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战中考文言文终极复习之九上

 蓝天白云任我翔 2014-04-22

陈涉世家

一.重点字词          课本重点注释

【曾经】与人【被雇佣】耕  【停止】耕【到】垄上  【失落、失望】【遗憾】久【无义】  

【如果】富贵   【你】【是】佣耕  陈涉太息【叹息】燕雀【怎么、哪里】知  闾左【代贫民】【通“谪”,流放、强迫】【守卫】 【屯驻】大泽乡 皆【编次】当行【当在征发之列】【适逢、正赶上】  【估计、推测】已失期【误期】  【按照法律】皆斩 【逃跑】亦死   举大计【发动起义】  【一样、同样】死  死国【为国事而死】可乎  天下【被……所苦】秦  当立者【是】公子扶苏  扶苏【因为】【屡次、多次】【进谏、劝谏】【……的原因】  上使【在外面、到外面】将兵 【有人】闻无罪  楚人【爱戴】之 【如果】【把】吾众【假冒、冒充】自  为天下【通“倡”,首发】  【应当、应该】多应者  吴广以为【正确、对】  知其指意【意图】 

【考虑、思考】鬼  此教我先【威服】众耳 【用丹砂】【写】帛曰  陈胜【称王】  【放置】人所【用网捕】鱼腹中 得鱼腹中【字条】  【本】【通“已”,已经】【对……感到奇怪】之矣 【暗中、私下里】令吴广【到】次所【军队驻扎的地方】旁丛祠中 【用笼子罩着】火狐鸣【作出狐狸的叫声】  旦日【第二天】  卒中往往【到处】【谈论】 皆【指指点点、用手指】【以目示意、用眼睛看】陈胜  【平素、向来】爱人士卒多【被】用  广【故意】数言欲亡 

忿恙【使……恼怒】尉  【让】辱之 尉果【鞭打】广  【一齐】杀两尉  【召集】【号令】借第令【即使、假如】  而戍死者【本来】十六七【十分之六七】 【况且】壮士 【难道】有种

【顺从】民【意愿、愿望】也 【修筑】坛而【盟誓】 【用】尉首 蕲【攻下、攻克】 

【率军巡行】蕲以东 【等到】至陈 【才】入据陈 与皆来【集会】计事【议事】 将军身【通“披”,穿】【坚硬的盔甲】【拿】【锐利的武器】  复立楚国之社稷【国家】 功【应当】为王皆【惩罚】其长吏  杀之【来、用来】【响应】陈涉

真题字词汇总

或以为死,或以为【逃跑】    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到】    已失期【估计、推测】

有功【多次、屡次】   扶苏以数谏【……的原因】    怪之矣【通“已”,已经】

扶苏数谏故【因为】 诚吾众诈自称【把】 陈胜、吴广谋曰【于是、就】有种乎【难道】

项燕楚将【做、担任】   贤能之用【被】  楚人怜【代项燕】   二世杀【代扶苏】  

闾左谪戍渔阳【代贫民】   天大雨【适逢、正赶上】    多应者【应当、应该】 

吴广爱人【平时、一向】 当立者公子扶苏【是】  至陈【等到】  扶苏数谏故【因为】   

以为死【有的人】    杀之应陈涉【来、用来】      陈胜、吴广乃【商量、谋划】   

复立楚国社稷【的】  为坛而【盟誓】   吴广都尉【做、担任】   从民也【意愿、愿望】 

广故数言欲【逃跑】  尉果广【鞭打】    坚执锐【通“披”,穿】    辍耕垄上【到】

怅恨久【助词无义】  燕雀安知鸿鹄志哉【的】   为佣耕【你】    皆已失【期限】 

杀尉【顺接连词,并且】 召令徒【部属、部下】  【做、发动】大【事情、事业】

二.重点句子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原因,始皇派他到外面(边境)带兵。

2.失期,法皆斩。

  过了期限,按照法律都是要杀头的。

3.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太久了。

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士兵到处谈论(这件事),都对陈胜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5.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尉恼怒,让尉责辱他,用这种方式来激怒众人。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7.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叹息说:唉!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8.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不被杀头,可戍边而死的人本就占十分之六七。

9.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他们用土)筑了一个高台并在上面盟誓,用尉的头来祭天。

10.苟富贵,无相忘。

  如果(我们之中将来有谁)富贵了,(大家)不要互相忘记啊。

11.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况且壮士不死就算了,死也要做大事(发动起义)而死,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1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你是被人雇佣来耕田的,有什么富贵可言呢?

