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摭谈杜牧的“三美”美学观(一)

 丘山书屋75 2014-04-26

摭谈杜牧的“三美”美学观(一)

    每读杜牧的诗,不管长篇五言,或者短篇七绝,总能使人开阔胸襟,豪情激越;使人爱不释手,如醉如痴,使人获得无限的愉悦和美感。康德说:“审美的快感和理智的快感二者的结合对于审美趣味确实有益处”(《判断力的判断》。杜牧的诗,为什么达到如此高的成就?如此美的境界?这不能不同诗人的美学观有直接的关联。

    杜牧并没有像白居易那样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论,也没有单篇的美学佳作,但是,我们从他大量的诗歌中和散见的文章里,强烈的感觉到:他是有自己的美学观作指导的。

    杜牧的美学观,其核心是:生活美,功利美,艺术美。

所谓生活美,即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给人以认识价值;功利美,诗人充满爱的激情,歌颂为国家为民族建树功业者,从而有益于社会前进的功利价值;艺术美,则是通过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使人们获得审美快感的美学价值。

这里所说的生活美,其实质就是正视社会生活真实。只有正视社会生活真实的诗人,才可能是杰出的诗人。杜牧善于从政治、军事、社会历史的角度选择题材,以政治家军事家的眼光,以奔放豪爽的激情表达他那睥睨世俗的情思和见解;善于描写具有豪爽性格的人物,倾心歌颂建功立业的英雄;善于描写自然界有壮美的场景,创造壮丽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昂扬情调。杜牧怎样认识和反映当对的社会生活真实呢?毫无疑问,这同杜牧所处的时代特点、出身际遇和坎坷经历密不可分。杜牧出身高门望族,从小博览群书,深受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滋养与熏陶,胸怀大志,才华横溢,本可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遇到晚唐社会的严酷现实,外族的侵扰,藩镇的割据,朝政的宦官专权,朋党角逐日趋激烈,皇帝的昏聩等等,这种种社会现实,给诗人带来极大的矛盾与苦痛。青春年少的杜牧,在研究了祖国的历史、文学,研究了当时社会现实之后,写出了第一篇赋,就是《阿房宫赋》,提出了“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并进一步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观点精辟,为人耳目一新。写出的第一首诗《感怀诗》,极真实地指出:“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邈矣远太平,萧然尽烦费”。并抒发感慨:“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请数系虏事,谁其为我听?……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聊书《感杯》韵,焚之遣贾生”。这些深刻的认识,一千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仍给人以启示和美的享受。就是因为诗人所写的诗、赋,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揭示了生活中的美。正如鲁迅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同样,诗歌的生命亦是真实。

    生活美的另一层含意,就是诗人要捕捉生活的本质。只有捕捉的生活本质越准确,越深刻,其认识价值就越大,生活的美感就越强烈。杜牧在捕捉生活本质上,可以说是个能手。我们知道,生活是纷繁庞杂、斑烂多姿的。生活中不是任何人物、事件都可进入艺术领域的。这就需要作家、诗人用其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嗅觉,高超的艺术慧眼,去捕捉生活中最能反映时代本质的人物和事件,予以典型化,形象化。因此,诗人的每首诗作,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他的美学观点,审美情趣。杜牧正是这样的诗人。他的很多诗篇是有较强的政治性的,在他现存的四百来首诗中,古诗大都是政治社会题材;近体诗中,有的直接歌咏时事,有的以咏史方式寄托自己对时局的感慨,有的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反映了晚唐时期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及军事政治事件。如妇孺皆知的《泊秦淮》诗,杜牧夜泊秦淮河,听到对岸传来歌女所唱的《后庭花》的歌声。本来这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常事,但一经诗人涉笔,通过描写、联想、抒情、烘托,就把生活中的现象,升华到忧国忧时的高度,迸发出对现实不满的强烈感情,点燃起爱国主义的思想火花。“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交口传唱,历久不衰,就因为诗人杜牧所揭示的“不知亡国恨”的命题,正是关系到唐王朝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一方面,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依然严重地存在着,国家在受难,人民在痛苦,而封建统治者却醉生梦死,沉溺声色,不思朝政,国家、民族处在极大的危险中。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人并未认识到这种危险,仍在麻木着、混沌着。诗人以火一般的感情,唱出了“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强音。这是时代的强音,这是历史的强音,这是人民心灵深处的强音!事实上,不知亡国恨的情况,总是在不同的朝代一些人的心中存在着,可见诗人观察问题之敏锐,所谓揭示问题之深邃。

