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
本文所说的“禅”“茶”一味,跟其他人说的禅茶一味不一样。这是由于我对佛、禅和茶都了解甚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用另一种角度来看禅茶一味的原因。 我是把佛法禅看作是高深奥妙的真理,或者是道(人生之道);而把茶看成是日常普通而平凡的生活,因为茶正是平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样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 禅,玄妙而高深;茶,普通又平常,随处可见,雅俗共赏。这两者却有相通之处,这说明深奥的真理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然而,却有很多人想要抛弃现实生活的世界,去追求涅槃境界,寻找西方净土。 中观学派的龙树在《中论·观涅槃品》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因此,涅槃的境界本来就存在于世间之中,或者说世间本来就是涅槃境界。所谓涅槃不过也就是在平常的生活当中。 中国的禅宗更是主张,只有在现实的生活中才有涅槃。禅宗在这一基础上,明确提出“世间即涅槃”,反对在人世间之外找什么涅槃境界、佛国净土。《坛经》上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处恒安乐。” 学禅也是,禅并不是什么超然外在的事情,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平常事中,抛弃平常事而到别处去寻找,就好像缘木求鱼。真正的佛法禅就在因缘和合、迁流不已的生活中。 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向赵州禅师请教什么是禅。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来的监院就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对“吃茶去”这三个字历来都是见仁见智的。赵州禅师所说的,事实上已经道出了禅是什么。禅,就是茶!而茶就是指平常的生活。 还有一个更有趣的关于禅、茶的故事: 山下有座茶馆,生意十分兴隆。开茶馆的是个老太婆,来喝茶的大都是和尚。来这里喝茶的僧人,并不仅有附近来的,还有很多是跑了几千里路而来的。可想而知,大多都是有企图而来的。事实上他们大都是为禅而来。因为听说这位老太婆禅法了得,所以大家都想来见识一番。老太婆也的确厉害,一眼就看出谁是为了喝茶而来,谁是为了窥探她的禅功而来。对来喝茶的人,她笑脸相迎,热情招待,送上佳茗,而且陪人家聊天说笑。而对那些为禅而来的人,她总是神秘的笑笑,示意他们到屏风那边,好像要将密不二传的佛法禅告诉他们。屏风那边,是灰尘纷飞的炉灶间。可是,却有不少僧人悄悄地、兴奋地来到这里,准备洗耳恭听。这时,老太婆总是顺手拿起捅炉子的火钳,毫不留情地敲在他们的光头上:“呯!”还真的有人在老太婆当头棒喝下豁然大悟,满面笑容而去。不悟的人也不肯说挨了火钳,只能笑而不宣。 禅茶一味,禅,就在茶里!然而偏有人不老老实实地喝茶,细细品味茶的禅意,却跑去寻找什么禅,结果就只能找到火钳禅了。 禅,就是茶禅,就是生活禅。深奥的道理本来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涅槃的世界也就是在生活的世界里,净土也就是在世间。 因为佛性在心中,佛不在遥远的西方,而在心中,只要你在,心肯定可以在。所以,不管你在哪里,只要觉悟了,哪里都可以是净土。因此才会说,禅就在生活的世间中,在日常生活中,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 或许真的像那句话所说的一样:越是最平常的、最贴近生活的真理,越不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事实上,最平常的事情,却不是最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呢? 六源律师曾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慧海禅师曰:“用功。”律师问:“如何用功?”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六源又问:“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慧海曰:“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这就是能做到最平常而又不是最简单的事情的一个例子。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好像大家都是这样做的,然而大师的做到跟我们的做到却是不一样。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则睡觉,没有任何别的东西,而我们却诸多烦恼,百种须索,千般计较,吃得不好,睡得不香,徒增劳累,就好像掉进了一个恶性循环当中,真如佛教所说的轮回。 因此,懂得过平常生活的人,往往亦懂得禅意。他们从平凡普通的生活里悟到生活的真理,在凡世尘俗中过得怡然自得。 说到茶,不免要提起茶道。茶道最看重的是清和敬。生活之道亦如是。远离混浊和浮躁,还原生活本来的清宁,怀着敬意去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可以一样逍遥自在。 禅宗说要以“平常心”来生活。禅者,就是要做既不沉迷于世俗生活的追求,也不盲从佛家戒律的旷达之人。 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才有涅槃,在涅槃中才有真实的生活。禅茶本一味。
参考文献: [1]吴光远.听大师讲哲学——活着究竟为什么.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3.4 [2]张志军.禅的故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3 [3]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4]净慧.关于生活禅.中国宗教,2011(4) 本文为应佛学与中国文化一课而作,文中除引用部分外,其余均为原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