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炀帝之死: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逆袭

 where5 2014-04-11
隋炀帝之死: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逆袭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之死: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逆袭
  西魏、北周的实际创立者宇文泰。

文\海南日报记者 单憬岗

  在刚过去的4月,扬州考古所宣布发现“真正的”隋炀帝杨广之墓。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消息很快激起全国媒体持续关注:有的关注杨广之墓的真伪,有的关注杨广14年短暂的统治,有的关注杨广的各种轶事趣闻。然而,隋炀帝之死的真正原因,却少有媒体去探究。实际上,隋朝文、炀两代皇帝对当初支持其上台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不遗余力的持续打击,导致后者不断伺机反抗,才是最终致隋炀帝和隋王朝于死地的真正原因。

 

  虽然隋炀帝已死去近1500年,至今史学界对其死因的研究却依然有热度。表面上看,“天下大乱,骁果思归”,是致其死命的导火索;深入一层看,“得之于宇文氏,失之于宇文氏”,似乎是隋王朝的宿命。而实际上,隋朝文、炀两代皇帝对当初支持其上台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不遗余力的持续打击,导致后者不断伺机反抗,才是最终致隋炀帝和隋王朝于死地的真正原因。

  一个扶持四代王朝的贵族群体

  当年,也许无人知道“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个学术味极浓的词汇,因为这是现代大家陈寅恪先生命名的。但若说起“八柱国家”,恐怕当时稍有文化的人都不会不知道。

  新唐书曾载文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耀,莫与能比”。

  所谓八柱国家,包括宇文泰(西魏、北周的实际创立者、李世民曾外祖父),李虎(唐朝创立者李渊的祖父),独孤信(隋朝创立者杨坚的岳父、李渊外祖父)等8人,他们在西魏时期都被封为“柱国大将军”。这就是关陇集团的核心力量。

  关陇集团是宇文泰为与东魏高氏抗衡,而将从河套地区辗转迁移到关中的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当地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在府兵制基础上形成的军事贵族集团。

  其中,宇文泰为八柱国之首。另一柱国因是北魏皇族而权力受限,因此实际是六柱国。六柱国各统2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又各统2个开府仪同三司。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系统。这些柱国、大将军、开府,为着共同的利益,崇尚军功,交替支持,互相联姻,结成了从北魏末年到唐朝前叶,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中央约200年的政治集团。

  在当时混乱的中国境内,这个集团的横空出世,因其凝聚力强大、人才辈出,成为结束长达400年分裂的主体力量。

  后世史学界对其有较高赞誉:“魏周肇其基,隋唐承其统,以其武功文治,克定东西、混一南北,结束魏晋四百年之分裂局面,开启隋唐中古极盛之世。”

  也就是说,关陇集团一共推动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王朝的兴替。他们先是聚集在宇文泰旗下,一起创立了西魏;后又分别支持宇文后裔建立北周取代西魏、杨坚建立隋朝取代北周、李渊建立唐朝取代隋朝。

  在此过程中,权力不断扩张的关陇贵族逐步腐朽、失去活力,渐成阻碍社会进步的门阀集团。

  隋二帝釜底抽薪

  关陇集团势力渐消

  出身于关陇集团的隋文帝杨坚,是乘着北周幼帝在位、神器无主的时候,争取到关陇集团的支持,而最终获得了帝位。

  但在登基后,杨坚却对关陇集团深怀戒心,一方面关陇集团盘根错节,势力庞大,害怕其中有人袭其故伎;一方面则是为了限制腐朽的门阀政治,提拔更有生机的中下层地主进入政治舞台,释放民间生产力,推动国家的改革发展。

  开皇初年,杨坚就采取了一项重大举措:对府兵制实行君主直辖。这直接剥夺了关陇贵族赖以存在的军事基础。

  杨广继位后,承续乃父遗志,以更大力度持续打击关陇集团。

  他创立了进士科。隋文帝废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分科考试选拔官员,但当时只设秀才和明经两科。“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这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适应历史趋势的官吏选拨制重大改革。中下层地主甚至部分贫寒子弟,从此可通过读书应考登上仕途,限制和打击了昔日豪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扩大了人才来源和统治根基,进步意义较大。

