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怎样“生疑”

 昵称14981799 2014-04-13

读书怎样生疑

    读书有疑的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书中的内容、观点不能理解,这是低层次的,本文暂且不论;我们这里要说的生疑是指发现书中的谬误或对书中的见解产生异议,这是高层次的。现在大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和培养,读书质疑的重要性就更明显了,因为有疑才能有突破,有疑才能有创造。
   
下面就说说几种生疑的方法。
   
一、验以语境。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是一个系统,构成一个特定的语境。如果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放到整个语境中去看,不通,不合,那就可了。比如龚自珍《病梅馆记》中有一句说:“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以歌为美,正则无景;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高中语文第二册把固也解释为固然如此”.“固然,表示对某种事实的承认,说固然如此就意味着龚自珍承认或曰是有道理的,但我们统观全文后就会发现,龚自珍根本不承认那是有道理的,相反,他认为那正是天下之梅皆病的祸根。这样,就产生了。那么这个应该怎么解才通呢?根据语境可判断它是个贬义词,可解为固陋,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字相近。
   
二、验以事实。对读物上的某些观点,哪怕是众论一致的观点,如果我们肯于用事实去验证它,也常常会发现它的可疑之处。比如有一段东汉陈蕃的故事,常常被论者引用,说是有一天,陈蕃父亲的朋友薜勤来访,见陈蕃独居一室而院内龌龊,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事,安事一屋乎?”薛勤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不?论者都认为陈蕃自命不凡而薛某批评得在理。但我们联系事实一想,疑问就来了: 陈蕃的一生究竟如何? 查《后汉书》,那里说陈蕃确有扫天下之志且有扫天下之为,而关于薛勤造访的事,传记中则没有记载。再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一想, 疑问就更多了: 不是有许多毁家纾难的老前辈吗? 不是有宁居陋室而毅然把全部积蓄捐献给国家的退体老人吗?而有些人自己的安乐窝经营得相当现代化了,又何尝想到过扫天下?可见能扫一屋者来必能扫天下,而一屋不扫者未必不能扫天不扫一屋为私,扫天下为公,这两种之间实在没有多少必然联系。
   
三、验以规律。某些读物涉及的只是具体问题,是讲小道理的,我们就可以用一般规律,用大道理去检验它,如果不合,则生焉。或者把这种小道理推而广之,看能否说得通,如果不通,亦生焉。如有人著文说岳飞是愚忠,因为他受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他所谓的尽忠报国只不过是保卫赵宋王朝,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我们不妨推而广之验证一下。诸葛亮是不是受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只不过是在维护刘汉封建王朝呢? 魏征呢? 文天祥呢? 还有许许多多封建时代的政洽家、军事家呢? 还有从屈原到杜甫等一系列的诗人呢? 他们要不要统统划入愚忠之列? 如果可以,那结论必然是无忠不愚,但这样的结论恐怕很难令人接受。所以,岳飞愚忠说可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