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街区史话--泮塘
方圆二十里一半是鱼塘,皇家御苑留余韵,因此最初叫“半塘”,依照清初广东名儒屈大均先生所著《广东新语》的记载,“泮塘”这一地名,本是由“半塘”二字演化而来。当时,西门之外,自龙津桥至蚬涌,方圆二十多里内,池塘遍布,占地一半还有多,人们因此才把这个地方叫做“半塘”,后来以讹传讹,才唤作“泮塘”。屈老夫子说,在半塘,十家倒有九家种了莲花,夏天售卖莲花莲藕,到了秋天,就把莲叶晒干了,用来做柴火,连炊烟里都有一股子清香。除了莲藕外,荔枝是泮塘人家最重要的生计。根据《广州城防志》的记载,种荔为业者,总有数千家之多,一到荔枝成熟时,“千里红云,八桥画舫,游人萃焉”,而“一湾清水绿,两岸荔枝红”更是今人也熟悉的风景。 如果我们要寻找泮塘最威风的记忆,就应该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王朝。南汉王朝虽然偏于两广一隅,但因商贸繁荣,但也过了好一阵有钱日子,几任国主也一个比一个奢侈,他们在城内外大兴土木,建造的御苑遍布珠江两岸。位于泮塘的御花园种遍珍奇花草,林木如画,一到春天,桃花夹水,绵延数里,说不尽的妩媚旖旎。南汉王朝历时55年,最后亡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手。虽然这个王朝算不得长命,但它留下的御苑遗迹,却使泮塘在清丽之外,又多了几分华丽的记忆。 泮塘在广州西关﹐即是如今泮溪酒家﹑荔湾湖公园以及龙津西路﹑泮塘五约一带。传说古时此地所产之“五秀”这五秀﹐本来是五种植物植茎﹕莲藕﹑菱角﹑茭笋﹑马蹄﹑茨菇﹐但因为泮塘水土肥沃﹐这五物特别肥美﹐故得“五秀”之美誉。 还有一个传说:泮塘村从前有个塘,保持一塘满水,其它的塘水即便干了,但这个塘都是满的。某年天气大旱,用池塘水来灌溉,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剩下一半后,池塘水位就再也不降了。次日塘水又满了,村民因而把这个村定名为“半塘”,别名叫半溪,有些人叫半水,但这些都是别名而已,半塘比较多人称呼,后来加三点水是怎么个来历呢?这里另外有一段古:“从前有个先生,去到半塘就问这里是什么地方,村民说叫“半塘”,是一半的半,先生听了就笑着说,半半声有什么好听的,加多三点水的泮不是更好,村中的父老听闻觉得有三点水的泮即是“入泮”,“入泮”将是入学堂读书的意思,村里都想出人才啊。那从此半塘的半字就有三点水,并且村民合资建起了一座文塔,表明村民对文化知识的热爱和向往”。 以前的“泮塘五瘦”就是肥瘦的瘦,后来才用这个“秀才”的“秀”。缘由何在?从前有五个秀才到泮塘见到村民在挖掘这些水生植物,就问这些是怎么来的?泮塘的村民就说这些是我们的特产,“泮塘五瘦”,五瘦在煮的时候要下足油,要不锅就会生锈,所以叫做五瘦,五个秀才听闻就笑起来,肥瘦、瘦骨嶙峋的瘦,有什么好听的,我们五个秀才好像五兄弟,人称我们“五秀”,不如这样,将我们的绰号送给你们的特产,用这个“秀”岂不是更好?从此之后就用现在这个“秀”了。 随着城市发展,农田已建起住宅和工厂,现时仅泮塘五约只保留一些砖木结构的低矮民房。1958年,当局号召群众“义务劳动”,在泮塘内开挖荔湾湖,后建成荔湾湖公园。如今广州市人民政府开辟了连接中山八路和龙津西路的泮塘路并将其建设为“广州美食一条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