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像一些要塞,盘踞在市区的一些高地。“一百”雄踞南京路西藏路口,“十百 ”扼守南京路浙江路口,“二百”坚守淮海路,“三百”偏师大杨浦,“四百”退踞长寿路大自鸣钟,“五百”在东门路十六铺一带称雄,“六百”独占徐家汇自成霸主,“七百”独领四川北路风骚,“八百”在老西门有一片天地,“九百”到静安寺一统天下。它们不算“老字号”,但国营是最大的字号,所以,它们统一都在门口竖起硕大的字牌“上海市第X百货商店”,镶着霓虹灯,红色的,象征权威和正牌。他们有统一的开门与打烊的辰光,统一的营业员服装,统一的规范用语,统一的“唱票”制度,统一的规范表情。“一百”的橱窗设计曾经是上海所有店家橱窗设计的典范,也是当时上海人日常生活里传递的一个话题。随着时令,橱窗的布置也会变化,并且出现了最早的活动布景;人说有新的布景,便会专门去趟南京路看,像看电影和舞台表演。“一百”和“十百”的自动扶梯,独领风骚数十年,但“十百”的四方盘旋楼梯,到今天还保持着原样。某年夏天,我路过此地,进得店堂,竟直奔这个楼梯,依稀回忆起我曾经在这里有过的与大人走失的经历,那是在二楼布料柜面。卖布料有个特殊--柜台是开放式的,很大的柜面上摊着、竖着一捆捆布,看好的布料,营业员吃力地搬过来,用尺量,收钱,空中有铁丝连着帐台,铁丝上有把夹子,钱和布票夹上去,营业员奋力一推,那夹子刺溜就滑过去,找零和发票之类,再这样被刺溜地滑回来。我的头顶上就这样不断有夹子滑来滑去,觉得好玩的时候,大人不见了。 坐落在平凉路上的“三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还有个别称,谓“杨百”,是杨浦区人民对它坚守大杨浦的评定。那时候我工作在杨浦,每天在杨浦,可以感受到的是,“杨百”之于杨浦,有着无数的情感洋溢的联系,就像“杨百”对面“东宫”(沪东工人文化宫),集聚杨浦的上海工人,每个厂休日看一看“杨百”,晚上才睡得着;因为工厂的厂休是不一的,从周一到周日,“杨百”每天都是忙碌的;许多大杨浦的人相信,“杨百”里没有的东西,别地方也不会有。 上海百货商店,是这个城市的韵味。一种本土的,日常的,市井的生活,在这里进进出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