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氏璧学伤寒论续条文31

 杏林博览 2014-04-30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恶寒恶风,葛根汤主之。

解:脉浮紧数略虚。无汗恶寒也有可能是麻黄汤证,关键在脉,脉皆浮紧数。区别在于,麻黄汤脉阴阳俱紧属实(无虚、细之象),而葛根汤脉浮紧数属虚(有虚、细之象,故用芍药、大枣、葛根)(痉非葛根汤必备之证,参32条)当脉证合参,察其阴阳虚实,不可麻痹大意。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解:两经合病,多致阳通路断绝,根据三生万物之理,会出现三种情况:1、以阴证为主要表现,下游虚寒。2、以阳证为主要表现,上游阳盛。3、以阴阳不调和为主要表现,气机不畅。此处以下游虚寒太阴虚寒下痢为主要表现。脉浮紧数略虚、无汗恶寒是关键。

33、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解:与32条文解合参,此处以阴阳不调和气机不畅为主要表现。脉浮紧数略虚,无汗恶寒是关键。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解:少阳太阳阳明三经合病。其最典型舌诊为:舌绛苔白腻。三经合病,阳同路断绝,太阴虚寒下利(白腻苔)。喘者,气机不畅。舌绛、汗出者,三经之热所致。(黄芩清少阳之热,黄连清太阳之热,葛根清阳明之热同时生津。)

若舌红苔黄腻,可合用泻心汤,即葛根芩连汤加大黄?或者白头翁汤?(存疑待考,黄连阿胶汤舌绛无苔,葛根芩连汤舌绛白腻苔,大承气汤黄燥苔,白头翁汤舌红黄腻苔。)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解:脉阴阳俱浮紧是关键。此处以阴阳不调和气机不畅为主要表现。阴阳俱浮紧者,包含病位病性。阴阳为病位,包含寸尺、左右、浮取沉取。浮紧为病性,浮紧实而有力,短、细、迟、虚皆非麻黄汤之脉。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麻黄开太阳之门,桂枝甘草汤温心阳驱寒邪外出,杏仁者,苦泄下气,比肩大黄,大黄畅阳明之腑,杏仁畅阳明之经(或者说气道)。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仁丸、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麻杏石甘汤等方中杏仁功效。麻黄好比导向轮,桂枝甘草汤好比动力系统,杏仁好比润滑剂。36条更好的说明这一点。

麻黄开太阳之门,桔梗开少阴之门。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解:太阳阳明合病者,不大便而喘是也。气道不通波及谷道是也。无汗、脉阴阳俱浮紧是关键。谷道不通亦可波及气道,致气道不通,大承气汤证不大便而喘是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责其标本虚实。与235、242合参。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解:当与4、5条文合参,进一步补充详论。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38)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解:小青龙汤病机:外寒里饮。表里皆寒兼湿邪。表证不明显时去麻黄、桂枝,代之茯苓(小青龙汤证湿邪通过麻黄桂枝的作用经太阳宣发而去,无表证时用茯苓引湿邪从小便而去),即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解:语句顺序有误,正确为: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病机:外寒里饮。麻黄佐以桂枝、干姜、细辛,恐阳飞越故用五味子收敛,好比风筝借风(桂枝、干姜、细辛)而升(麻黄,导寒邪及无形之水邪从表而出;半夏祛有形之饮邪,阴阳全矣),若无一线(五味子)在手,则或不起或顺风而走不可控也。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43)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解:桂枝汤证有汗出,阳明里实外证亦有汗出,未脉诊及腹部触诊,容易出现误治。医圣再次提醒不可仅凭一证,想当然盲目用药。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解:麻黄汤证衄者,寒束阳郁,阳郁极而崩是也,脉阴阳俱浮紧是关键。禁忌症合参86条“衄家不可发汗”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48)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48)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48)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解:此条文强调的是给药时间问题,当与欲解时互参。正所谓借风使船、事半功倍是也。当然亦不可死板教条,坐等其时。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解:参46条。

伤寒不大便五六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解:脉浮缓阳浮阴弱是关键。证与脉阴阳虚实之理一致,若有相悖,必责之。不可轻忽。

桂枝汤病机为:阴阳不调和(阴阳无偏胜,阴阳各自为政,阳无阴润则热,故汗出,阴无阳温则寒,故恶风,不大便即阴阳不调和,气机不畅)。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59)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 以内外俱虚故也。(60)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1)

解:少阴阳明阳虚致太阳白昼宣发无力,阳郁极而烦躁,夜阳入阴,太阳无需宣发,故夜无阳郁而安静。(太阳与少阴互为根本,阳明为太阳之子)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解:发汗可导致三种情况:阳虚、阴虚、阴阳两虚。病机:太阳阴阳两虚,阴虚重于阳虚人参者,益气生津,生姜加一两者,增药走表之力,生姜若不加量,则成桂枝加芍药汤,芍药加一两,因阴虚重于阳虚,若加三两,恐入里之力大,反致药不走表。彼此分量稍变,则误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病机为太阳阴虚,因无阳虚,故脉浮,而桂枝新加汤因有阳虚,故脉沉,因阴虚重于阳虚,有阳郁欲伸之象,故脉紧长。阴阳互根互用,阴虚阳无所用,故脉缓。真是妙不可言。

桂枝新加汤病机:太阳阴阳两虚,阴虚重于阳虚并阴阳不调和。

与附子汤同为身疼痛,脉沉迟,差异何在?

