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广阔的农业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谈一个关于农业的话题。 前一周,去初三四班听了一节地理课。复习的内容是农业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关系。所谓自然因素,是指土壤、气候、温度、水源条件等;所谓人文因素,主要是指人口分布等条件。显然,自然因素决定了能够生产什么产品,人文因素决定了这些产品能否被销售。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能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包括能够按照自然因素发展适合的农业和按照人文因素能够将农产品销售出去。这就有一个市场和政府的配合问题。对发展农业而言,市场因素和政府因素都属于人文因素。人文因素首先要服从于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决定了农业的根本面貌。西部那些缺水干旱地区,要想发展水稻种植,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自然环境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再去依据市场需求情况,才能制定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农业政策。 农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首先是因为现代人对农业的需求显著增加。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如何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更环保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应运而生的就是绿色农业的兴起。能够生产出完全符合卫生要求的蔬菜、水果、肉蛋奶类农产品,就能适合市场需求,卖出一个高价位,实现高利润。其次,现代人休闲旅游的需求,城市人对乡愁的追忆,必然带来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式农业的兴起。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在绿色环保的理念下,仅仅依靠城镇化带来的各种需求,满足人们对现代农业的需求,就能够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这里,就有一个长期发展目标与短期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为了长期目标,就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经济效益。山东某地,过去一度成为全国有名的冬枣生产产地。当时,冬枣的产品需求非常大,价格也非常高。显然,保持这个价格优势,和产品信誉应该是当地政府需要考虑的长远大计。但是,随着产品销售中以次充好现象的增多,最终导致整个地区冬枣信誉严重下降,这个产业也就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这是产业发展的一个失败的案例,是需要汲取的深刻教训。 传统农业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很大。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巨大的。在新技术未发明之前,农业受到自然因素的高度制约。但在技术手段获得突破之后,很多地方的农业就呈现出新的样式。比如:在西藏地区,传统农业几乎是不能种植蔬菜的。过去,西藏地区的人们,饮食方面以肉食、奶制品和糌粑为主,根本吃不上蔬菜。可是,在采纳了大棚技术之后,种植蔬菜就变得简单了。现在,很多住藏部队都因为采用塑料大棚技术而实现了蔬菜的自给自足。采用大棚技术,让山东的蔬菜种植获得了飞速发展。寿光变成了北京的蔬菜供应基地。在国际上,地理位置十分严峻的以色列,面对无边无际的沙漠,克服缺水、缺土地的劣势,发展滴管技术,创造出水利用率最高的高效农业。以色列的一些技术被全世界很多国家所采纳。 在城市,鳞次栉比的楼房已经将土地变成了钢筋水泥的森林。韩国人发明了在楼顶种植水稻。将一座座高楼的顶层做好防水,放置适当厚度的土壤,就可以种植水稻或者别的作物了。这样的创意还可以用于城市绿化。只要每个楼顶都能做好防水,就可以实现楼顶的绿化。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创造新的土地资源。 在太空或者远洋货船上,采用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可以为宇航员和船员提供新鲜蔬菜。日本的无土栽培已经实现了农作物实验室中的生产。这些都给人们以很大启发。总之,农业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是从广泛意义上说的,是指一般情况。而在技术不断创新的背景下,人们有可能突破这些因素的限制,创造出新的农业样式。 现在,我们张店区为了提升全市的空气质量,实施了森林围城计划。这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典型案例。森林围城,首先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其次,发展林业,也能带来经济效益,两者相得益彰,共荣共赢。在张店农村,许多绿色蔬菜种植,花卉基地都适应了城市需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农业发展不仅与地理知识有关,还需要广泛运用生物学知识。由此看来,学习不单单为了考试,还要指导我们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每一门学科都是对认识世界窗口,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自然和社会的规律。认识这些规律,就能指导我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治理社会;也能指导自身的生活,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