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学术的观念系统,是它的处于深层的思想内容,有韧性持久,作用广泛和深刻,且不易改变的性质。中西医学术体系中具有这种意义和作用性质的观念内容既丰富又特点鲜明,正是二者的差异,才引导了中西医学展开了不同的理论努力和技术探索,从而使中西医学走上了不同的学术方向,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结论和学术范式。 一、有机生成与机械结构的整体观念 以往常常认为西医重局部,中医重整体,中医辨证论治,灵活多变,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种认识既不符合事实,也没有说出中西医差别的深层问题。其实,中西医学都有整体观念,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整体观念,这两种整体观念具有极其不同的思想内容。 (一)中医学整体观:有机生成论 中医学是把人体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疾病的发生和诊断治疗都必须从整体着眼,从整体入手。因为辨证论治所依据的证候,只能是整体的证候,局部的表现只能从整体才能得到原因和意义的说明。离开整体,仅从局部出发则诊断和治疗无法获得充分的理由。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想内容有如下两方面值得注意: 1、有机整体观的物质基础是一元之气 元气不具备粒子特点,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以化生方式生成万物。因为不具备粒子性,它与万物的关系就不会是构成关系。因此它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由此也就不能进行分析分割。元气论排除了物质元素的质和量及其结构联系,所以要认识事物就不可能通过事物内部的结构分析完成。真是这一思想特点,就使得中医学理论没有建立在解剖形态基础之上,临床实践中的手术外科也就没有获得最重要的认识基础。 2、中医学的整体观重重视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事物的整体性既然无法通过事物内部的结构分析得到论证,那就只能通过外部联系进行说明。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是通过普遍联系来表征自身。为了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内容主要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形体与情志、不同脏腑之间机能的联系,而很少有物质形态的结构分析内容。鉴于此,在分析认识人的生命现象和诊治疾病时,往往要从这种广泛外部联系中去把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医辨证论治才主张因时、因地和因人而异。 (二)西医学整体观:机械结构论 从古希腊直到近代,西方医学也奉行自己的整体观,但是西医学的整体观与中医学具有截然不同的思想内容。希波克拉底的整体思想还有与中医类似的内涵,强调人的生命活动以及疾病的诊治要考虑环境因素,但是它没有构成西方医学整体观的主要倾向。从古希腊的阿尔克马翁到古罗马的盖伦,都从事动物的形态解剖,而且做出了许多形态结构的发现。而近代的拉美特利以“人是机器”的观点把西医的机械结构性整体观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从结构说明机能的思想认识构成了西方医学奉行至今的传统。其思想内涵也有两方面应该重视: 1、这种机械结构的整体思想是建立在粒子要素基础上的 古希腊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世界观是西医机械结构整体观的思想基石,这种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粒子性的的要素构成的。因此,要认识整体就必须对整体进行分析分解,直到找出构成整体的要素及其结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整体给出说明。在这种整体思想支配下,不论微观还是宏观认识,揭示形态结构始终是西医最重要的基础。 2、既然人就像一架机器,要认识机器就必须把机器还原成零件 不论这架机器的零件有多少,分布有多少层次,都是可以还原的。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西方医学始终致力于还原认识方向,如今起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已经从整体、系统、器官、组织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显示出了生命体多要素和多层次的结构复杂性。基于机械结构整体观,还原分析就成了西方医学的认识传统,它的诊断治疗实践都表达了这种结构意识。