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维品质 还语文以灵动的美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教学生学会读书,学会作文,做真的人。新课程标准生本教学理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回归于本体。然而要使发展真正归位于学生本体之上,这就迫使教育者思索:当今高中学生最缺乏的是什么。有人说,现在的学生没有思想;有人说,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东西少。但我认为不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思考的,远非以往任何年代可以比及。相反,阅读以偏概全,浅尝辄止,孤立地看问题,生搬硬套;写作“低幼化”倾向,认识片面、局限,思维广而不深,虚而不实,诸如此类,反映出高中学生思维品质存在不少缺陷。因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思维品质是一切智力品质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语文能力(包括读写能力)无不通过思维能力得以完成,所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语文智能的突破口,也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细细分析思维品质的主要成分: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无一不是与语文能力密不可分的。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能够迅速地思考并准确地求得结果。具有这种思维品质的人,往往能在不为他人所重视的现象中,敏感地发现问题,迅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面对自然,感悟至深与无动于衷;面对文本,语感强烈与毫无感觉;面对信息,快速吸收、筛选、运用与束手无策,反差强烈的原因就在其中。 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智力与能力的迁移水平。思路开阔,不拘泥,与事物发展变化实际相协调,灵活地迁移,多角度、多层次探索、解决问题。这种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不正是语文各种能力(包括认字释义)所期待解决的问题吗? 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创造精神,以独立思考、大胆怀疑、不盲从、不迷信为前提,强调思考问题时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抒独我感受,活出真我,是当今语文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读写教学乃至人文精神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思维的深刻性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不被表象、假象所惑,借助较为深厚的积淀,洞察事物,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总结规律,切中实质。这种思维品质正是医治阅读浅尝辄止、写作幼稚肤浅的良药。 思维的批判性强调辩证地思考,不仅善于实事求是地判断是非正误,也能缜密地分析和检查自己或别人的思维与行为,独立分析,比较质疑,做出合理、独到的评价。思维的批判性能让每个学生都具备敢于以独特方式去探究作品真谛,体会作品底蕴,领略作品美的能力,避免认识趋于极端。 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利剑,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大凡语文成绩优异者都具备这样的思维品质。仅以我校文科班陈瑾同学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从血走到泪》为例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文见《语文月刊》7-8期)。本文所选材料很普通,取自“孙膑与庞涓”的故事。这个材料在她写“珍爱生命”为话题的作文时已用过,在常人眼里是比较陈旧的材料,但她却通过变换角度,作深度思考,结合“感情亲疏与认识事物的正误深浅”话题,对庞孙两人的恩怨作快速合理的评价,将孙膑对庞涓前后不同的感情与结果作深入分析,提出了“唯我独有”的见解:感情亲反被害,感情疏却获胜,但无论怎样都是痛苦——被害是荒凉,获胜是冰冷。然后灵活运用小标题形式与之对应:“荒凉的枯泪”“冰冷的铁血”,而且选用了较为新颖的访谈记形式。敏捷、灵活、深刻、创新、批判的思维品质,使全文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到处闪烁着智慧和灵气。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优化外部环境,营造培养思维品质的温床: 1、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意识。不要把学生禁锢在教师的思维定式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不同观点碰撞。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无论智力水平与心力水平有何等差异,都可以有进一步提高、完善的机会,都可以得到鼓励与赞许,充分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个性。 2、灵活变通,挖掘潜能。变通教材、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删选教材,确定处理教材的力度、深度,确立每课的突破口,留一些空白给学生。运用质疑法、讨论式、赏析式、评介式等,最大限度地激活思维,挖掘思维品质的潜能。 3、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尝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专题研究、诗歌朗诵会、学生讲课等形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养成思维品质,创造个性。 我们在高一诗歌单元教学时是这样做的:教师传授了诗歌鉴赏方法(分析意象)后,以毛泽东诗词二首为例师生进行互动赏析,余下的诗歌(包括读本)均有学生自行挑选,六人一组,每组一首,利用阅览课时间,到(电子)阅览室直接查找资料,备课,上课(六人全部上讲台),解答学生的疑问。允许有不同意见产生,只要有依据,能自圆其说。有学生查到了狄金森爱上有妇之夫——一位牧师的资料,认为草莓就是爱情的禁果,将《蓠芭那边》理解为爱情诗,有别于教参的哲理诗一说。另外还提出了系列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死水》中“小珠笑声变成大珠”为什么不是“笑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为什么说是“幸福的闪电”等等,在学生激烈的争论中也基本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其他剩余的诗歌,由每位同学挑选一首,在班级举行诗歌朗诵会,每位学生担任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这样,整个单元教学灵活,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探究学习氛围浓烈,激发了思维品质培养,效果良好。 二、让学生用自己的慧眼,感受精彩的世界: 1、体味生活,塑阳光之心:语文教学的外延是生活,生活给予我们丰富的情感和哲理的启迪,是思维品质形成的无尽源泉。学生要有热情,主动感受生活,从“生活”这部无字书中,读出真善美和假恶丑。《禅海珍言》中的“哭婆”变“笑婆”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心态不同,观察角度不同,人生世界也不同,所以学生要用阳光之心去感悟发掘,这样才能产生正确的思维效果(即对社会人生的评判)。 2、从书海汲取营养,提高思维品质: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广泛阅读,既能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华,积淀文化,提高鉴赏能力,又能完善大脑功能,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从而逐步改变平时学习中以理性思维为主所导致的思维单向发展的状况,提高思维品质,使思维变得敏感、深刻、灵活、有个性。 三、教师授人以渔,交给学生提升思维品质的钥匙: 1、调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思维品质的火花迸发。例如,求异、设卡,培养学生发散性、独创性思维。可利用课文疑难点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不拘泥、不迷信,倡导提出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敢于争辩。引导、理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高中教材有许多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即使这样,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评价,如朱自清的语言过于细腻,王勃的《滕王阁序》过于溢美等。尽管这些语言有些过激,但具有了理性审视的思维品质。 2、精讲精炼,寻找规律,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当今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怪圈,很多人视讲、练为洪水猛兽。其实集中序列的讲练对学生的能力或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益无害(或者说是益大于害)。高三毕业的学生曾非常坦率地说,我的语文能力进步最显著的是高三半年的复习,使我真正懂得了阅读和写作。其实能力培养是贯穿整个高中教学过程的,只不过是前两年偏于感性的积累,后者重于感性、理性科学结合而已,由此可见,寻找规律,科学讲练的重要作用。阅读训练,可以通过语感、语境,提取信息等分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等;作文则通过审题、立意、选材等多项知识点,重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提升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与学中都应该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日积月累,养成灵敏而又科学的思维。只有当学生真正拥有了优良的思维品质,语文教学才会有灵动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