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6《小石潭记》课堂实录坊子区眉村中学 王军

 风中的云儿1 2014-04-11

 

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虽然篇幅短小,却至今传诵不衰,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领略一下它的魅力吧。看看我们能从课文中读出什么。首先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大屏幕出示学习内容: 1、学习课文语言,积累词汇。2、赏析课文,学用赏析性语言。)

二、读通课文

(大屏幕显示:读通 1、读准字音。2、读顺句子。)

: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就两个: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互相交流疑难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下面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朗读课文给大家听听?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参差披拂。

:读得很好,字音很准确,句子的停顿也很恰当。

生: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生:怡然不动的“怡”读错了。

生:俶尔远逝的“俶”读错了。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好,再把这两个四字短语读一遍。

生: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生:潭西南而望,……曰奉壹。

师:有的字读得不准,谁听出来了?

生:“悄怆幽邃”的“怆”,“差互”的差。

师:很好,看这个句子的停顿。听老师读:其岸势/犬牙/差互

师: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好,读到现在,按照目标,我们已读通了课文,下面提高要求,看我们能不能读懂课文。

三、读懂课文。

师:现在大家看大屏幕,看清要求。(大屏幕显示:读懂1、读课文注释,翻译课文。2、对照译文,读出原文。)

师:下面我们先进行第一步,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如有疑难,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生:独自翻译课文,组内交流讨论。老师巡视,解答个别学生的提问。

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学习的结果,哪个小组在翻译中有困难,可以提出来。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不是我们个人的疑难问题。

生:“伐竹取道”是什么意思?

师:你觉得是哪个词导致了你翻译中的困难?

生:“取”。

师:哪个小组愿意帮他?

生:“伐竹取道”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小路”的意思,取,就是开出的意思。

师:说得很好。

生:我们小组还有一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生:这一句的意思是: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

师:翻译得不错,是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但是你注意到了吗?这一句中有一个词的用法跟平时的用法不太一样,是哪个词?

生:犬牙。

师:对,犬牙,在这儿译为“象狗的牙齿”。这种用法叫名词作状语,是文言里一种常见的用法。在这篇文章里这样的词还有好几个,大家找找看看,能找到吗?

快速读课文,寻找答案。)

生:我找到了,是“斗折蛇行”的“斗”。

生:还有“斗折蛇行”的“蛇”。

师:找的对,把它们解释一下。

生:“斗”是“像北斗星那样”,“蛇”是“像蛇那样”。

师:蛇,可以解释为“像蛇那样”,也可以解释为“像蛇爬行那样”。其实这种用法,我们在初一时就学过,如蒲松龄的《狼》里就有这样的句子:“其一犬坐于前。”知道这一句里哪个词是名词作状语吗?

生:犬。

师:很好,看来大家是弄明白了名词作状语这种文言现象了。课文里还有这种用法的词,再找找看。

生:“潭西南而望”的“西”。

师:还有一个与这个一模一样的。

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的“西”。

师:还有吗?再找找看。

生:还有,是“日光下彻”的“下”。

师:非常正确。大家还有疑问吗?如果没有了,老师就要向你们提问了。

师:下面老师开始提问,提问前先说一下要求:老师先读句子,然后点一名同学来翻译这个句子,大家准备好了。

师:“全石以为底。”

生:以整块的石头作底。

师:“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生: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师:“潭中鱼可百许头。”

生: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师:记住这一句中的“可”的意思。注意与其它句中的“可”的意思的比较。如:“不可知其源”中的“可”。

生:这里的“可”是“大约”的意思,“不可知其源”中的“可”是“能”的意思。

生:还有“不可久居”的“可”,“明灭可见”的“可”。

师:好,学会比较记忆也是掌握文言词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下面把这几个“可”的用法记一下。

(生自由记诵这几个“可”的意思。)

师:我们继续我们的翻译提问。下一句是:“坐潭上,……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生: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人来往,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忧愁悲伤的情感也更深了。

师:这一句中也有两个词的用法有点特殊,大家注意到了吗?看“凄”和“寒”,它们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儿该怎样解释它们呢?

