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毓】桨声橹歌里的珠里风情(05.8)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3
一弯又一弯,我们走在坚硬粗糙的石板路上,沉寂一夜的古镇朱家角仿佛在我们细碎的脚步声中苏醒过来,幽道两旁,一扇扇铁红漆木板门“吱呀”一声,慢慢启开,也有店主不慌不忙卸下一张张门板,于是,不规则的格形纤木窗棂里,透出了忙碌的声息,生意人的身影晃动在窗前,有些尘封的故事和朦胧的传说,让我们有了接近和探知的冲动。
  敞开的厅堂前,我们拾级而上,“江南第一茶楼”是古镇清晨里最闹猛喧哗,人气旺逐的场所。前身为“俱乐部茶楼”距今百多年历史了,而古镇人喜欢茗茶品茶的习惯也一直沿袭至今。在茶楼喝茶餐饮,闲聊娱乐、遐思漫想。古镇人疲惫后的休憩,放松中的期冀,闲闷时的筹划,畅谈中的商机全在那一辰光景里,古镇人心满意足的点滴幸福也全在那一口清涩又甘饴的阿婆茶里,到了古镇不喝一回阿婆茶是枉走一遭。
  茶楼后厢厅,依岸傍水,我们倚在美人靠上,茗茶赏景两不误,漕港河汩汩流淌,跨桥如虹,错落古宅,石驳河埠,在串串红灯笼的缀衬中,抖开一幅隽秀的民俗风情画卷:“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全在我们数码相机“咔嚓”中,成为了永恒定格。
  在朱家角的水乡乘一回古色古香的木棚摇船是很惬意的事,我们六人面对面坐在了小船硬板木上,船里装饰简单,仅有那橹桨是唯一道具。船公,方脸大汉,微拱身腰,强壮的臂膀摇着橹桨,一推一拉,和谐而富有节奏,橹桨发出的“吱呀呀”响声,仿佛一位老人唱着不成调的歌,一声紧一声的桨橹声里,大汉浓重的乡音,说起小镇古今趣事似口吐莲花。
  早在清初顺治年间,农历七月七日是定为“泥河滩香讯”的神诞节,也叫“珠里(朱家角的古称)兴市”,此名实为讨口彩,祈愿生意兴隆,人丁兴旺。“珠里兴市”即一年一度的摇船比赛,或叫赛龙舟。届时几百条船汇聚淀山湖口,停泊的舟楫相衔迤逦几里,那个气派风光真是壮观。节前一周,各地商贾云集镇上,设立店铺。是夜,进香船舟,四乡农民,外乡游客都留宿古镇的大小客栈,街上灯火通明,人潮如涌,沿街小吃,琳琅满目。镇上庙门敞开,香烟燎绕,善男信女,手执香袋,进香礼拜。而待香市散尽,珠里河上便有摇船十数,披红挂彩,前棚悬彩灯,插彩旗,中棚坐锣鼓手,后棚为摇橹手遮阳。船上掌橹扯棚共十人,均为身强力壮者,紧身衫衣,脚蹬绣花鞋。碧波荡漾的一千多米的水面,来回穿梭,金鼓沸腾,拨桨如飞,赛船以箭。岸上人山人海,呐喊助威,精彩纷呈。快船云集于大街,茶馆、饭店、商铺生意兴隆,顾客盈门。顺应此景,茶楼相继兴建,喝茶遂此成风。
  每逢佳节,珠里还有颇为神奇的拳船,船前置大刀、枪、戟、戈等器械,后舱搭彩棚,拳师十个,彩衣缤纷,于锣鼓声中开始比武,少林拳术,在不足二平方米的摇晃船头施展,人人称绝。传说一武师有“飞叉过桥”神技,船过放生桥洞时,武师猛地飞起钢叉,船过桥洞,说时迟,那时快,武师纵身跃起接住飞过侨的钢叉后又稳稳站立船头。
  一年一次的摇快船成为既定不变的风俗,而拳船更为节日增添了气氛。近几年摇快船和拳船在历次农运会和重大武术表演赛上大显身手,获得大奖,成为江南水乡特有的传统水上运动。船公说到此时扬眉吐气,我们听得入神入迷意犹未尽,突然船桨“嘎”地一下停住了,小船缓缓靠上了岸,而我们依然沉浸在船公绘声绘色里还没回过神来,遥想着漂荡水面排列成各式形状的“灯游船”秀,妖娆的景致宛如仙境;最最热闹的是为婚嫁喜庆和迎神会节日助兴的“音乐船”秀,装饰漂亮各种丝弦竹管乐器:二胡、琵琶、三弦、秦琴、曲笛、箫、笙等,由四至六人演奏出轻柔典雅的曲调,吹吹唱唱,气氛浓郁欢快;而每年端午节的“赛龙舟”,作为吉祥的象征而深得民众欢迎。充满各种民族趣味的游船,让我们心动而憧憬,珠里水乡的桨声橹歌里摇出了欢歌笑语的极乐世界。
  再次徜徉于古镇的街巷小弄,我们不知今夕何夕,丝丝缕缕,悠远悠近的人文情致,岁月沧桑,追忆流年,朱家角风情依然,婉丽依然,古镇人是懂艺术、懂品位、更懂生活的人。有人说百多年前,古镇人就有一种小资气息。朱家角是让人怀念的地方,她那极致的动感风情,在那一桨一橹里,在那一茶一茗中,在那船公大汉深情的述说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