三.理解问答

1陈涉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舆论准备:①置书鱼腹  ②篝火狐鸣    起义过程:①杀两尉  ②晓利害  ③为坛盟

2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2分)

(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 (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4.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 (3分)

(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5.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2分)

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6.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①原因:                                                                         

②启示:                                                                        

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1分)

②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以人为本、人不要忘本、要讲诚信等。(1分)

7.说说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2分)

①感激拥戴陈胜吴广,愿为其用。②形势所迫(失期当斩),不得不反。

8.从课文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2分)

有远大抱负(或有建功立业思想),有反抗精神,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

9.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4分)

(1)抓住时机;(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

10.对秦的统治,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请阅读下面材料,对相关历史人物任选一人做一点评价。

陈涉:“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高祖(刘邦)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①陈涉对暴秦的统治不满,有追求平等的理想;②项羽对秦充满仇恨,有灭秦的豪情壮志;③刘邦对秦皇帝充满羡慕之情,流露出对富贵功名的世俗追求。

四.全文翻译               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发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刚)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宣布号令,说: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就要杀头。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齐声应道:一定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作为义军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又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占领该乡后接着进攻蕲县。攻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苦、柘、谯等县,都拿下来了。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马一千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宣称要重建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唐雎不辱使命

一.重点字词           课本重点注释

唐雎不【辱没、辜负】使命 【对……说、告诉】安陵君  寡人【想要】【用】五百里之地【交换】安陵  安陵君【加强感叹语气】【答应】寡人  大王【给予】【恩惠】【虽然、即使】【这样、如此】受地【从】先王 【不】敢易 安陵君不【听从】寡人  【况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凭借】五十里之地存者  【把】君【当做】长者【忠厚的长辈】故不【通“措”,放置】意也 请广【扩充】于君    而君【违背】寡人   【轻视】寡人【通“欤”,语气助词“吗”】 

非若【这样】也  受地【从】先王   【即使】千里不敢易也  【何况】【仅仅、只】五百里

怫然【盛怒的样子】怒   公亦【曾经】闻天子【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怒乎   布衣【平民】 

布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怒 免冠【摘掉帽子】徒跣【光着脚】 【把】头【撞】地【罢了】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非【有胆识的人】之怒也 彗星【扫过】月白虹【冲上】日 【通“苍”,青灰色】鹰 怀怒未【发作】 休祲【吉凶的征兆】降【从】天 天下缟素【穿丧服】今日【这样】色【屈服】  长跪【直身而跪】而【道歉】寡人【明白】矣  【只、仅】【因为】有先生也

真题字词汇总

秦王然怒【盛怒的样子】 公亦闻天子之怒乎【曾经】 秦王色【屈服】 长跪而【道歉】

寡人者【违背】 夫专诸之王僚也【刺杀】 天下缟【白色衣服、丧服】安陵君地于先王【接受】

怀怒未【发作】   故不意也【通“措”,放置】    秦王使人安陵君曰【对……说、告诉】

秦王不【高兴】   安陵君其寡人【答应】    终守之【希望】   【把】地耳【撞】

亦免徒跣【帽子】以五百里之地安陵【交换】五百里哉【仅仅、只】因使唐雎使【到】

要离刺庆忌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通“苍”,青灰色】 安陵许寡人【加强感叹语气】

二.重点句子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当做忠厚长者,因此不打他主意。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5.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土地,希望终生守护它,不敢拿来交换。

6.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7.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8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土地并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五百里土地呢?

