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堂村旧时候在太平一带很出名,相关故事也很多,小时候也经常听老人讲官堂村的故事,这里说的老人基本是出生在清朝晚期的,现在早已不在世上,如在世的话,年龄基本过百岁了,因而也知道一些官堂村的故事。
官堂村是翰林仇效忠的故居,村子建成的时候是典型的中式明清建筑风格,一进四廊,左右偏厅,结构对称。并拥有四品官员应有的配套设置配置,包括大门的高度、宽度;屋檐的飞禽走兽雕塑;“飞山头”的高度;正厅客厅的宽度;还有旗杆、守卫炮楼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有道光皇帝下圣旨建造的翰林牌坊,上面还刻有道光皇帝的亲笔。因为仇效忠是“灵山一点翰”,是明清两朝级别最高的官员,在等级分明的旧社会,村庄的修建也是讲建筑级别的,因而,仇效忠的故居——官堂村才能称作灵山第一古村。
以前的帖子已经介绍过了,在“文革”时期,官堂村受到重点“照顾”。本人亲自听过老人讲述,官堂村几乎所有和“古”有关的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或付之一炬,包括翰林牌坊、太史第牌匾、旗杆、炮楼、祠堂、书院等无一幸免,连屋檐的飞禽走兽雕塑,画龙雕凤的木作建筑体,家具、窗扇雕花等也惨遭毒手。据老人说,当时,有个仇效忠的后人把仇效忠的画像藏到大门房顶的瓦片里,以免遭到厄运,后来,由于有人告密,不但只仇效忠的画像保不住,藏画人也被捆起来,绑在树上,挨毒打了三天。就连走路用的台阶也被抬走充公了,意思是叫他们再也无路可走了,要走XX的道路……。
官堂村的文物就这样慢慢消失了,有些被炸被拆,有些被烧、有些被充公。整个村庄外墙被抹上石灰,写上某人的东西……。当然,还有大量被没收的山林和土地。 据了解,官堂村到现在还没有出一个有权又有钱的人才,好多老房子年久失修,加上可能是修这样豪华的房子费用很贵,他们估计也没这么多钱来修,就变成晨风图片中看到的摸样。
以下图片由晨风拍摄。
台阶已经不是原来的台阶,原来的已经被充公了,后面修的,石狮子当然早就没有了。
只有高大的拱门在讲述着房子曾经的规模(据说拱门高8米)。
大门的高度,无愧于曾经的灵山第一大门,但沧桑的木栏栓在讲述,这已经成历史了。
远处隐约的飞山头还在讲述着主人的身份,但顶上的浮雕不见了,下面的鸟兽雕像被人破坏了。
大门的“太史第”是后来用简单的木板做的,原来的早就被烧成灰了,屋檐滴水的艺术造型被敲掉了,大门外墙上门的鲤鱼也被抹去了。 以前听到老人说过一个关于翰林公的故事,但带有迷信色彩。说翰林公是从钦州垌来官塘村投胎转世,来投胎之人原先也是个大官,家里很有钱。有一个卖鱼老每天都会把他家要的鱼送到他家里,有一天在半路遇见那人行色匆匆的赶路,便问他要到什么地方去,他说自己要到官塘村,还把身上的钥匙给那卖鱼佬,叫他帮忙把钥匙拿回给家里人。但是当卖鱼佬去到他家的时候却惊奇的发现那人已经死了,连道公老都已经开始敲锣打鼓,但是自己刚刚在路上还碰到他,惊奇之余就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一道给那家人听,后来那家人根据他的描述来寻找,后来不到一个月翰林公就出世了。(我不知道故事的真伪,但是却是有过这样的故事流传下来,况且迷信的东西只能有自己去定夺,权当听故事吧)
还有另外一个故事就是说当年翰林公出家门去赶考的时候,刚踏出家门就被小鸟拉屎在头上,他母亲看到就马上说吉利的话说“一定中啊”,而不是说倒霉的话。家里面有个公鸡从大门口就开始啼,一边往太公厅走就一边啼,每跳上一个台阶就啼一声,到了太公厅就飞上桌子上啼!这个事情听好多老人都说过.
