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氏璧学伤寒论续条文273

 杏林博览 2014-04-30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太阴者,至阴也,后天之本。至阴意义有二:一,纯阴之意。二,阳到达进入阴之意。故太阴为寒藏,是接受、运化阳气的地方(人体阴阳交接于四末,故四末为太阴地界,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此为狭义太阴地界,人体内有无数小周天,每一周天皆有六经,六经皆有太阴,动静脉循环为一周天,动静脉交接于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网即是太阴地界,要广义而不要狭义)太阴虚寒原因有二:一是阳气虚,不足以温旭太阴。二是阳气中途受阻,不能到达并进入太阴。故不可以一见太阴虚寒就用温补 太阴病无论阴病、阳病,其脉皆缓(或者说介于迟数之间,72次/分为标准的缓脉,上下波动不超过8),太阴阳虚脉缓易于理解,太阴阴虚脉亦缓,难于理解,太阴为后天之本,依据阴阳互根之理,太阴阴虚,致阳无所用,阴虚为本,阳虚为标。故太阴病脉短、缓。(太阴阴虚,阳无所用而郁,故脉短、紧、细、缓。)

问曰:太阴病治宜主温乎?答曰:此不可执一而论。寒邪直中太阴,而本经自病者,是当急温无疑矣。其有阳经之邪,热过寒生,而转入太阴者,亦当主温。若属热邪陷入太阴,而见吐利腹满等症者,纯温非宜,纯清亦不可,则唯有和之一法---太阴湿土,位处中州,全赖阳气布护,以资健运转输之力。病在太阴,虽属热因,切不可用寒凉直折,遏抑阳气,阴邪愈锢,故仲景又谓太阴为病,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观此则太阴病之治当主温,可知矣。而治太阴之病不可呆执温法,又可知矣。不知温法,不可与议太阴本藏虚实之病,徒执温法,不可与议太阴他经传变之病。---伤寒寻源  清 吕震名

 

27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解:当与“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合参,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虚则太阴实则阳明,故本条文所述之证,阳明、太阴共有之,实证属阳明病,虚证属太阴病。实证可下,虚证不可下,“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即提醒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论的是太阴、阳明之间阴阳虚实转换,依据三生万物之理,太阴阳明之间也可以发生阴阳不调和,即阳明实、太阴虚同时存在。(白虎汤治厥,调胃承气汤治腹满,桂枝加大黄汤等均属这种情况,即太阴阳明各自为政,阴阳虚实不发生转换)
    有人要把呕作为少阳提纲证,从本条文不难看出,呕为太阴证,出现了呕吐说明太阴受到了波及,此为标不为本,其本可能是太阴病,也可能是他经病(子病及母母病及子)。就西医而论,呕吐为消化道症状,既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也可能是其他疾病伴发的消化道反应,例如,颅内高压出现喷射性呕吐。或者饮食不洁导致食物中毒。此即标本之理。整体观念、周天运行无处不在。(没有了周天运行,标本、整体观念就不复存在。)

274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解:脉浮取侯阳,沉取侯阴。阳微者,无阳胜、阳郁之意。阴脉长者,阴中阳胜之象。太阴乃接收、运化阳之地,太阴功能正常,则太阴之前无阳胜阳郁,其内无阳虚,意义有二:1、原有太阴病,病退。2、辩证时,排除太阴病。

275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解:详见另文欲解时。 

276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解:太阴病者,273条所叙之证。脉浮是龙睛,脉浮、缓、阳浮阴弱者,桂枝汤。脉浮、短、紧、细、缓者,桂枝加芍药汤。脉浮、短、数者,桂枝去芍药汤?(此处是否为广义桂枝汤加减,而非单狭义指桂枝汤?)详见另文桂枝汤脉证分类。

277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解:自利不渴者,包含大小二便自利。大便下利不渴属太阴,众所皆知。小便自利不渴属太阴,多为众人忽略。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16条“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下利者,其标为太阴阳虚,若用四逆辈,当审脉有无紧弦,紧弦乃阳郁之象,阳郁慎用四逆辈。 

278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解:参279条,若脉浮、缓、短、紧,当用桂枝加芍药汤。若脉浮、缓、阳浮阴弱、长,当用桂枝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无可用之机?)。手足自温意义有二:一是自觉症状。二是触诊症状,触诊手足温度明显高于躯干。手足自温属太阴热证,慎用温法。手足自温不是太阴病必有之证,也不是太阴病独有之证。