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分立的自然观念 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必然要与自然发生相互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和疾病的发生以及保护健康与治疗疾病,都离不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是处于什么关系中,人怎样对待自然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和益处呢?为了守护生命,保卫健康,征服疾病,就必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西医学也同样持有十分不同的思想观念。 (一)中医主张天人合一,重视顺应自然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最后达到天人合一,这是中医学始终贯彻的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二个方面:其一是强调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其二是强调自然而然的状态,不主张施以人为的干扰。这一自然观念的特点和作用结果也有二个方面: 1、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以顺应自然为前提的 中医学认为,人生存于自然环境中,自然环境对人具有绝对的制约性。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做法则是顺自然之道,循自然之理,用自然之物,尽自然之力,全自然之功。中医学的运气学说,子午流注针法就是顺应自然的理论和技术,而应用自然药物,应用夹板固定骨折脱位则是顺应自然的药物和器材,而四时养生,尽其天年也不过是顺应自然的标准结果。因此,中医养生与西方的健身是截然不同的理念,超体能的健身常常会损害健康,而养生却可使人益寿延年,完成生命的完整过程。 2、顺应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为目标 人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最高目标则是与自然同一。中医学认为自然万物与人一样,都是天地孕育的,因此与人是平等的。庄子就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黄帝内经》也说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这一思想的合理性在于强调尊重自然,服从自然,缺点是压抑了对自然的改造。其结果是一方面中医积累了保守治疗的可贵经验,另一方面是人工发明的产物太少。既没有结构复杂的诊疗仪器,也很少有人工设计的药物。 (二)西医主张天人对立,重视征服自然 西方文化从古希腊时期就主张物我分离、主客对立。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只有征服了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改造自然,才能使自然符合人的需要。这一思想也包含了复杂的内涵: 1、首先主张人与自然不同 人和自然是不同的存在,自然界是外在于人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都必须首先承认人与自然的区别。古希腊的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圣经》说:“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蔬菜一样。”近代的康德又说“人为自然立法”。欧洲人从来不委身于自然,西方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精神法则战胜自然法则-----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征服自然成了西方文化永恒的价值,也是西方科学的使命。西方医学就是以这种态度认识把握生命和疾病的,一切医药发明都是征服自然的成果。 2、强调征服改造自然 西方这种天人对立、征服自然的精神激励了西方人在自然面前的创造性,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认识生命的各个方面都不断深入,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使自然透露出了秘密,因而做出了一系列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如今,生命科学已经掌握了分子水平的密码,距离人造生命已经不远了。但是征服自然也给人类造成了灾难,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都是征服自然带来的严重后果。西医所带来的一系列医药副作用,从思想根源上,也都与征服自然的取向有关。而器官移植、试管婴儿、代孕母亲、克隆生命乃至人造生命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也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 三、临床实用与科学认识的实践价值观念 人类创造医学就是为了防病治病的,这是一切医学的共同目的。