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葬鱼礼

 双月楼书斋 2014-04-10


                                              

 

陈有清

 

2006年秋,为推广海狸养殖,我从浙江的泰顺来到福建的周宁。这是福建省东北部一个宁静而古老的小城,虽然新建的高楼大厦显示出许多现代化的气派,尤其是满目的店牌广告与多姿多彩的霓红灯架,向外来游客展示着他的商业繁荣,但那老街上竹木搭建的老屋,斑剥的楹联及用物店中竹篾做的凉帽、篾丝编的各式小篮……无不隐隐透示着一种民间特有的民俗气息。

夜来无事,街上转悠,与几位“土著”的老者聊聊,询乡问俗,无意间得知一个有趣的奇闻。

城西十多里,有座小山村叫浦源村,村中有条不长的溪流,五弯六曲,缓缓地穿村而过。在这段宽只不过一丈多,长约一里左右的溪水中,生活着上万条色彩鲜艳的大大小小的鲤鱼。鱼本是怕人的,可这里的鲤鱼不一样,每当村民蹲在溪边洗衣洗菜时,鱼儿就成群结队的在他们面前游来游去,有时还咬住漂洗的衣服或叼走几片菜叶,很像顽皮的孩子。有人在溪边拍拍手,鲤鱼便摇头摆尾游过来,向上跳跃,跟人要吃的。如果伸手摸摸鱼背,鱼儿也不会离开,像小猫小狗那样温顺。这里,人不伤鱼,鱼不怕人,呈显出一派人鱼和谐的天然乐趣。

据说,早在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曾任朝奉大夫的郑尚公从河南开封举家南迁,走到福建吴厝底这个地方,见山青水秀,气候湿润,便定居下来。他们于近傍小溪下游,筑坝拦水,以作饮用和灌溉,为防上游有人投毒,特于水中养上鲤鱼。传至八世,溪中锦鳞成群,为了保护这些与村民生死共存的鲤鱼,族长订下严厉族规,不准垂钓,不准抓捕,不准伤害。至郑氏十世时,族长于溪旁的一对鸳鸯树下,挖一大洞,将溪中自然死亡的鲤鱼捞起葬于洞中,由此,洞便称为“鱼塚”,雅称“鱼陵”。葬鱼的仪式,也由简而繁,逐步演变成一种隆重的“葬鱼习俗”。

先是送葬,由一年轻人身着孝服,手托送葬的鱼盘,盘中放着将入葬的鲤鱼。真正领队的,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他身后紧跟着一队身着古服的长者,大家满面悲哀,神情凝重,缓缓地走向鱼塚。

到得鱼塚,老者从年轻人手上接过鱼盘,郑重地摆上祭台,又点燃香烛,陈放供品。

葬礼开始,在一位司仪主持下,由老者敬香、斟酒。

接着,由一德高望重者朗声宣读祭文“天不假寿,水府而亡。人非草木,情焉能忘。衔悲忍痛,葬尔仙乡……”

祭文读毕,鞭炮大作,众人烧纸,跪拜,在一片悲戚声中,方告结束。

仪式虽不失迷信成份,但使得鱼人合一的和谐之风,得以发扬光大,得以历久相传,实为一桩难得的好事。据近年得知,此地已开辟成旅游观景,并由地方政府,以“中国之最”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       

这种礼俗,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据了解,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每年都要为鱼举行一次葬礼。仪式开始之前,市民将鱼装在小棺材里,乘着灵车,到选定的墓地,隆重下葬。那里的市民认为,对鱼举行葬礼,是对鱼类、对海洋的一种敬重。上帝有知,可以保佑到大西洋到地中海去捕捞的渔民能平平安安,能捕到更多更大的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