生:“凄”是“凄凉”,“寒”是“寒冷”的意思。

师:确切地说,是该这样解释:使……凄,使……寒。这叫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师:这一步的学习就进行到这儿,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准备时间,我们进入下面的学习:对照译文,读出原文。

(生准备。大屏幕显示译文。)

生:分段读出原文,个别地方实在读不来就看看课本,或者老师给以提示。

师:课文读到这里,看看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到什么程度了。

四、读深课文

师: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大屏幕显示:读深1、课文写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得知的?2、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呢?如果你来到了小石潭边,也会有作者这样的感受吗?)

师:这几个问题,还需要我们合作解决。

(生思考,小组内交流。然后发言。)

生:水清。如“水尤清洌”。

生:还有“全石以为底”。

师:对呀,“全石以为底”,潭底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可见潭水的清澈透明。看看还有写水清的句子吗?

生:潭中鱼可百许头。

师:这不是写水中鱼吗?

生:正因为水清,才能看清水中的鱼的有多少条。

师:很好,这看似写水中鱼,实际上也是在写水,这叫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正如画家画画,要画风,只画树叶和小草,我们就会知道有没有风,还有风力的大小。小石潭还有什么特点?从题目入手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不用“石潭记”,而是写了“小石潭记”,或者是为什么不用“小潭记”,而是写了“小石潭记”呢?

生:我知道了,小石谭的特点是“小”,还有“石头”。

师:对呀,看看哪些句子写了小石潭的“小”和“石”?

生:“全石以为底”。

生:“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师:是呀,石潭以整块石头以底,这石头再大,又能大到哪儿去呢?而且正因为是石潭,才会看到潭底,才会有水的清,还有潭边的石,也是形态各异。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

(生思考,有点迷惑。)

师:其实,这很好解释,因为小石潭就是这个样子啊。这就叫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景。好了,下面我们思考第二个问题。

生: 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生: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师:看来这个同学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的确是这样的,那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生:作者被贬官了,处境不好。

师:想得比较深刻。此时的柳宗元确实处境不怎么样。下面我们看大屏幕。

柳宗元与《小石潭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刘禹锡也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十一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抒发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并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师:可见,在文学作品里景物描写与人的感情有着密切了联系,同样的景物,心情不同的人看后会有不同的描述,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读过的刘禹锡的《秋词》吗?一块儿背一下。

生:齐背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现在,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下面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这时要求读出感情。并试着背诵课文。

(生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柳宗元的理解,重新读课文。)

师:好,下面我们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能背诵的尽量背诵。

(生背课文。)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本文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二是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小石潭记》写在作者被贬失意之时,着力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但文中对于景物的描写,却又是那样的幽雅与清静,给人一种清新怡人的感觉。对于现代人来说,能拥有这样的幽静之处,该是如何的惬意与舒适啊!可作者为什么却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呢?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要想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确实是难点,但对于一篇游记散文来说,这也是重点。而且文章又是用文言写成的,领会意思也是一个重点。因此,教学设计中,尽量遵循文言文的教学原则,先解决语言、文字方面的阅读障碍,指导学生认读文字,掌握并积累词汇。这篇文章在词汇方面,除了一般的一词多义现象外,主要的就是词类的活用,如名词作状语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另外就是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的教学。因此,让学生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景物之美、品味语言之美、探寻生活之美等,并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去体会文章融情于景的写法也占用了不少时间。同时,这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去写,要融进自己的感情去写,才能把景写好。最后,背诵与积累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良好习惯,因此,课堂上也要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培养。

总之,这堂课虽然得到了不少老师的好评,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地去摸索与探讨。

专家评点:

这一课的教学给人的印象是朴实的,在小组活动方面还是比较细密、周到和有实效的。

王老师将课堂设计成“读通、读懂、读深、读出美”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真正深入到文章中去。如“读通”这一环节,抓字音,读顺句子,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点名读之后,学生真正读通了文章。再如“读懂”这一环节,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先自己翻译,记录自己不会的地方,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小组交流,并强调提出疑问时,不要提个人的疑难问题,而是提小组内讨论后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并且适时地归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通过一个句子归纳一种用法。如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当讲时讲得很透。后边的很多环节都有亮点。如对照译文读出原文,既关照了全文的意境,又引导学生从译文中关注原文,可谓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读深时,适时地引出了刘禹锡的《秋词》和本文的背景资料“柳宗元与《小石潭记》”都是根据需要来引出,用材料来帮助我们解读课文,真正做到了对资料的灵活运用。

还有,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对文言词汇的学习这一方面。但是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如教师的教学语言以及普通话等。   (潍坊市教科院  李宏緋  根据录音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