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进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方向和路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呢?在这些问题上中西医之间存在巨大差别,也导致了及其不同的结果。 (一)中医学的实践价值观:重视直接实用效果 中医学从开始到现在,都一直贯彻着临证实用的思想原则。这一思想原则引导了中医学的全部实践活动,也导致了中医学发展的特殊历史成果。 1、直接实用的实践观造就了中医学独有的历史文化景观 其一,中医学历史上,只有临证的名医名垂史册,而少有那些研究纯粹生理、病理、病因、药理等学问的学者。因为这些纯学问研究不能解决临证需要,不能直接治病,所以不受提倡和重视。其二,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上,没有分化出独立的生理、病理、病因、药理等基础研究学科。中医学的理论都是切近临证问题的,都是和临证直接相关的。病因学和生理学一旦与临证分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其三,在中医学发展历史上,医与药一直合一,从未独立出纯粹的药学。在中医学传统体系中,不懂医者则无法研究药学。历史上的任何一本药学著作,几乎都是临证医生写出来的。因为传统的药学理论与传统医理是完全合一的,不针对临床病证,就无法建立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理论概念。其四,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上,所有的医药著作,论述的都是临证问题,或是与临证相关的问题。而不探讨纯粹的生理、病理和药理。 2、直接实用的实践观使中医学产生了独有的医药成就,同时也遗留了大量的科学文化之谜。 首先,强调临床直接实用性使中医学积累了大量的临证经验,总结出了丰富多彩的方药和非药物疗法。虽然中医学在生命和疾病的科学认识方面存在大量空白,但是却总结出了足以解决问题的有效实用经验。为了保护生命和征服疾病,人们不能消极等待科学认识完成之后再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在中医学实用价值观支配下,18世纪以前,中医学的临床能力是高于西方的。当时的传教士在给西方的信件中极度赞美中医疗效的神奇,这就说明了中医实用价值观带来的积极成果。 但是由于这种实用价值观被强调到了极端,压抑了对生命和疾病的科学认识,致使中医学在实践上早就解决的问题,在科学认识上却迟迟没有开始,很多成功经验到今天还没有得到科学说明。因为科学认识的滞后,最终被西医超过了。19世纪的传教士,再给西方的信件中,就不像18世纪那样赞美中医了,反而极端贬斥中医荒诞,这也能说明问题的另一面。 (二)西医学的实践价值观:重视科学认识基础 西方文化沉迷于追求事物的本质,因此从古希腊开始就奉行纯粹思辨的抽象理性。亚里士多德就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研究自然就是为了摆脱愚蠢,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这种思想追求引导了西方医学发展方向,当然也产生了西方医学的历史成就。 1、追求对生命和疾病的科学认识,促进了西方医学基础医学发达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就说过:知识就是美德。对事物本质的索问使西医从古希腊开始就一直致力于生命规律和疾病原因的探索,很早的时期西医就进行过细致的解剖研究,做过很严格的生理实验。到了近代,实验成了西医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方式。为了揭示生命和疾病的奥秘,西医学通过科学实验,做出了各方面的一系列发现和发明。依靠科学实验,建立起了全面的基础医学体系,阐明了宏观和微观的形态结构,构建了坚实的形态学基础,在形态认识基础上也构建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等基础医学门类,这些构成了临床医学的强大基石。最终,导致了西医学整体的发展进步。 2、思辨理性虽然不计功利,但是具有更为深刻的使用价值 为认识而认识,为科学而科学的传统,刻意于认识方法的建立和严密系统理论的构成。这种理论虽然不直接实用,但是能确立对事物准确的理解。缺少理论基础的应用技术是经验技术,而建立在严格系统理论认识基础上的应用技术则是科学技术。这两种技术具有极不相同的内涵,也具有极不相同的意义。正是在这种思辨理性价值观支配下,西方医学近代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科学上不断作出新发现,技术上不断作出新发明,临床诊治水平日新月异,不断提升到更新的境界。 技术一旦获得了科学的支持,就会形成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随着科学进步,技术也会跃迁到更高的层次。 四、直觉感悟与逻辑论证的思维观念 要认识生命和疾病,要征服疾病从而保护生命和健康,就必须思维。而思维就一定会采取某种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认识结论,进而引导出不同的行动原则。正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中西医不同的发展。 (一)中医思维方式:强调直觉感悟 重感悟体验,是中国认识和思维的深刻传统。这一传统鲜明表现表现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中,概念是意象概念,判断是直觉判断,推理是类比推理。 1、中医学的概念:意象性 中医学的概念,几乎没有内涵和外延的界限,都有物象的影子在背后。在阐述某种概念时,中医学不是先做内涵和外延规定,而是举例比喻和形容。为了让人理解,总是让你从很多方面知道所说的东西像什么,很多情况下都不直接说是什么。比如说什么是气,《内经》这样描述:“气之不得无行也,若水之流,若日月之行不休。”什么是阴阳,《内经》这样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如此等等,都给人一个可感知的对象,让人据此去感悟,而不是做逻辑上的规定。 2、中医学的判断:直觉性 中医学的判断,依靠的是直觉,几乎没有任何逻辑根据。在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多不阐述有什么逻辑依据,而是依据经验或思辨直接给出断定。比如说“风为百病之长”、“百病皆因痰作祟”、“百病生于气也”、“六气皆从火化”等等;再如“酸酸甘化阴,辛甘化阳”、“补必兼温,泻必兼凉”、“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等等,都没有给出必然的理由。《内经》的病机十九条都是这样的判断,直到现在也没有给出符合逻辑的论证。 3、中医学的推理:类比性 中医学的推理,既不是归纳,也不是演绎,而是类比。归纳和演绎推理都需要确定的前提,而类比推理则只要找到两个事物的相似就可以无限制地推出结论。中医的很多结论都是依靠类比推理的出来的。比如人为什么是五脏而不是另外的数目,因为根据天人合一原则,人是一个小宇宙,与大宇宙是同构的,天只有五行,所以人就只能是五脏。中医对胜利、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各方面都盛行取类比象,这就是类比推理。 中医学主张在学习医理时要善于体悟,主张在制方时可以由其它方剂或其它事物相似性中寻求立方依据,诊脉强调“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学习医理要“默而识之”,“寻思妙理”,诊断治疗要“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审脉,辨证,处方,全赖以意为主”。这种表述充满了直觉体悟的风习,体现了强烈浓厚的内省色彩,这里不乏启迪之智慧,有助于作出新的发明发现。但是,思维缺少严格的逻辑根据,结论的必然性就得不到保证,所以往往也会得出很荒唐的结论。 (二)西医思维方式:重视逻辑论证 爱因斯坦说过西方科学发展得力于两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古希腊建立起来的思维逻辑。逻辑是客观规律在头脑中的反映,世界是一个整体,关于世界的各种知识就应该也是一个整体,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就是知识的逻辑性。不能用逻辑性的知识说明客观对象,那是因为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联系,这时的知识还是零散的,没有完整的系统性。西医从古到今一直努力建构知识的逻辑体系。 1、重视实证与逻辑 虽然生命现象复杂,很长时期内处于描述状态,但是西医由于追求逻辑的传统,所以始终把建构医学知识的逻辑系统作为目标,并以这一逻辑系统作为医学真理的表达。在盖伦时代,西医就追求以内部结构的改变作为说明临床异常表现的依据,为此他进行了活体急性生理实验。西医强烈的结构功能主义已经表达了重视逻辑论证的思维品质,到了近代,这种重视逻辑论证的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因此才不断作出了生理、病理、遗传、免疫、药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定律的发现,而且在理论上对这些定律给出了逻辑论证。与中医不同,西医不但要知其然,尤其更要知其所以然和所当然,如果没有达到知其所以然和所当然,那就没有达到真理性认识。 2、概念、判断和推理特点 在追求逻辑思维的方向下,西医的概念是抽象概念,西医的判断是理性判断,西医的推理主要是归纳和演绎推理。抽象概念不允许根据事物外象去自由想象思考,而必须依据概念明确的内涵去思考事物的原因和本质。对医学问题进行判断,不能依据主观感觉得出结论,而必须给出充分的逻辑依据。在思考医学问题需要做出推论时,虽然也可以进行类比和归纳,但是得出的结论必须要接受检验,既使得到了事实证明,也必须完成理论上演绎逻辑的论证,否则就只是获得了实际经验,还没有完成真理性认识。 在这样的思维传统作用下,西医不仅追求效果,尤其要追问理由,给不出充分理由的认识是难以被人承认的,其认识水平也是低级的。如获得了药物效果,如果给不出药理学和药化学的依据及理由,那只是偶然发现,不能算是科学成果。再如很早人类就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发现这一现象的人绝不能算是遗传学家。当年的列文虎克最早发现了微生物世界,但是由于他不理解其中的意义,所他不是微生物学家。 由此可以反映出西医学重视逻辑的思维特点及历史意义。 