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为何被称为“素王”

 木柳书屋 2014-04-22

 

孔子为何

被称为“素王”

发布日期:2014年02月07日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李宝臣
(转自:凯风网)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对孔子有很多的称谓,除了很多官方赐予的,如什么大成至圣先师之类的以外,还有一个不被人经常称呼的就是“素王”。

孔子像

  那么,怎么理解这个“素王”的称号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理解。孔子一生基本上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也就是做个鲁国的司寇,即普通的司法官员。主要精力都是在教书育人和周游列国。在老年的时候,就是修订《春秋》,删减《诗经》,编纂《鲁史》。就是这样的一个平民化的知识分子,在他的学生眼里,这可比王还要王的事情,故称“素王”。说得简单点,所谓“素王”就是没有土地、没有任命,只要人类的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权势就存在。以今人的说法,就是孔子是没有得到官方任命的“王”。即言,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故称素王。

  关于孔子为什么叫素王的一种说法:古代帝王,一般都是方脸盘,鼻如悬胆,两眼外侧微微上吊,状如飞燕,从汉朝开始,不论怎么改朝换代,当皇帝的人一定是这个型。汉朝人发现孔子的相貌很像汉朝的第一个皇帝刘邦的相貌,是皇帝脸,所以称孔子为素王,素王是虚龙假凤的意思。

  汉代王充在《论衡超奇》云:孔子作《春秋》以示王意,然则孔子之《春秋》,素王之业也;诸子之传书,素相之事也。这是较早称呼孔子为“素王”的说法。

  西晋学者杜预在《春秋左传序》中也提及:《春秋》之作,《左传》及《谷梁》无明文。说者以仲尼自卫反鲁,修《春秋》,立素王,丘明为素臣。言《公羊》者,亦云黜周而王鲁,危行言逊,以避当时之害,故微其文,隐其义。《公羊》经止获麟,而《左氏》经终孔丘卒。敢问所安?答曰:异乎余所闻。仲尼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此制作之本意也。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盖伤时王之政也。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今麟出非其时,虚其应而失其归,此圣人所以为感也。绝笔于获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为终也。有曰:若夫制作之文,所以章往考来,情见乎辞,言高则旨远,辞约则义微,此理之常,非隐之也。圣人包周身之防,既作之后,方复隐讳以辟患,非所闻也。子路欲使门人为臣,孔子以为欺天。而云仲尼素王,丘明素臣,又非通论也。

  杜预的意思是说,本来修春秋是王者之事。孔子也明白这一点。至少春秋时代除非王者颁命史官,否则其他人就算一肚子墨水,也是无权私下作史的。这是周朝传统政治观念。否则有可能引起杀身之祸。

  孔子一生以周公之礼为崇仰对象。然而,现实又是礼崩乐溃。他晚年之时,看着自己时日不多,担心大义将没。故生作《春秋》之意。他深知:“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可见孔子是知道《春秋》的分量的,弟子对老师这种出位的举动保持不能“赞一辞”的沉默。也是因为他们看到这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无胆无气魄去做“春秋大义显,乱臣贼子(诸侯)惧”这种帝王才有资格做的批评。由此,孔子的文化担当,历史担当及政治担当精神就显而易见了。也可知道,孔子的改革和创见精神是非同寻常的。所以说孔子作《春秋》。

  是故,不论从哪个角度说,孔子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巨大才被人称呼“素王”。虽称“素王”,其实真正是王中之王矣。所以,明朝诗人戴璟才子《谒夫子庙诗》诗中写道: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泰岱巍巍垂俎豆,秋阳皓皓照宫墙。

  堂虚似有弦歌响,桧老真看手泽长。

  用世自怜经术拙,羞称弟子及门行。

  看了吧,那些王又怎么样?不也只有跪倒在“素王”面前吗?足见,孔子虽非王,胜于王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