生活美的第三层含意,就是性格真实。在杜牧笔下塑造了一系列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有“元和圣天子,英明汤武上,茅茨覆宫殿,封章绽惟帐”(《感怀诗一首》)的宪宗皇帝,有“我爱李侍中,摽摽七尺强。自羽八扎弓,?压绿枟抡”(《郡斋独酌》)的剿藩将军李光颜;有“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么子,千首诗轻万户侯”(《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的诗人张祜;有“京江水清滑,生女自如脂,其问杜秋者,不劳朱粉施”(《杜秋娘诗》)的杜秋娘。当然,还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的宫女,亦有“落花犹似堕楼人”(《金谷园》)的绿珠,有“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的别友离情,还有“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赠渔父》)的渔父的感慨!生活是矛盾的,又是纷繁的,在这既矛盾又纷繁的生活中,人物的性格总是各种各样的。但,只有富于时代特征的性格,具有深刻体现其阶级本质的性格,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性格,生活美的性格,即性格真实。杜牧诗中的性格真实,有两个最突出的特色,一是御敌削藩的武将,一是受压迫最深的妇女。杜牧的诗歌,为何总在这两类人物身上给予集中的刻画,给以热情的赞颂呢?一方面这些人物都是诗人深刻感受到的,只有自己感受到的人物,写出来才亲切,才深刻,才能打动人。诗人要让自己的作品动人以情,首先必须自己先动情。只有这样,才能唤起人们的经验,使人们联想到自己真实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命运,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从而对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产生共鸣,对艺术作品,也就产生美感。另方面这两类人物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刻画这两类人物性格,就较容易反映时代的特性,因而也就容易达到性格真实。晚唐社会,除了具备一般的封建社会特征外,有两大矛盾是异常突出的。一是外族侵扰,藩镇割据,一是人民处在极度的水深火热之中。这两大矛盾进一步发展、激化,就导致唐王朝的崩溃、灭亡。在第一个矛盾中,站在御敌削藩前列的,是“伍旅拨雄儿,梦卜庸真相,勃云走轰霆,河南一平盪”的战将,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功臣,这是杜牧所热烈歌颂和敬重的英雄;在第二个矛盾里,在受压迫的人民中,受侮辱、受损害、受痛苦最深的,当然是妇女。她们最能体现被压迫人民的阶级苦难和阶级感情,这也是杜牧所热烈歌颂和敬重的人物。杜牧正是抓住了这样两个特质,塑造出两类人物形象,如《感怀诗一首》、《郡斋独酌》中塑造的战将的形象,和《杜秋娘诗》、《张好好诗》中塑造的妇女形象。这些形象,无疑是具有时代的阶级特质的性格真实。

    这里所说的功利美,就是有益于社会前进的实用价值。鲁迅说:“社会人之看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利底观点的,到后来才移到审美的观点去。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在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美的愉乐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并非人为美丽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的。”(《二心集·<艺术论>译本序》)鲁迅这段精辟论述,生动说明美的东西一定是有用的东西,一定是于生命、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有意义的东西。只有当诗歌包含着于生命、自然及别的社会人生有意义的东西,它才能唤起人们的热爱,唤起人们的追求,才能使人们产生共鸣。同时,鲁迅承认审美享受的直接性,又承认这种直接性背后的社会功利性。这种社会功利要求,在阶级社会中,表现在人身上集中地体现为阶级的要求,阶级的愿望。杜牧年少意锐,雄姿勃发,很想干一番事业,为国为民尽力。因此,他理解中的美,就是明君贤臣,征战疆场的将军,为国效力的勇士。这些人,能扶国于安危,能救民于水火。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形象,才是他所崇敬的、歌颂的人物形象。

    功利美的核心是爱。杜牧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人民非常痛恨外族侵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角争。人民是希望有个开明贤达的君主,统一强盛的祖国,和平安定的环境,丰衣足食的生活。杜牧的爱正是和人民的阶级的愿望紧紧扣合在一起的。