五、法古继承与开拓创新的历史观念 任何医学都有历史过程,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别,中国是在完全独立的情况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一特殊的文化传统又孕育了中医学;而西方医学源于古希腊,而古希腊的文化从一开始就受到周边的埃及、巴比伦等文化的影响,西方医学是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中形成的。正由于此,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上,中西医存在鲜明的差异。 (一)中医学的历史文化观念 中医学对历史遗产过度相信,不肯超越,少有创新,如有创新,则被诬为离经叛道和欺师灭祖,因此遵经法古观念支配了中医学的历史进程,由此导致学术形态几千年稳定不变。 1、崇圣尊贤 中国人自古就对神仙不太迷信,因此宗教情结很淡漠,没有出现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狂热。宗教在中国文化生活中没有起到支配作用,是中国人的圣贤情节取代了神灵在心灵中的地位。圣贤不是神,而是现实的完善的人。中国人崇尚圣贤,使中医学没有受到宗教迫害,得以长期的自由发展。 但是圣贤既然是人的楷模,同样具有权威而不可冒犯。因此中医学虽然排除了神灵,却树立了不可超越的圣贤。古圣先贤的思想理论只能效仿而不可更改,更不可否定,否则就会被视为欺师灭祖,大逆不道。正因为这种情结,使中医学对古代名医及其学说经验崇拜有加,很少质疑批判,由此保持了学术体系几千年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尽管历代都有各种医书问世,但是新书并不否定旧书;尽管历代也不断提出新的学说,但是新说并不抵触旧说;虽然历代都有新的医药经验,但是并不依据这些新经验提出新理论。 在崇圣尊贤的思想支配下,中医学在保留了丰厚的古典文献的同时,也保持了学术体系的稳定延续。 2、遵经法古 崇圣尊贤的意识落实到治学上就必然会遵经法古。中医治学中,论述医药理论必引经据典,直到今天,只要是论述中医学的著述,几乎必须引征大量经典医籍的原文,这方面的实例是不胜枚举的。注释古医籍是中医重要的治学方式,反复注释古代经典医药书籍是中医学领域的一大文化景观,从南北朝开始,直到今天,注释经典,甚至注释同一经典医籍,不但从未完成,而且出现日益繁盛之势。即愈到后代,注释者愈多。 假经说法是中医陈述自我思想的方式。事实上,古人并没有穷尽医理药性,很多现实问题古籍里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每一代人都要面对新问题。然而由于法古观念的限制,后人往往在阐述自己新思想内容时不得不假借注经的形式。如此,在对古代经典中界定说明不清的命题进行解说时,就加进了自己的新认识。陈述新思想,研究新问题,却要以古代命题的形式展开,而不能直接表达出来,足以证明法古观念对中医学的历史作用。 崇圣尊贤是遵经法古的精神内容,而遵经法古是崇圣尊贤的实践活动。引经据典也好,注释经典也好,其内在精神都是认为古人或古圣贤写下的著作包容了无限的内容,足以为万世垂法立极,后人只需用心学习研究他们留下的书就尽够了。 (二)西方医学的历史文化观念 西方医学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与中医不同,他们不固守过去的东西,而热心于突破过去,热心于新的发明创造。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已经显露出这种创新意识。虽然在中世纪这种精神受到宗教压迫,但是文艺复兴之后,这种追求新进步的热情又高涨起来。 1、不断催生新的发明发现 西方医学是以不断出现新的发明发现来表现历史过程的。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四种体液学说、灵气论学说、目的论学说,到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理论,再到近代的机械分析认识模式,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和理论能够持续不变,为了能够理解说明不断发现的新事实,医学思想和理论总要不断调整和更新。 古希腊医学并不统一,很多派别的医学思想和方法很不一致。希腊医学除吸收埃及、巴比伦和亚述的医学以外,还有小亚细亚西部的米诺亚民族的医学。虽然古罗马医学继承了古希腊的医学成就,但是古罗马医学并没有停止在古希腊医学的水平上,也没有限制在古希腊的医学范围内。不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古罗马的医学都产生了新的内容。 文艺复兴运动中,怀疑教条、反对权威之风兴起。于是,医学界也产生了一场医学革命。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药理学、胚胎学、诊断学和治疗学等各领域都不断产生了新的进步。 进入20世纪以后,医学发展迅速而全面。不论在基础医学方面,还是在应用医学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要比以往几千年的成就总和还要多。新事实、新规律不断被发现,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被发明,新问题不断被突破,因此诊断和治疗不断呈现出新的境界。