单这张图片,历史就很多: 台阶前面说过了,不是原装的。两根高高耸立的柱子,那才叫真正的顶梁柱,承受了很大的大厅房顶的重量。柱子原来是洋红色的,被人涂成白色了,搞得现在不红不白,柱子没有一丝钢材,承重能力和耐用程度却绝对要强过同体积的钢筋混凝土柱,快200年了,你看它还能用多久? 看见花窗下面两个左右对称的方框吗,那原本是个很美的古典艺术造型雕窗,被人拿来当柴火烧了。 正中间后面现在只看见一坨黑乎乎的烂木板,那里原本是一扇很古典艺术的雕花屏风。 这个厅里原本有很多各种日常用品家具等摆设的,现在只徒有四壁。
| 翰林公自幼天资聪颖,智力过人。7-8岁时会作对联,12岁会写论文。孩童时回外婆家跟表弟表妹们玩,舅母坐月子,他躲进舅母的床底捉迷藏,舅父说他傻,他从床底钻出来以后,马上写一付对联在门口上,大人们惊喜万分,这么小的年龄就会作对,方知其不简单,不是一般的聪明,将来肯定有出息。
翰林公的画像文革被毁,现在只能在族谱上看到其尊容了。
官堂村是翰林公祖父威晟公(始祖公曾孙)出大部分款项给大儿子汝滔公建村,因为习惯兄弟多了,长子要重新建家,作为父亲就出钱给长子作补贴,旧村浙江村归属两个弟弟。 以下为翰林公(号典堂)建官堂村记
|
《官堂村记》加标点和部分勘误:
官堂村旧名陈屋山,因山峦头下有陈氏祖坟四穴,其子孙即宅于山下,故名。 自乾隆四十四年,陈氏子孙以其祖坟地居阳面,且林木荫郁,非阴宅所,宜迁葬他所,其子孙等亦迁居于长江岭等处,众族因将其屋地卖与我祖仪亭公。上至岭顶,下至塘墈,左至茜塘,右至祠堂,连山场竹木一并断卖,价银若干,通族签名画押,立契存据。 我祖得此,甚为惬意,即将屋面塘疏浚充廊,谓之新塘,新塘下即官堂也,四水咸,窝聚焉。 旧塍颇低,塘内田十余亩,业户错杂,我祖或对,或卖,近归已,业逐增。其塍水面深广,当时曾置竹筏泛游,歌啸其中,盖赏心适意者,在屋地面。而屋地之佳处,实在官塘,则官塘之于屋地,诚有相维系者。 随即计办木料三屋,以备竖造嗣,因建靠抱山楼,逐从办理厥后。简臣叔笠仕两浙,连年屡费巨金,力愈不怠贻。辛巳春,简臣叔与我父析居,始将老居作一股,此屋地并屋面塘,抱山楼作一股,拈阄均分。我父拈得屋地一股,随即暂移抱山楼屋住,一面鸠工聚材,开辟阳居。 左肋乃学柳之孙,志士旧居,补出去屋钱一百五十千。志士屋底有小塘,属显忠兄等之业,补去断价银四十两。右肋下乃陈爱旧居,补去出屋钱五十千。陈爱之右,又有陈日善旧屋,买米面屋对换,支出钱三十八千。右肋中乃黄云高旧居,补去出屋钱六十千。右肋上乃陈日修旧居,补去出屋钱四十五千。 随择于葵未年四月十六日辰时动土平基,十月十八日亥时行墙,十一月二十六日子时升梁,甲申年润七月二十三日辰时入火。时四进落成,横屋未起,因趁吉日故也。 顾地以人灵,人因地胜。天既以此地属我,物随主变,自应易以嘉名,爰审屋地之佳与,我祖惬心之处在此。官塘逐名之曰官塘(堂)村,并志其颠末,以示后之子孙,使知前人之经营非一朝一夕之故。而天心之,所以属我者良,非偶然也,可不思缔造之艰,克勤克俭,勿怠勿忘,勉图光前裕后,以继继承承相传,勿潜乎。
翰林公画像上边的文字如下:
典堂先生太史大人像赞
越华池馆忆分襟 握别拳拳泪不禁 君正沉疴余远去 海风吹断伯牙琴 遗帽重披是宿缘 文章政事口碑传 瓣香直下南丰拜 辜负心期又十年晚生李欣荣拜稿
仇氏注重教育,为了培养人才,共建了12所书塾学堂:
|
钦点翰林院荣归到韶关过年——效忠典堂
翰苑归来路几千 乡关初度又新年 云霞曙色开三岛 雨露恩膏降九天 十载公车频北上 一官清秩许南旋 他时拜献双亲后 回首金门好着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