千金三物黄芩汤四肢烦热。(黄芩、苦参、干地黄)栀子豉汤、黄芩汤亦可有手足自温。

279 本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着,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子。

桂枝加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依桂枝汤法。

解:桂枝加芍药汤可以理解为桂枝汤合芍药甘草汤,故本条文病机为:太阴阴虚兼阴阳不调和。其典型脉诊:浮、紧而有力、细、缓,左短右长。芍药甘草汤脉:浮、紧、细、缓、左右皆短(阴阳互根互用,太阴为后天之本,阴虚,阳无所用) ,(芍药甘草汤者,太阴阴虚,依据阴阳互根之理,阳舒展不开,故脉当短细,与阳郁欲伸相合则紧。)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脉浮、细、长、缓。二者之脉唯一的差别在于一长一短,长者偏虚,短者偏紧。

阳旦汤(桂枝汤加黄芩)与桂枝加芍药汤脉的差异:

   相同之处:频率皆缓,皆有浮、弦紧之象。
   不同之处:阳旦汤脉左右皆长,桂枝加芍药汤脉左短右长。
    口唇干燥者,用桂枝加芍药汤加减,效如桴鼓。 

279 大实痛着,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一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六位,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80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解:“当行大黄芍药者”,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是也。“宜减之”,将芍药、大黄减量之意,若减去不用,则不成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意即,脉、证、方皆相符合,但脉弱,则桂枝加芍药汤不可一定要用芍药五两,比三两稍多一点即可。

太阴为至阴,纯阴之寒藏,以阳明之阳为用,本条文再次强调太阴以阳为本。若属热邪陷入太阴,而见吐利腹满等症者,纯温非宜,纯清亦不可,则唯有和之一法---太阴湿土,位处中州,全赖阳气布护,以资健运转输之力。病在太阴,虽属热因,切不可用寒凉直折,遏抑阳气,阴邪愈锢,故仲景又谓太阴为病,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胃气者,阳明也。
   太阴篇小结:依据三生万物及阴阳虚实之理。
   阳病:阳胜:太阴与阳明互为阴阳,虚则太阴实则阳明,太阴阳胜即阳明热证,白虎汤、承气汤等,详见阳明篇。
        阳虚:甘草干姜汤

   
阴病:阴胜:依据阴阳互根互用之理,阴不可能独胜,此处阴胜指阴邪胜,必兼阳虚。理中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等即是太阴阳虚邪胜。
        阴虚:芍药甘草汤。
   阴阳不调和:桂枝汤。桂枝汤加减即兼阴病或阳病。
   上述分类属典型的单一的情况,万变不离其宗,合病并病皆由此变化而出。知常达变。常若不知何以达变?  
   太阴病脉缓(
脉缓者,意义有二:一是指脉快慢介于迟数之间为缓,二是指脉形态,往来和匀,微风轻毡,初春杨柳。证汗出恶风与脉缓阴阳虚实之理一也,皆有虚之意。此处脉缓仅指数率而言),不论那种情况,凡脉缓者,皆为太阴病。数脉、迟脉皆非太阴病。舌红苔黄皆非太阴病。

 太阴病人体定位:唇、四末掌侧、少腹、毛细血管网(参厥阴篇厥之条文)
    太阴药:
白术为太阴药,炙甘草为太阴引经药,
干姜无炙甘草时温阳明不入太阴,白芍无炙甘草时归少阳,得炙甘草时酸甘化阴,凡有炙甘草的方剂皆波及太阴,无炙甘草的方剂与太阴无关    

       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者,先天之本,先天阴阳化生之地,与太阳互为表里,为太阳之根,根据阴阳互根之理,少阴病,必兼太阳证。子时一阳生,就是指的先天之阳生于子时;午时一阴生指的就是先天之阴生于午时。先天与后天互为阴阳,互根互用。植物人即后天阴阳正常,而先天阴阳仅发挥少许功能。若后天阴阳较差,人即失去健康。纵欲而亡者,即先天阴阳浪费过度。

 