医学新成就的获得,不但改变了社会医疗条件,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而且也迫使人们不得不改变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 2、不断更新医学模式 西方医学的历史形态与中医学截然不同,从古希腊的医学体系诞生以来,历经了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和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随着科学认识整体的发展进步,西方医学的学术形态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纵观西方医学的历史过程,它的学术体系表现出了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跃迁,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嬗变。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西方医学的医学模式是自然哲学模式。但是过罗马的医学已经不同与希腊医学,在学术体系和医学模式上已经有了许多新变化。在中世纪,宗教统治迫使西方医学奉行神学模式。到了近代,因为机械力学的广泛渗透,机械论世界观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西方医学又表现出了机械论的模式。而到了现代,由于各门科学技术的全面神游到医学领域,现代医学已经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又面临了医学模式的更新。一方面向高度分化的方向发展,学科越分越细,原初的医学分科已经被细化成许多细小的分科;另一方面又向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同学科之间发生了普遍的交叉渗透,由此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 面临这样的发展,现代医学已经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生态医学模式”。 六、伦理渗透与纯任自然的人文观念 由于医学与人的特殊联系,所以医学与人文的关系就表现出了复杂性。其实医学和人文是两种学问,其对象和内容都是不同的,二者之间只有外在联系而没有内在联系。然而,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别,在医学与人文的关系上,中西医也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 (一)中医学的人文观念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伦理文化占据主体地位,并渗透一切和支配一切,因此中国伦理为核心的人文观念既为中医学规定了方向和内容,也限定了研究医学的方式和方法,同时也就设定了禁区,由此不仅影响了医生的道德行为,也制约了医学的形式和内容。 1、伦理与医理混同 中国的人文文化以伦理为核心,这种人伦观念在中医学体系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渗透,不仅外在地规范医生的言行,而且内化为医学内容,具体表现极为丰富。 以伦理喻医理。《内经》之中就有十分丰富的以伦理喻医理的论述。如将人们的十二个脏腑,按社会官职的职能赋予其生理功能。其后以伦理喻医理者代不乏论。如以君子小人分阴阳,谓“阳为君子,阴为小人”。以道德修养等同养生方法,谓“养生之道不贵求奇,……三纲五常现成规模,贫富安危且据见定”。“养生当养德,……不以计巧谋生,不以外物扰心”。甚至还有人强调“寿虽天定之数,而人之所以能延者,德也。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以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自健而寿命自可延长”。还有以道德伦理因素说明传染病传染的,认为传染病能否传染由道德决定,明确说“染与不染,系乎人心之邪正”。 以伦理喻药性。在中医学历史上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直接以汉儒董仲舒提出的人性三品学说对中药进行分类,把全部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经》之后,以伦理喻药性,借伦理原则影响用药原则的现象更加浓厚。如明代温补学派以阳热主生,阴寒主杀,所以便主张温补,痛戒寒凉,以此体现上天好生之德。 以伦理喻组方原则。一个处方往往由多种药物组成,各个药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中医学把社会政治伦理的君、臣、佐、使关系借用来处理药物关系,从而组成一个方剂。 以伦理喻治法。中医治病讲究攻补。由于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很多医家对攻与补的价值评价出现了偏倾。认为“攻之一字,仁人深恶”,攻法治病,只算善战者,而补法治病,乃是善善者。并借用孟子的话贬斥用攻法治病者,谓“善战者服上刑”。这里,伦理就是医理。 