。 今年7月份,过先生来到莱州二侯祠祭祀祖先。“我一直对自己的祖先非常向往,听说了二侯祠之后,就觉得一定要来祭祀一下,也是完成自己的一个愿望。”过先生说。 除祭祀祖先,平日里过先生也不闲着,常常四处奔走整理家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家谱的整理一度中断了,现在整理起来,一是为了记录,二也是为以后续写家谱做准备。”过先生说,过氏后人遍布全国,以江苏、江西、广东、安徽居多,在东北地区也有分布。见习记者 刘婧 喻钦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