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墙来了
2014-04-15 | 阅:  转:  |  分享 
  
墙来了

厚德

“墙来了,”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娱乐节目,我也算是看的最早的观众之一,是在无意之间打开的。以后工作忙了,陆陆续续看过几集,看朱迅、强子在上面嘻嘻哈哈,还是那么的开怀大笑。可算是不错的一档娱乐节目。

前多年,工作比较固定的时候,看的电视节目多一些。这二年,电视看的少了,能留下极深的印象的节目可真不多,这还包括过去曾经很喜欢的,倪萍主持的“综艺大观”,现在的倪萍不那么光彩照人了,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赵氏舞蹈让那个白云曾经的“梦中情人”“啪蹋摔稀碎”,杨澜的“正大综艺”,杨澜倒是一飞冲天了,曾经的“丑小鸭”,一下子成了“当家人了”,“实话实说”只留下了个小品的印象。曾经让王小丫红极一时的“开心辞典”,也让我好好地喜欢了一阵子,可惜它后来变得越连它自己也不认识了,只能淡出了我的视线。

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人们的娱乐活动走向简单化和通俗化,在工作之余,人们追求的是思维的懒惰,那些高深的东西,已不再是人们向往的对象,眼前的哈哈一笑,让人忘烦恼就行。对娱乐节目的要求,也是向低级趣味靠拢,什么芭蕾舞、交响曲都已变得门可罗雀,社会上的高雅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其实,这也是我们的电视制作人员,一味追求所谓的高科技,追求一些所谓的技巧,弄虚作假造成的。它抛弃了艺术最本质的东西,追求一些花而不实的所谓艺术效果。大肆吹捧的一些视觉盛筳,就是主持人之间互相吹捧,互相逗乐,在那里扭捏作态。

“墙来了”的热播,也反映了人们的娱乐向往,那就是简单和痛快,无拘无束的开怀大笑,让人们绷紧的思维得到暂时的释放,让孩子们体验快乐,让成年人回归人性,让老年人找回童年。“墙来了”体现的是一种简单的美,是一种压力的宣泄。相同的是一面面的墙,不同的是过墙的方式,相同的是都要从墙上钻过去,不同的是入水的姿势。于是,一个个谜出来了,而一个个的谜底要等大家一张张的翻开,快乐也就在那一刻,一次次地冲出墙面,一次次地水花四溅……

多年来,我们国家俗文化的盛行,说明了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也反映了现阶段下,人们一种精神上的浮躁和无耐,说明了现实的人们,追求的是一种浅层次的精神享受,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我们国民艺术欣赏水平的人为倒退,是不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的。前多年,某些艺术家们,称自己的作品是给将来人看的,高到了曲声和寡。而现如今,一些以单纯搞笑,挖苦,讽刺的文艺节目的兴盛,甚至屡屡出现在主流媒体,只能说明文化的衰落和艺术的倒退。“把夸张的笑料,撒布在残疾人的痛苦之上”,“在中国人最看重的春节晚会上,连续三年演出的是同一主题——关于残疾和坑蒙拐骗——而且连续三年获得大奖。”这样的搞笑,的确隐藏着某种值得深思的倾向,我们应该在这满堂的哄笑中,无地自容的惭愧。更有甚者,竟然把某些搞怪、出丑的艺人,授予“劳动模范”的称号,并同史上伟大的艺术家相提并论,这是严重的对这个伟大称号的亵渎,是对那些这个称号的获得者,无言的污辱,这也可见我们某些地方官员的道德水平,沦落到何种地步。

象这样发展下去,中国的文艺会越来越差,没有内涵,没有基础,终会给中国文化带来历史性的伤害。有人断言,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以某些人代表的庸俗笑声淹没了一切,反映了人们精神的低迷和理想的缺失。这是一个只管哈哈一乐,不作深层思考的年代,它仅仅是娱乐和消遣吗?仅仅是茶余饭后找个乐子吗?仅仅是一种非物质商品吗?不管多么空洞乏味,多么庸俗低下,都可以大行其道、极力推崇,任意麻醉和愚弄民众吗?

低俗可以存在,但绝不是国民的文化本质,更不应该成为主流。我们不是老强调“主旋律”吗?显然,低俗的文艺作品,既不能,也不该成为主流文化。作品从低俗的胡闹转化成高雅的幽默,这是民间艺术的必由之路。否则,本已岌岌可危的民族文化,将在世界经济、科技、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重新走上复古倒退的老路!

























2









献花(0)
+1
(本文系见善如不及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