281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解:微者,阳虚。细者,阴虚。脉微者,阳虚是也,指脉的长度、宽度、力度皆小之意。与迟数无关。大、长、有力等有其一则不为少阴阳虚病,物极必反,若无根,凡属少阴脉微(先天阴阳化生有碍,则后天阴阳郁滞,故浮而无根);脉细者,阴虚也。二者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不寐为太阳不落,阳不入阴也。寐而不醒,为太阳不升,阳不出阴也。但欲寐者,阳虚之象,西医之肌无力、脏器功能减退等皆属少阴证。脉可沉可浮,分析:太阳病脉浮是常,苓桂术甘汤脉沉是其变(物极必反之意,船浮水面,超载或进水,则沉水底,此即是常也,理固然。若船翻扣则浮水面而不沉,此即变也,亦是理也),故苓桂术甘汤条文中强调脉沉。同理少阴病脉浮是常(太阳脉阴阳皆浮紧,少阴脉多为无根之浮虚脉),附子汤、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条文中强调脉沉是其变。故胡老云,少阴病为表阴证,属虚。表证类似太阳病,病在外而脉虽浮,但微细,故病人困倦而喜卧。体虚或老年人气血不足,一旦外感,容易发生少阴病。2012-05-02

补记:少阴阴虚脉细微、迟,太阴阴虚脉细短、缓。

282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解:少阴阳虚下利,渴且小便色白。并非指少阴病小便皆色白,例黄连阿胶汤小便赤。本条文第一要与热利(口渴小便赤)相鉴别;第二要与太阴下利(自利不渴属太阴)相鉴别。

少阴乃先天阴阳化生之地,依据阴阳互根之理,少阴阳虚致后天之阴不得生,故口渴。

283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解: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咽痛者,其标在少阳,少阴阴阳不得化生,欲出不得,郁于少阳

284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85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解:条文疑有误。疑为“脉细,病为在里”,细为阴虚,属里,不论浮沉,皆不可发汗。麻黄附子汤脉沉,故能否发汗与脉浮沉无关。

 286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287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288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解:手足为四末,手足自温说明阳存在并且运行无碍,故曰可治。
    289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290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解:少阴乃先天阴阳化生之地,少阴病,阴阳不得化生,阳不得入阴,则阴寒而沉,阴浮者,阴得阳温之象;阳微者,阳无郁滞之象(寒束则弦紧,阳不入阴则浮大无根),故曰脉阳微阴浮者欲愈。欲愈意义有二:一侯病情变化,二用于辩证。
    291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292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293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解:猪苓汤。脉细数,猪苓汤?脉洪数者,桃核承气汤?
    294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祸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295 少阴病,无汗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297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冒者,死。
    298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299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寐者,死。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解:发热、恶寒、无汗,证类似太阳伤寒麻黄汤证,其脉沉紧,紧者,阳郁欲伸之象。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症,故微发汗也。
    解:脉浮短紧略数无根。曹颖甫《伤寒发微》云,不见沉脉者,方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细辛者,用其走窜之性,故必兼气机不畅。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二方药皆三味,病机皆太阳与少阴合病,紧乃阳郁欲伸之象,微乃少阴阳虚之象。
    麻黄附子细辛汤脉多沉,麻黄附子甘草汤脉多浮(无里证)。麻黄附子汤可以看做麻黄附子甘草汤合甘草麻黄汤,较麻黄附子甘草汤多了水邪,水困虚阳,故脉反沉、小(小中当见紧象,阳郁欲伸所致)。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解:舌绛无苔是关键。
    304、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疼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解:脉沉者,疑为脉微讹传。脉或浮大无根或沉微,但一定不细(附子汤中用茯苓白术,夹饮,故脉不细)       
    306、少阴病,下痢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解:厥阴阳虚,阳出减少,三阳虚寒,故吐利、手足逆冷,厥阴为日出之前,阳出不畅,故虽阳虚却伴阳郁,此即吴茱萸汤证有烦躁、颠顶痛的原因所在。其脉沉迟紧,介于长短之间或略短。紧乃阳郁欲伸之象,厥阴阳虚不同于少阴阳虚,故介于长短之间或略短。
    310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311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解:孔窍热其标为少阳病热,其本或为少阳,或为母病,或为子病。
    312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解:声不出者,其标为阳虚(其本可能是阳虚也可能是阴虚还有可能是阳为邪阻)。此处病机为少阴阳为寒饮所阻,声不得出。苦酒汤方中
鸡子清属阴引药入阴,半夏温散寒饮,苦酒酸收,一散一收,寒饮得以祛除。(半夏,在外之寒饮直接温散即可,在内之寒饮若无酸收则饮散漫无出路。) 
    313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解:半夏散只有半夏、桂枝二味,理由:桂枝生姜枳实汤没有炙甘草,桂枝甘草汤有炙甘草,四逆汤有炙甘草,干姜附子汤无炙甘草,四逆汤病机太阴少阴合病,干姜附子汤才是纯粹的少阴病,故此处不应有炙甘草。若没有炙甘草,脉当滑大迟缓短。
    半夏散:脉短、滑、大、数。(桂枝甘草汤脉数)
    桔梗汤:脉微、紧。 
    314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解:脉浮微细。合参“285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此处要与四逆汤鉴别。389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此处画龙点睛之笔是“小便复利”,脉证相同,分不清四逆汤还是白通汤,四逆汤无阴虚,故小便复利,白通汤,阴阳互根,太阳寒水不生,故小便不利。  四逆汤下利兼表热里寒,脉浮迟(225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四逆汤下利兼厥冷,脉沉迟。
    315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316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解:脉迟、滑、短、无紧弦之象。
    317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解:此条文存疑待考,疑为白通汤或白通汤加猪胆汁汤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解: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趣味记忆:只(枳实)烧(芍药)干(甘草)柴(柴胡)。柴胡属少阳,畅通少阳气机,枳实破坚满,属阳明,芍药甘草汤属太阴。故四逆散病机为多经合病导致气机不畅,最受伤的落点却在少阴。其脉当浮、短、略大,介于迟数之间。分析:少阳气机不畅,但无郁阳(黄芩清少阳郁阳之热,无黄芩,故曰无郁阳),少阳、阳明脉皆不沉,故脉浮;枳实破坚满,故脉略大;无寒无热,故脉介于迟数之间,芍药甘草汤阴虚阳无所用,故脉短。

