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預防心臟病 有另一條路

 东莱愚公 2014-04-23

預防心臟病 有另一條路


伍志堅醫生 1970 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曾先後在英國、加拿大和香港行醫。現任美國 Mount Rainier Clinic、香港 Drs Cranton & Ing 的預防醫學顧問。伍醫生是信報專欄作家.

預防心臟病 有另一條路

伍志堅醫生

心臟病風險,人人皆要面對。欲降低風險,自可由生活做起:定期體檢、均衡飲食、持續運動、不沾煙酒……都是標準建議,總之就是降低膽固醇。但今天我們嘗試探討另一說法—心臟病成因,原來也可能和自由基有關。

心臟病和自由基皆是貼身事;兩者若有關聯,豈不更有意思?

細讀〈財爺,請放心!〉,明白趙安慈醫生不離不棄地為病人預防「疾病」、醫治疾病的苦心;但若未提及引起非傳染病的「根源」和「理論」,豈不是治標不治本,怎叫人放心!

趙醫生只要點擊過「他汀類訴訟」(statins lawsuit),便會知道降膽固醇藥的副作用多可怕。如果沒有,怎能令「終身」服食降膽固醇藥者安心!

認清預防對象沒有醫生會說:每年體檢、均衡飲食、經常運動、戒煙、戒酒、減壓、減肥等「預防方法全屬無效」。原文是:「可惜,以上的『預防』方法全屬『無效』,即使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和稀血藥也是於事無補,因為它們並不能真正的『預防』粥樣斑塊的形成、增長和惡化。若然有效,心臟病發的死亡率理應下降,猝死的人也不會愈來愈多、愈來愈年輕化了!」

「預防疾病」和「預防疾病的根源」不同,兩者有治標與治本的分別。分別在於,要治本,必先要有預防對象。如果沒有預防對象,就不知道要預防什麼,更遑論怎樣預防了。築萬里長城,為的是要預防外敵;鎖好門窗,為的是要預防盜賊。外敵和盜賊便是預防對象。

同樣道理,細菌和病毒是預防傳染病的對象。有了這兩類預防對象,才有洗手、消毒和注射疫苗這些簡單的有效預防方法。

什麼是非傳染病的預防對象?

以預防心臟病發為例,真正的關鍵在於預防粥樣斑塊的形成、增長和惡化。關於粥樣斑塊的形成的過程,詳見另文〈血管收窄的迷思〉。

反正這裏要再強調:膽固醇積聚是粥樣斑塊形成的後期階段,不是早期階段。這就是為什麼不吃高膽固醇食物和長期服食降膽固醇藥,既不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症,也不能「從根本上」預防心臟病發。

膽固醇之外自古以來,先有疾病,後有疾病理論,繼而有醫學。古代醫學是以哲學為基礎。中國傳統醫學是以「陰陽理論」(Yin-Yang Theory)為基礎,恆久不滅,因為陰陽是抽象的,不是實物,連科學家也不能證實這個理論是對或錯。至於西方,西方傳統醫學一度以「體液理論」(Humors Theory)為基礎,但到了十九世紀,這體液理論被科學家推翻;因為他們證實了疾病是在細胞裏發生,而不是因為體液失衡所致。

在證實引起疾病的物質存在之前,預防勝於治療只可以被視為一個不能實現的理想,因此,中國傳統醫學理論上,是沒有西方那種預防醫學的。西方醫學這邊,也要等待到十九世紀末期,才由科學家證明「細菌理論」(Germ Theory)確實無誤。有了細菌和病毒這些對象,預防傳染病的醫學在二十世紀初期便應運而生。

現在,小朋友也知道,洗手、消毒及注射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黃金標準。鮮為人知的是,醫學界在證實細菌理論之前,足足耽擱了五十年,才接受「洗手」這個簡單的有效建議。在此期間,因醫生「不洗手」而導致死亡的人數難以估計。

有了預防對象,踏入二十世紀,在發達國家,傳染病的殺手領導地位,被冠心病、癌症和中風等非傳染病取代。

在過去一百年間,冠心病的死亡率,沒有因為醫學的進步而下降,反而節節上升,並且愈來愈年輕化。是否因為除了膽固醇之外,沒有其他理論?抑或因着某種緣故,醫學界不願意接受其他理論?

讓我們先看看理論。一個說法是,動脈粥樣硬化症的成因在於自由基。

自由基理論哈文醫生(Denham Harman 1916-)在1950年代發表「自由基導致衰老理論」(Free Radical Theory of Aging, FRTA),被視為二十世紀醫學上的一個大突破。主旨在於:自由基過多是引起細胞衰老的原因;而衰老的細胞容易受損、受感染,因此容易生病。這就解釋了人為什麼會衰老和生病,尤其是各種慢性退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癌症和中風這三大殺手。

自由基是多了一個或少了一個電子的「氧分子」,就如一張輪椅多了或少了一個輪子一樣,因此不平衡、不穩定。

空氣裏的氧分子,透過呼吸,由血液輸送到每一個細胞裏去,然後滲入「粒線體」(mitochondria),參與生產能量。在生產能量過程中,氧分子接多一個電子,成為氧自由基,簡稱自由基。

換言之,自由基是生產能量過程中的必然副產品,就如火花是燒焊過程中的必然副產品一樣。亦即是說,只要你呼吸,你的細胞便會生產自由基!

由於多一個電子,自由基會盡快從其他分子搶一個電子來恢復平衡。但這樣做,卻令那個少了一個電子的分子變成自由基。單獨一個自由基是無害的,因為每個細胞都有一個天然「抗氧化防禦系統」(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足以中和正常產量的自由基。抗氧化防禦系統給自由基一個電子,讓它穩定下來。

細胞突變致病但在某些情況下,如營養不良及環境污染,自由基的數量會急劇上升,令抗氧化防禦系統不勝負荷。過剩的自由基互相搶奪電子,在「你搶我奪」的情況下,觸發連鎖反應,以爆炸性的威力損毀它們身旁的任何物質。

如果自由基襲擊「粒線體基因」(mtDNA),粒線體便不能生產能量。愈多粒線體終止生產能量,細胞就愈快衰老。衰老細胞的抵抗力弱,容易受感染或生病。如果自由基襲擊「細胞核基因」(DNA),細胞便會突變,導致癌症—還有動脈粥樣硬化症。

因此,要預防粥樣斑塊的形成,先要預防自由基過盛,才可以防止它們襲擊動脈表皮導致的動脈發炎。但要如何預防自由基過盛?這是另一個問題,我們日後有機會再談。

總之大家要先明白一件事:每年體檢、均衡飲食、經常運動、戒煙、戒酒、減壓、減肥,對降低心臟病風險當然有一定作用,總是值得鼓勵的;但若說到更根本地預防心臟病,我們確有其他路可以考慮。

文 伍志堅醫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