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沟通回应术
守一归零 编写
一、 NLP思维理解层次模型
在谈关于对话交流、沟通回应方面的高效技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NLP身心语言程序学关于思维理解的逻辑层次。这种关于大脑在处理事情及问题时有六个逻辑层面,简称为:理解层次。
精神灵性 WHO ELSE 我与世界的关系
身份认同 WHO AM I 我是谁
信念价值 WHY 为什么
能力情商 HOW TO DO 如何做
行为语言 DO WHAT 做什么
环境外界 WHERE&WHEN 时地人事物
如果对信念与价值观进行细分,可以分成:信念、价值观、规则三方面,由此思维逻辑层次进一步细分为八个层次。另外,考虑到整体性、一致性,有人也将“精神灵性”翻译为“系统”。
由此,我们再重新审视一下这个层次模型,并且从外往内、从低层次往高层次排列如下:
环境 外界的条件和障碍;做什么,有没有做?
行为 前两项相对外在,用肉眼就可以看出,列为“身体(生理)”方面。
能力 如何去做,会不会做,选择、能力与情商水平。
规则 具体的行为准则,如规章制度,应该的行为标准。
价值 内在的价值追求,内在的需要,实现的深层目标。
信念 应该如何,必须怎样的原则及想法。中间四项属内在范畴,对应“思维情感(心理)”
身份 我是谁,我以什么身份去实现目标。
系统 后两项最为深层隐蔽,对应“精神追求(灵性)”,“身心灵合一”=“一体八层次”。

NLP理解层次 对话举例:孩子考试成绩不好
环境 老师说:这不是他的错,教室里的噪声很多。
家长说:那所学校本来就不怎样的,我早说那些老师差劲啦。
行为 老师说:他这次准备得不好。
家长说:前天晚上,孩子玩游戏玩太晚了。
能力 老师说:他对数学一向都领悟得很慢。
家长说:这孩子就没好好做过数学作业。
信念 老师说:考试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对学习有兴趣。
价值 家长说:他肯天天上学,能顺利毕业,就谢天谢地了。
身份 老师说:他不适合学数学,他太笨了。
家长说:他就是蠢,天生不是读书的料。
系统 孩子的一生际遇,人民群众与历史说的算。
了解和运用大脑处理事情及问题的六个或八个逻辑层面,有助于我们帮助自己和他人找出问题或困难的所在层次,用相应的或更高一些的层次去理解、启发和调整原有的观点,极有可能更快更有效地找出解决办法。
二、NLP对话回应术
在NLP思维理解层次模型的基础上,NLP发现交流对话中总是存在设立框架以及换框的情况,NLP进一步发展出14个语言回应技巧,简称“回应术”。这个14个回应术,分别是1正面动机、2重新定义、3后果、4另一个后果;5向上分类,6向下分类,7比喻隐喻;8调整框架大小、9准则层次;10现实检验策略,11反例,12反击其身;13另一世界观,14超越框架。
为了记忆方便,并且也考虑实用高效,结合本人的体会,整合其他门派的实用技术,我重新做了归类和调整。
设框技术,即建设、设立一个新框架:
1、 理解、表达出该言行背后隐藏的正面动机;
2、 对该言行的概念或含义进行重新定义,重新解释,重贴标签;
3、 为该言行导致的可能后果赋予一种正面或积极的意义;
4、 换个角度,为该言行可能导致的另一后果赋予积极意义。
调框技术,即调整框架的大小、位置、层次、背景等内容:
1、 调整框架大小,可放于不同场景不同视野不同时间进行调整、对比;
2、 调整话语针对的思维逻辑层次,在8个思维层次中进行对应及改变。
换框技术,狭义的换框技术,仅指更换框架所属的类别:
1、 向上分类;
2、 向下分类;
3、 平行分类,即采用比喻手法、隐喻故事等形式表述。
破框技术,即打破、破除原有的框架:
1、 用现实检验策略对该言行进行质疑,提出疑问;(辨识身份认同系统)
2、 举出对方言行所表达的相反例子;
3、 直接批判对方的言论,反击其身,指出对方逻辑推理方面的漏洞或不足。
越框技术,即超越对方所预置的框架,另起炉灶,实现更高更新的跨越或飞跃;
1、 提出另一世界观,与对方的世界观明显不同,富有启发意义;
2、 超越对方表达层次,高屋建瓴,深刻洞见,醍醐灌顶,警醒对方。
这五大换框技术中的“反击其身”“超越框架”及“准则层次”“正面动机”“后果及意义”“世界观”等回应技巧,本质上都是针对思维理解模型而做出的层次分析与判断,并进一步去调整或改变其逻辑层次,这些都会触发注意力转向不同的思考层次。
以下是14种回应技巧五大换框架技术的应用例子:
我已经持有这个信念这么久了,很难改变。
1、设框-正面意图:
我非常赞赏和支持你对自己的诚实的愿望。对改变信念持现实的态度,这非常重要。我们来现实地看看这个信念,要改变它需要什么。
2、设框-重贴标签:
我同意要超越熟悉的界限一开始会觉得有些不习惯。
3、设框-正面后果:
预期到某些事很难,你最后做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容易得多了。真正承认我们的担心,会让我们能够放下它而专注于我们真正想要的。
4、设框-另一种正面影响:
问题主要不在于改变信念,而是让你的世界观与现在的你一致,更新它就可以了。
5、调框-改变背景:
你可能不是第一个或唯一这样想的人。若干年后,你可能很难想起你有过这样的信念。我确信你的孩子会很欣赏你改变这个信念的努力,而不是把这个信念付给他们。
6、调框-理解层次:
个体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值得我们付出任何努力去实现。
7、换框-向上归类:
过去不一定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知识与自然更新的过程重要联结时,可以快速发展。
8、换框-向下分类:
或许,与其试图马上改变整个信念,不如一点一点地改变,那样更容易更有趣。
9、换框-平行归类(比喻隐喻)
信念就像法律一样。只要有足够多的人为新的东西投票,再老的法律也可以被迅速改变。
10、破框-现实检验策略(质疑):
当你想着改变这个信念时,会看到或听到什么,让改变显得很“困难”?
11、破框-举出反例:
多数其他心理过程(如记忆),都是随着时间弱化而不是变强的。我已经看到,当人们得到适宜的经验和支持时,可以立刻建立和改变很多信念的。
12、破框-反击其逻辑:
改变信念的困难主要是时间问题,那持有这个观点多久了。
13、越框-提出另一种世界观:
艺术家经常把他们的内心挣扎变成创作灵感的源泉。我想知道,你改变信念的努力,可能给你带来哪种创新?
14、越框-超越原有框架所在层次:
也许你的这个信念,是让你停留在这里的好借口?也许,你现在的方式中有你喜欢的地方,或者有些部分你喜欢?
换框重组举例二:写作“苦恼”的框架重组法
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头。
重组:又不是在洗澡!即使是洗澡也不必一定要从头开始洗到脚。我不需要从开头写起,我可以先写拿手走的部分,再来写开头。(换框、破框)
我觉得自己什么也写不出来。
重组:写不出来,但我能说得出来!OK,我现在就来说说我的想法以及我过去的做法。既然能说出来当然也就能把它变成文字写出来,别对自己要求太高了,我只需要把自己知道的写下来就OK了。(换框、设框)
如果周围环境不好,我就写不下去。
重组:我能够在任何不同的环境下成功地完成写作,这是我的选择。(越框)
本来打算今天完成的,却又拖延了一天,我真懒惰。
重组:好事多磨嘛!说明我已养好了精神,该是我发挥能量的时候了!好戏总在后头!哈哈!(调框、破框)
我没有写作的天赋,写作对我来说太难了。
重组:写作能力并不是出自于天赋。因为,我们刚生下的时候,哪有什么天赋写作能力?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所谓的天赋,只是时间和努力的结晶,只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我就可以完成这件工作。(破框、换框)
我在写作时追求完美。
重组:天下没有“完美”的作品。因为任何事情都可以不断地改进,所以就没有“完美”的一天。因此我只要尽力而为,拿出行动,它就叫做完美!(破框、设框)
我没有按计划开始写作,也许我该把这个计划取消了。
重组:太好了!我将改进这个计划:在更短的时间里采取更大量的行动,这将是一个刺激的挑战!(破框、换框、越框)
在我没有彻底了解这个题目之前,我无法动笔。
重组:地图不是实际的疆域。永远都没有“彻底了解”这回事,如果一直等下去,等到“彻底了解”,那才叫“愚蠢+失败”,我现在就行动,先写下我已知的部分。(破框、换框)
我没有灵感与创意。
重组:你见过“灵感”和“创意”是长得什么样的吗?我可从来都没有见过它到底是什么样儿的。我只相信:我是写作专家!我是写作高手!我是写作大师!我是写作天才!写作对我来说轻而易举!(破框、设框)
三、延伸的换框技巧
意义换框法 环境换框法 肯定正面法 先跟后带法
四、语言检测模式
有体会再续写了。
祝您读了有所收获,在实践中提高对话沟通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