  杨广还剥夺了大部分关陇集团贵族世袭爵位的特权。他曾下诏,“不得计考增级,必有德行功能灼然显著者,擢之。”并将原有的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爵位,“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这既减少了冗繁的官僚层次,又节省了政府开支,却严重触犯了关陇世族的既得政治利益。

  在此基础上,杨广效仿乃父,进一步打击以关陇集团为代表的贵族世家的经济利益。其主要举措是“括户”,就是通过检查户口,将世家隐漏不报的人口搜括出来,遣送还乡或就地入籍,这样可增加国家财赋和兵源。虽然历朝政府都试图从世家手中争夺户口,但唯独隋朝工作最为彻底。

  作为括户的辅助手段,隋政府推出了轻税和整顿吏治的政策,将原本躲在世家庇佑下逃避重税和苛吏的小农吸引到政府怀抱。后世赞誉说:“设轻税之法,浮客悉自归于编户,隋代之盛,实由于斯。”

  就这样,文、炀二帝通过一系列手段,对关陇集团进行了釜底抽薪的致命打击,后者原有的军事、经济、政治特权被剥夺殆尽,子孙后代也无法把家族的基业传下去。如此一来,他们对隋王朝的统治,必然由支持转向反对和仇视,千方百计伺机夺回原有权利。

  相机而动四次逆袭成功

  客观地说,杨广是个很有眼光的君主,在位期间的业绩令人叹为观止———

  修建大运河,促进了经济大发展和全国大融合。营建东都洛阳,修正了长安偏居西北的缺陷,凝聚了关东的人心物力。

  在国防上,杨广令突厥俯首称臣,平定了吐谷浑,“辟地三千里”,史称“威振殊俗,过于秦汉远矣”。

  任何一个帝王能实现其中一个工程,就可称得上有为之君了。而杨广却将所有的工程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充分体现了他不体恤民力,企图以最快速度建不世之功。

  与此同时,隋炀帝却经常带着数十万大军全国大巡游,在位14年竟有10余年在外冶游;又挥霍无度,穷奢极欲,海内财力耗竭殆尽。

  一方面肆无忌惮地挥霍民力,过度透支国力;一方面后期对高句丽的战争连连失利。内外两方面的举措失当,导致民怨沸腾,统治基础大为削弱。

  一直相机而动的关陇集团顺势发动了一次次反叛。

  首先是关陇集团核心人物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乘杨广二次征伐高句丽时在黎阳起兵。一时“公卿达官子弟奔者如流”,其中大部分是关陇集团后裔。

  虽然这次反抗很快被镇压,却如同打开了“潘多拉之盒”。原已有苗头的农民起义烽火,越烧越旺。很多历史学家都将隋朝灭亡归因于农民起义,却忽略了关陇集团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直至隋炀帝死前两年的616年,农民军仍是分散的小股势力,无力与隋军主力作战。杨广却误判形势,匆匆南下江都,放弃了他赖以立国的关中河洛地区。

  于是在617年,关陇大贵族蒲山公李密和唐国公李渊相继起兵,割据一方,众多关陇世族纷纷加入其中。

  在获悉昔日贵族全数起来反对自己后,杨广的意志完全崩溃,在离宫内整天饮酒为乐,颓废不堪,一直守候他身边的关陇子弟便发动兵变,将他缢杀了。

  海南日报记者根据公开的史料,初略统计了一下参加“江都政变”的人员情况,发现其头目均属于关陇集团,其余人中超过六成也属于关陇集团,而被害者除皇族外,绝大部分都不属于关陇集团。

  李渊在获悉杨广遇弑后,立刻废掉了所立的傀儡隋恭帝,在关陇贵族的支持下,创立了唐朝,经过数年战争终于再次一统天下。关陇集团在唐初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有关学者认为,隋朝二帝作为关陇贵族推上台的利益代言人,却触动了后者的核心利益,如同实力不足的董事长叫板全体董事会,被罢免是在所难免的。隋炀帝若能采取渐进式改革措施,待皇室“资本”真正“控股”时再发难,估计隋王朝也不至于如此短命。这其实也是唐朝经历三代皇帝后,在武则天手上才终于解决关陇集团的成功原因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