三.理解问答

1.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4)

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3.秦国企图用           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           一事。           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易地   出使秦国   长跪而谢之

4.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语言(对话”)描写。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5.社交谈锋时时含蓄委婉,藏匿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猜想,本领敏捷应付。请猜想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2分)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地给我,否则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6.用自己的话大概答复: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张口结舌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平民之怒”来反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枚举了三个平民之士的例子来批驳秦王,并表现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横,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横、敢于献身的人。

7.枚举我国史上两个“不辱职责”的社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归纳他们的主要事迹。
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击宋国。(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4蔺相如,完璧归赵等

8.请在文章里找出再现秦王玩弄诈骗手腕,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貌的句子和他骄傲无理、咄咄逼人的句子,并将其誊录下来。(2分)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轻寡人与?”

四.全文翻译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隆中对

一.重点字词            课本重点注释

隆中【回答、应对】  【亲自】 【吟唱】《梁父吟》 【时常、经常】自比  时人莫之【承认、同意】  【只、仅】博陵崔州平 【说】【是】【确实】【这样】【驻兵】新野  先主【器重、重视】  君与【一起】  此人可【接近、靠近】  不可【委屈】【招致、引来】  将军【应当】枉驾【屈尊】【拜访】  先主【于是、就】【拜访】  【总共】三往  【才】 屏人【命人退避】  汉室倾颓【崩溃、衰败】  主上蒙尘【遭难出逃】 孤不【推测、估计】【衡量】 【通“伸”,伸张】大义 【于是、就】【因此】猖獗【失败】  然志【还、仍】【停止】  【说、认为】【计策、计谋】【怎么】【产生】  自董卓【通“以”】  然操【最终】【打败、战胜】  非惟【不仅】天时 【而且】亦人谋  【挟持、控制】天子而【号令、指令】诸侯此【确实、的确、实在】不可与争锋【争胜、争强】  【地势】险而民【归附】  贤能【被】之用此可【把】【当作、作为】援而不可【谋取】  【物资】【全部取得】南海此用武之【地方】  【大概】天所以【资助、给予】将军  刘璋暗弱【昏庸懦弱】   【兴旺富裕】国富而不知存恤【爱抚、爱惜】  帝室之【后代】  【全部的、广泛的】【罗致】英雄  保其岩阻【形势险要的地方】  【对外】结好孙权 【对内】【整治、改革】政理【政治】 

则命一上将【率领】荆州之军  【亲自】率益州之众  百姓【谁、哪个】敢不【用箪盛】【用壶装】  【实在、的确、确实】如是  情好【一天天】  先主【解释】之曰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有孔明  【好像】鱼之有水也  【希望】 君勿【再】  羽飞【才】

真题字词汇总

自董卓【通“以”】  名微众寡【顺接连词,并且】  天子而令诸侯【挟持、控制】   尽南海【物资】  国险而民【归附】  时先主新野【驻兵】  贤能之用【被】   其主不能守【但是】 

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把】 今操已拥百万【的】  由是先主遂【拜访】 三往【总共】 此诚不可与争锋【争胜、争强】  此殆天所以将军【资助、给予】   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富裕】  

英雄【招致、引来】

二.重点句子

1.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在田里亲自耕种劳作,喜爱吟唱《梁父吟》。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难道不愿意见见他吗?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啊。

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百姓谁敢不拿着饭食水酒来迎接将军您呢?

6.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老天爷用来资助将军您,难道将军对它没有意图吗?

7.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三.理解问答

1.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课文12节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正面写诸葛亮隐居时的不平抱负,侧面写徐庶的推荐。

3.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4)

对曹操“不可与争锋”(1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1分);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2分)

4.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4)

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

5.“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

运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3点即可)

6.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2)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对”指的是_____________

《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

四.全文翻译                  隆中对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曹操同袁绍相比,名位低贱,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控制着皇帝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能同他较量的。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而刘表却没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形势给您提供的机会,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着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接纳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二州,守住险要的地方,与西边的各少数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内部革新政治;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打出秦川,百姓谁能不拿着饭食水酒来迎接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出师表