2、对医学认识的制约 中国传统伦理不但直接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充当了医学的有机成分,而且还制约了医学认识的各个方面。中医学认识目标的设定,认识对象的选择,认识方法的应用,对象意义的理解等等,都有伦理的约定限制。可以说,中医学体系的特殊性,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其伦理观念模塑的。 中医学为什么解剖学不能发展起来,很大的原因就是解剖尸体不合伦理之道,是不善的行为,因此必须禁止。如有违反,不但要受到道德谴责,严重者还要惨遭刑法的严惩。而没有解剖学基础,手术外科注定发展不了。 攻邪疗法为什么不像补药那样流行,因为“攻之一字,仁人深恶”。尽管攻邪疗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张从正的汗、吐、下疗法还是少有人继承发挥。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伦理的选择。 外科刀针疗法本来是疮疡疾病的基本疗法,但是因为医乃仁术,不该让人痛苦,所以清代王洪绪一定要让疮疡自溃。自宋代开始,中医外科已经不断内科化了。 《本草纲目》中记载有伦理观念引申出来的药物,如“寡妇床头土,”、“孝子枕席衣帽”等,华佗医术高超,但是其技术涉于神怪而不和中正仁和之旨,所以不能成为医圣,而《汉书》和《三国志》中无传记的张仲景却被后人立为医圣。这也是伦理的判别。 伦理就是如此限定了医学研究什么和不研究什么,甚至对怎么研究医学问题也有严格规定,对医学问题怎么理解也不得违背伦理,否则就要受到攻击。 (二)西方医学的人文观念 西方文化自然科学相对独立而发达,人文与科学界限分明,医学与人文不相混淆。西方思想史上出现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产生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第二次是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第三次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中,西方的人文精神经历了由产生、复兴到发展成熟的历程。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人文主义。西方的人文精神对医学的历史作用可以做如下概括: 1、知识即美德——求真 古希腊时期开始,就出现了知识就是美德的传统,这就树立了追求真理的价值观。西方的文化传统,其价值取向虽然也有实用的成分,但是求真始终是西方文化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近代人文主义反对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高扬人的理性,反对迷信,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排除了非科学因素对科学的越位浸染和渗透。在求真的方向下促使医学取得了基础知识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使基础医学体系日益丰富完善。 可以明显反映出,西方包括伦理在内的人文观念对西方医学认识过程的影响基本是外在的,只是对从事医学的人在从医的目的、态度、情感等方面产生作用,在如何对待病人方面规定有相应的道德要求,在如何对待医学职业上要求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怀,在对待医学的学术上要求坚持真理,在处理医疗事故上要求尊重事实,主持正义等。由于西方伦理观念以真为善,这就保证和约束了医学的求真认识。正因为这样,西方医学没有出现医学概念和人文概念混淆、以人文代替医理的现象。虽然伦理等人文文化在外部影响了医生的思想和行为,也间接地影响了医学的发展,但是在学术范畴上二者却是界限分明的。 2、真理即权威——创新 追求真理和超越权威是西方人文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西方崇尚的德性。古希腊的这人就把人的认识划分为两部分,即意见和真理。他们认为,人的意见可以多种多样,但真理只有一种。很显然,跟随意见必然使人迷惑,不知应该遵从哪一种,因为意见互不相同,而且更多是相互矛盾,这些不同的意见最终都会消失。相反,真理之路是唯一的,人们跟随它就能进入做圆满的境地,这就是真的存在,把握住它就是把握住了真理。 真理是不可战胜的,西方现代人文精神的主要特征,就是以理性的力量对抗迷信的力量,正是在此前提下,才有了独立的学术,自主的学术、追求普遍真知的学术。 为了真理,西方近代曾有大批为科学殉道的学者,在医学界也有塞尔维特(发现小循环)和维萨里(建立解剖学)等医学家为了真理而献身。 西方人文精神有个人独立、公平民主、思想自由的传统,并将这样的品质视为美德,除了崇仰真理之外,在学术上不承认有任何不可超越的权威。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医学的不断进步,后人不断超越前人,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改变医学的面貌。 正是因为中西医存在如此深刻的思想观念的差异,才引导了中西医学不同的发展过程和不同的发展方向及道路,进一步使中西医学产生了及其不同的学术景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