胡老云:四逆散极少出现四肢逆冷,所谓四逆者,阳明不降、气机不畅等,临床所遇以咳、腹痛、大小便不爽利等为主。

 319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解:病机:少阴水热互结,舌红无苔,脉浮细长数。茯苓四逆汤为少阴阳虚有饮,猪苓汤为少阴热饮。黄连阿胶汤为少阴有热。
    320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躁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大承气汤证有燥结不下利者,有自利清水者,前者好比家道殷实,遇灾荒可抗之;后者好比家道没落,遇灾荒不可抗之,卖儿卖女是也。下利者,非热结旁流,乃阳结于上,下无阳温,真阴下泄是也,故曰急下存阴。
    322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3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4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325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帝曰:“厥阴者何?”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两阴交尽曰幽。幽者,囚禁也,实为囚禁阳气之意。囚禁阳气实为积蓄力量,更好的出阳。少阳为日出之后,阳刚出阴,厥阴为日出之前,阳准备出阴。厥阴病,则阳郁于厥阴,阳郁则热,故厥阴必有热证,阳郁于厥阴则下游必虚,故厥阴病必有寒症,综上所叙,故厥阴病必是寒热夹杂证(舌淡苔白,若舌红苔黄则不是厥阴之热)。厥阴病其脉为沉迟紧,沉者,阳郁阴中。迟者,下游阳不足寒所致(厥阴病多无汗出亦是此理)。紧者,阳郁欲伸之象,厥阴阳虚不同于少阴阳虚,故介于长短之间或略短吴茱萸汤用六两生姜一为助阳在出厥阴后更好的输布,二为散阳明寒饮。

326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解:阳郁厥阴,下游必阳虚寒,阴阳互根,津液不得输布,故渴,且饮而不能解。“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均为厥阴郁热所致。不能食,阳明虚寒所致,阳明既虚,再下之,故利不止。

327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解:文字易见,灵魂难悟。微者,长度、宽度、力度皆小之意,与迟数无关。脉微浮为欲愈含义有二:一是,厥阴病治疗后,脉变为微、浮,则厥阴病欲愈;二是,辩证中得脉微、浮,则不考虑厥阴病。厥阴病其脉为沉迟紧细,沉者,阳郁阴中。迟者,下游阳不足寒所致。弦紧者,阳郁欲伸之象,若沉短则成少阴病了。吴茱萸汤用六两生姜一为助阳在出厥阴后更好的输布,二为散阳明寒饮,故吴茱萸汤脉沉迟大滑,大滑者,寒饮邪实之象。

328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329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330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331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32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反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333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34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335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者,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336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37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解:阴阳气不相顺接者,厥之病机也,与欲解时合参,再次强调六经阴阳循行如环无端。手足逆冷者,厥之外证也(与阳明热证之外证热自发汗自出相对比合参)。六经之阳明为阳之末,太阴为阴之始。四末为太阴地界,故厥者,阳不能到达和进入太阴也。既可能是阳虚所致所谓寒厥是也,也可能是阳运行过程受阻所致。(西医之动静脉由毛细血管网相连接形成循环系统血液循行如环无端即是佐证)

338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39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饮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340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341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342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43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344 伤害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345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6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也。