一.重点字词            课本重点注释

中道崩殂【死亡】  益州疲弊【衰弱贫困】  【的确、实在】危急存亡之【时】 【追念】

先帝之殊遇【厚待、优待】  【的确、实在】【应该】开张【扩大】圣听【圣明的听闻】  【发扬光大】先帝遗德 恢弘【发扬光大】志士之气 【称引】【譬喻】【适宜、恰当】【全、都】【是】一体  【奖赏】【惩罚】臧否【善恶】 不宜异同【不同】作奸【做奸邪事情】犯科【犯科条法令】 宜付有司【有关的官员】【判定】【惩罚】【奖赏】【显示、显扬】陛下平明【公正严明】【治理】  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志向】【思虑】忠純  先帝简拔【选拔】【给予】陛下 【我】以为【认为】宮中之事 【全、都】【拿来】【询问】  必能裨补【弥补】【通“缺”,缺点】漏有所广【增广、增加】【补益】 性行【善良】【平正】  晓畅【精通】军事   是以【因此】众议【推举】宠为督   必能使行阵【军队】和睦   优劣得所【各得其所】 

此先汉所以【……的原因】兴隆【兴旺昌盛】倾颓【倾覆衰败】叹息痛恨【痛心遗憾】【对】  汉室之【兴旺昌盛】  【数、算】日而待  【亲自】【在】南阳  【苟且】【保全】性命不求闻达【扬名显达】于诸侯  先帝不【因为】卑鄙【地位低下、见识短浅】  【辱,降低身份】枉屈【委屈】 【拜访】【到】草庐之中  【于是、就】【答应】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碰到】倾覆【兵败】  【任务】于败军之【时】  尔来【那时以来】二十【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一年矣 【因此、所以】临崩【托付】【把】大事也 夙夜【早晚】忧叹【忧愁叹息】 恐托付不【实现、奏效】  深入不毛【不长草木的地方】  【向北】定中原  【但愿、希望】【竭尽】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攘除【铲除】奸凶  此臣所以【用来】报先帝  斟酌【除去】【增加】  托臣【把】讨贼兴复之【任务】 【实现、奏效】 【告慰】先帝之灵 【表明、显扬】【过失】  咨诹【询问】善道【好的道理】  察纳雅言【正言、美好的言论】  【对着】【眼泪】【落下】

真题字词汇总

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先帝拔以遗陛下【拣择】  小人【疏远】  陛下平明之理【显示、显扬】    

试用昔日【在】    叹息痛恨桓、灵【对】  昭陛下平明之理【用来】      塞忠谏之路【从而】   

创业未半中道崩殂【却】  不宜异同【不同】   诚宜开张圣听【扩大】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瞧不起】         

叹息痛恨于桓【痛心遗憾】  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见识短浅】

南阳【亲自】   至于斟酌【除去】    临表涕【落下】   由是先主遂【拜访】  

此人可【接近、靠近】 危急存亡之【时候】   悉以【询问】      将军宜枉驾【拜访】  故临崩寄臣大事也【把】     由是先主遂诣亮【因此】  至于斟酌损【增加】   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给予】  此臣所以【用来】报先帝  必能裨补【通“缺”,缺点】  感激【这、这些】    先帝以驱驰【答应】   以咨之【全、都】   倾覆【碰到】     之于陛下【报答】     忠谏之路【阻断、阻塞】  引喻失【适宜、恰当】

二.重点句子

1遂许先帝以驱驰。

  于是(我)答应为先帝驱驰效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短浅。

3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负责侍奉守卫的臣子,在宫廷里不敢稍有懈怠。

4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因此我)早晚忧愁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现在实在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6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的厚待,想要报答给陛下您啊。

7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先帝)三次到草庐之中拜访我,拿天下大事询问我。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任命,在危急患难的时刻我受到委任

9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盛就可以数着日子等待了(为期不远)。

10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从而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有志之士的精神。

1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后宫和朝廷,本就是一个整体,扬善除恶,不应该有所不同。

1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间求得闻名和显达。

1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

三.理解问答

1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选择其中一条谈谈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4                                                      
 (1)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3) (2)言之成理即可(1建议不对应的不能得分。)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加点的指哪两件事?(2)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五月渡泸,平定南方;(2)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3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课文,指出作者忠陛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积极献言 积极荐贤 平定南方 筹备北伐

4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分)
 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共3分,结合原文内容1  分,能围绕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自己受到的影响即可得2分)

5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3分)
主要表达了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情感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6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4)

(1)目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宁静淡泊,知恩图报,谨慎细致;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四个四字短语回答)

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课文67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四.全文翻译               出师表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