    爱明君。在封建社会里,几乎所有的文人,总是把明君作为国家的象证,理想的化身。即使像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祥伟大的诗人,都是如此,杜牧自然亦不例外。他们总是把强烈的期望,美好的幻想,寄托在明君身上,盼望明君能开拓实现美好理想的广阔天地,这自然是他们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不可否认,正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和浪漫的幻想,给诗人们带来一种鼓舞力量,带来一种执着的追求理想的信心和勇气,带来了克服艰难险阻、抗拒邪恶势力的毅力。这种执着的追求,甚至至死而不转移。屈原、李白、杜甫如此,杜牧何尝不如此呢?因此,就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诗人们对明君的热爱,是种象征性的热爱,实质上是对一种美好理想的热爱。这样理解、体会,倒是更接近事物的真实。“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乐游原上望昭陵”一句,隐含着诗人多少忧国忧时的深沉感叹呵!这里既有对唐太宗的敬仰、怀念,又有对当朝皇帝恨铁不成钢的无限感慨。杜牧往往以咏史的笔法,给与晚唐君主辛辣的讽刺,希望他们迷途知返,从谏如流,中兴帝业,还通过咏史诗对历史上的暴君进行揭露和鞭笞,这些又是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爱祖国的壮美山河。真正人民的诗人,总是把壮美的山河,伟大的祖国,美好的理想,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对山河的爱,对祖国的爱,对理想的爱,很难把它们分开。因之,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轮明月,一片云霞,一声乡音,一把故土,一经诗人涉笔,便立刻富有活力,充满生机,洋溢着执着、深沉的感情。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是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传统品格。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的杏花春雨;有“似火石榴映小山,綮中能薄艳中闲”(《山石榴》)的夏日石榴花;有“楼倚霜树外,锁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高”(《长安秋望》)的长安秋景;有“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覆吴图”(《重送绝句》)的冬夜寒寂;有“翠屏山对风城开,碧落摇光霁后来”(《长安晴望》)的终南岚翠;有“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汉江》)的汉江风姿;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的秦淮夜泊,有“马放平沙夜不收”(《边上晚秋》)“寒垣高鸟没狼烟”(《边上闻胡笳》)的边塞苍壮。这一切,在杜牧笔下,视之如画,闻之有声,呼之欲出,触之呈形,全活了。诗人把祖国的山河描画得这样壮美、绮丽,生动地说明了杜牧的审美情趣,深蕴着一种炽热的爱,写出人们想说而没有说出的共同心声。给人美的陶冶,使人们产生崇高感,神圣感,献身感。有血性的酷爱自己故土的炎黄子孙们,能忍看祖国山河遭人践踏吗?能目睹中华民族衰落吗?特别是《泊秦淮》一诗,诗人借商女来谴责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享乐者,暗示他们正沿着陈后主的道路走向灭亡,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时的强烈感情。这就是说,诗人并不是引导人们去欣赏秦淮夜泊的美景,贪恋江南姿色的迷人,而是时时提醒人们,不要重蹈陈后主的覆辙。诗人一下就把诗情美升华到壮志美、爱国美,达到很高的审美境界。千百年来,每当中华民族遭到民族蹂躏时,捧读杜牧此诗,谁人能不声泪俱下?事实上,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是跨越时代的,是有生命力的。   

    爱人民,爱最底层的受压迫者。封建社会的妇女正是人民中受压迫最深,最重的阶层。妓女,又是妇女中的最底层者。对妓女的态度,往往是窥测一个人心灵圣洁与否的窗口。哪一位妓女没有一部血泪史?对她们,是卑视还是同情?是玩弄还是尊重?是同浪荡公子们一起去吸吮她们的血,还是崇敬她们心灵的圣洁?杜牧是同情者、尊重者,是对她们美好心灵的热烈赞颂者。杜牧不惜篇幅,倾注满腔热血,为杜秋娘、张好好立传,在唐代诗人中并不是很多的。他不汉描绘她们动人的红颜,传神的秋波,柔丽的身段,而着重写她们灵魂的圣洁,精神的可贵,品格的崇高。在《杜秋娘诗》序中说:“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张好好传》序中云:“于洛阳东城,重覩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对杜秋娘是“感其穷且老”,对张好好是“感旧伤怀”,这两个“感”字,把杜牧的审美观明确而充分地表达出来。杜牧,为什么在她们妙龄年华时不去动笔,而在她们年老色衰时却要立传?为什么当她们豆蔻风流时不去描画,而在穷困坎坷时倾注心血?诗人心灵的壮美与崇高,随着被歌颂的人物一起,展示在读者面前了。

    爱直言敢谏的朝官和蔑视汉奸的志士。《李甘诗》、《笑李给事中敏》等诗便是。杜牧用沸腾的语言赞美李甘,用三闾大夫的高洁品格比喻李甘;“幽兰思楚泽,恨水啼湘渚,恍恍三闾魂,悠悠一千古”。与其说这是杜牧在赞扬屈原,赞扬李甘,不如说是在赞扬崇高的美的灵魂,赞扬美的理想。

文学是有功利观的,功利观是受其时代影响和阶级性制约的。杜牧虽属封建统治阶级集团的一员,但从他所热烈赞颂和深深热爱的人物、事物看,是同人民大众的阶级利益相一致或基本相一致的,这是杜牧的可贵处。杜牧正是赞颂了体现社会前进方向的人物、事物,并选择最恰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创造了一些性格真实的人物形象,为文学的功利美做出了十分可贵的贡献,也是杜牧美学观中最具特色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