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写作中的“点窜法”

 王君敏 2014-04-28

偷他梨蕊三分白 返我梅花一缕魂

——对联写作中的“点窜法”

 王君敏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接魂”,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咏白海棠》的领联。她把“占春颜色最风流”的海棠花写得真是美极了,它既有梨花的洁白,又有梅花的高雅清香,它花团锦簇,韵味横溢,集梨花、梅花的美于一身。“大自然是艺术永恒的楷模”。在楹联创作中,也常遇到如自然界的“偷”、“借”的现象,这种现象被联家称之为“点窜法”。

何谓点窜法? 点窜法是楹联创作的一种手法,即将“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就是将古人的诗句拿来为我所用。同样,将前人现成的诗句、楹联拿来作一定的修改加工,融于自己所创造的意境中,使之起到表达自己的感情作用,由此而成为新的楹联。

例一:

58岁的梁章钜引疾归里后,住在藤花吟馆,并为该馆题写楹联:

有客醉,无客睡,福简简,吁可愧;

长歌粗,短歌疏,诗平平,聊自娱。(《楹联丛话》卷十二)

这是作者对自己在福州的生活描写和自我评价。

十年后,时年68岁的梁章钜为在浦城的草堂撰联,就是对藤花吟馆联进行再加工创作,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点窜”。将第三个三言句改为四言句,与末了一个三言句可以分解七言读,节拍有了变化,从而得题草堂联: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楹联续话》卷二)。

前后两幅对联,不论从音律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后者都优于前者,由此可见,梁章钜联艺上是下了功夫的。

例二:

明朝康朗(1508—1574年)有一副书斋联:

懒筑坦墙,恐天地笑人迂拘;

大开门户,放山川入我胸怀。

明朝的朱彝尊(16291709)以此书斋联为基础加以点窜,变为:

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

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点窜后,上联说对自己不设限制,目的是敢爱敢恨,不使自己的情感受到礼教和世俗拘束;下联敞开心胸,不要受门户的制约,这样才能胸怀开阔、眼界高远,才能把江山社稷放在心上。推而广之,“不设樊篱”和“大开户牖”是从事学术需要遵守的两大原则。在我们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是不是也需要“不设樊篱”和“大开户牖”呢?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胸怀!

后来,有人为长沙“也可园”题写楹联,也是用上面两幅楹联作基础,加以点窜的:

有一副嵌字联云:

也不设樊篱,恐风月畏人拘束;

可大开门户,就江山与我品题。

这里嵌上也可两字,关涉也可园,点窜几个字以后,又是一番情趣。读者朋友可以将三副对联比较分析一下,当能领悟到“点窜”前人对联,化人为我,达我情性,抒我胸臆,自是对联写作中的手法之一。

例三:

有一幅古对:

雄黄阵;

牡丹亭。

上联“雄黄阵”是京剧目,下联“牡丹亭”是书名。上下联内容上不相关,应该说是一个无情对。有人将此点窜,上下联各改动一个字,变为:

雄黄酒;

牡丹烟。

该联点窜得很好,上下联意义关联,有意境,有韵味。另外,烟对酒的对仗比阵对亭机灵多了。

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胡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撰联也是如此,要能够脱胎换骨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点窜得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点窜得不好,就会“化神奇为腐朽”。

用好“点窜法”,在笔者看来,需要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要多读书,唯多读书,方有可供驱使的材料;二是有主见,营造自己的意境,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三是巧手段,能够让原来并不十分出色的联句,由于你为它重新创造了一个好的意境,而使它大放异彩,占尽风流。切忌一味的模仿和单纯的抄袭,将人家的联句或诗句硬是塞进自己的楹联,似油水分离,没有任何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