解:表热里寒证,汗出不止者,亡阳也,故曰有阴无阳,汗出不止、下利者,阴不得阳温,阴阳互根,津液因无阳而亡。通脉四逆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

347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48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349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350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解:当与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合参,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176条表热里寒指阳明热太阴寒,白虎汤176条治热即以阳明热为主要表现,350条治厥即以太阴寒为主要表现。350条点出“里有热”(此处里指阳明),因白虎汤舌淡苔白,恐误诊为寒厥。仲景用心良苦。

351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解:脉细长数(左脉短,右脉长,左脉短者,阳虚之象,右脉长者,厥阴客热不为太阴所受,郁于阳明,阳郁欲伸,故长),若脉细短微则成四逆汤。厥阴热证,与瓜蒌桂枝汤比肩,厥阴心包经,气机不畅,厥阴之热直入心经,故脉数。脉细欲绝者,细如丝,若有若无之意,虚脉之意。

352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解:久寒者,厥阴阳虚而寒,在前一条文的基础上寒热夹杂,脉较前一条文之脉短,证可有寒涎。 

353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55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既,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356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57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358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359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干姜 黄芩 黄连人参三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解:黄芩清少阳之热,黄连清太阳之热,干姜温阳明之寒。半夏泻心汤组方含此方,差别在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为冰火两重天,寒热各自为政,故证以气机不通,食入即吐为特点。而半夏泻心汤为寒热纠结于一处,故证以痞满为其特点。

360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361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362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362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363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364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365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366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比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367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368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369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370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1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 各三两

解:大承气汤下利黄燥苔,而本方为黄腻苔。舌红?舌淡?

372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73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374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375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宜栀子豉汤。

376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77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378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解:脉沉、紧、迟。头痛者,厥阴郁热所致,吐涎沫者,阳明寒饮(母病及子,阳明病为标)。此处当与半夏干姜散相鉴别,半夏干姜散脉浮、大、短、迟,病机为阳明寒饮(阳明本经病为本)。
   此条文当与172条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相鉴别。 

379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解:脉浮、弦、数。378、379两条文,一属厥阴一属少阳,脉一浮一沉,一数一迟。读出言外之意,方知仲景一字千金。此二证无汗出,少阳为三阳之始,厥阴为少阳之前,阳郁不出致阳不得正常宣发,依据阴阳互根之理,津液不得正常输布,故无汗出。

380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381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解:治病求本之意。哕者,气机不降而逆,当责其本。曹颖甫云,小便不利,五苓散,大便不利,承气汤,可参不可泥。

辩霍乱病脉证并治

霍乱一证属标,六经本病皆可致霍乱,故不应与六经并列,当归属《金匮要略》。

霍乱,其病共同病位之标为太阴。其病性按三生万物之理,六经各异。

382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解:

383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384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385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西医之性传播疾病即阴阳易之有力证据。合阴阳第二日出现乏力、周身不适等为阴阳易之轻者,此种情况,多见而被忽视。

392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393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解:劳复者,因过劳而复发,西医之呼衰、心衰、脑卒中等疾病经治疗后好转,锻炼过早过度也可以出现病情反复加重,即此意,意义有二:一是,未病先防,加强护理。二是,可以用此方治标,其本当六经辨证合方。劳者,太阳宣发为主,宣发增加,肃降亦增。枳实栀子豉汤病机:太阳阳明合病。可以看做栀子豉汤证与小承气汤证合病。小承气汤大便可实可利,故栀子大黄汤大便也应可实可利,栀子大黄汤脉浮数而短大,栀子干姜汤脉浮迟而短。此处还要与大承气汤相鉴别。大承气汤黄燥苔,栀子大黄汤苔白夹黄而腻。承气汤类多有汗出,栀子豉汤系无汗出或但头汗出。
   食复者,即原文中有宿食者。西医之对多种常见食物过敏体质及饮食不当即诱发疾病,即此意也。意义有二:一是,未病先防,尤其是肠套叠、肠粘连、胃肠道术后等疾病,饮食不当即诱发或加重。二是,可用栀子大黄汤治标,其本当六经辨证合方。(西医对单一物质过敏,应用脱敏的方法治疗,效果不错,但对多种食物过敏就无能为力了)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西医之痛风可用此方治其标,治其本当六经辨证合方。

394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解:以点带面,少阳、太阳、阳明三经之意。

395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

396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解:喜唾者,寒饮也,此为标,当寻标究本,责其寒饮因何而来,若拘泥理中丸,则误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