附子汤病机为少阴阳虚有寒,故脉为沉、迟、微,伴无汗、手足寒。新加汤为阴虚重于阳虚,故脉为沉、迟、弦细、长,伴可有汗,手足寒不明显。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解: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亦汗出而喘。一恶热脉数一恶风脉缓,医者于此处,安可不慎哉?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解:桂枝甘草汤病机:太阳阳虚。典型病例是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属心阳虚者。其脉当寸脉浮短数虚。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之第十七》第4条“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65)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解:脉长、大、缓、虚。长者,无阳虚之象,大者,邪实之象,缓者,无热之象,虚者,有别于小承气汤之腑实证。腹胀放屁感觉找不着肛门、大便溏而不爽利难下者,皆有用此方之机。厚朴、生姜、半夏皆得用大量,量少无效。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者,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解:起则头眩,西医所谓体位性眩晕也。脉沉、紧、数。桂枝甘草汤脉浮、短、数,湿困虚阳,变成苓桂术甘汤,那么苓桂术甘汤脉沉紧数,沉者,虚阳为湿邪所困,阳升阴降,虚阳欲升,故反紧,紧者,阳郁欲伸之象,数者,桂枝甘草汤迟数不变,阳郁欲伸,故桂枝甘草汤脉短变成介于长短之间。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脉沉紧迟。
   船进水沉底,若搁浅则不能沉底。故只有在脉沉紧数的情况下,才可单用苓桂术甘汤,合方时是坚持这一原则还是另当别论?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解:四逆汤格阳证兼阴虚湿困。大剂茯苓为君,利湿解困,人参滋阴,四逆汤温解格阳。典型脉诊:浮、迟、短、微、有紧之象。浮、无根者,少阴阳虚格阳;迟、短、微者,少阴阳虚;紧者,湿困虚阳,阳郁欲伸之象。四逆汤有微之象,无紧之象(四逆汤有阳虚无阳郁,茯苓四逆汤则是在阳虚基础上多了湿困虚阳,造成了局部阳郁而胜--烦躁,烦躁为阴中阳胜则热之意)。
   茯苓四逆汤与苓甘五味甘草汤其标均为湿困虚阳,其本不同,前者少阴、太阴阳虚,后者太阳阳虚,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故其证类似。前者脉迟微,后者脉短而滑数,二者脉皆有紧之象。故过敏性鼻炎、迎风流泪、压力性尿失禁等二者皆有可用之机。
    茯苓四逆汤与真武汤皆是阳虚水泛,差异何在?茯苓四逆汤病机为湿困虚阳,定有阳郁之象,而真武汤则是阳虚与水犯各自为政,无阳郁之象。
    茯苓四逆汤:脉迟、微、紧。
    真武汤:    脉迟、微、滑?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0)

解:舌淡苔白,汗出脉大者,调胃承气汤。若舌淡苔白,无汗出脉浮数者,栀子豉汤。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解:五苓散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皆汗出而渴脉浮数,差异何在?五苓散脉浮数之中见紧细之象,无明显饮冷或略饮热;白虎汤脉浮数之中见滑大之象,饮冷。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解:病机:太阳阳明阳虚有饮,脉浮数,口不渴。苓桂术甘汤病机为太阳太阴阳虚有饮,故脉沉紧,用白术燥湿。而茯苓甘草汤则用生姜温散水饮。相同之处:皆有太阳阳虚有饮,不同之处:一兼太阴,用白术燥湿;一兼阳明,用生姜温散水饮。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解:此条文当与小半夏加茯苓汤相鉴别,参小半夏加茯苓汤“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渴、呕、眩等证二者皆有,五苓散脉浮数之中见紧细之象,小半夏加茯苓汤脉浮缓之中见短大(短粗而不细)之象。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必喘,以水灌之亦喘。(75)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解:栀子豉汤病机:太阳郁热。脉浮数滑舌淡苔白?与桂枝生姜枳实汤相对,栀子豉汤为热实,桂枝生姜枳实汤为寒实。与泻心汤比肩,一舌淡苔白无汗出,一舌红苔黄有汗出。

胸中窒者,胸中不通之意。太阳郁热,假阳站着茅坑不拉屎,太阳不能正常宣发,太阳不开。曾治一频繁干呕米粒亦不能下咽,用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合栀子豉汤,二剂痊愈。详见医案。大便不成形难下不畅,是否亦是此意?
   黄连清太阳之阴郁热?
栀子轻清,黄连重浊?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解:病机:太阳郁热。脉浮数,舌淡苔白。无汗或但头汗出。此条文与375条文“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合参可知,无触痛。与小陷胸汤相对,证有相似之处,但小陷胸汤按之则痛。

《苏沈良方》有一方:栀子、制附子。治疗胸痹。此方与附子泻心汤理同而比肩,若将二方相合,治疗胸痹无合并症者,估计无往而不利。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解:其典型脉诊:浮数短大。栀子豉汤脉浮数无大之象。腹满当是胸满(胸腹满?)讹传。栀子豉汤为无形之热实,栀子厚朴汤为客热与实邪在胸部结成热实,况且下后与用枳实破坚满之腹满自相矛盾,腹满病十日与饮食如故相矛盾。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虚满,故用甘草、人参补虚,不用破坚满之枳实。栀子厚朴汤与厚朴大黄汤比肩,厚朴大黄汤为支饮胸满(厚朴大黄汤条文间接论证了栀子厚朴汤当是胸满,而非腹满,厚朴大黄汤与小承气汤药物组成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小承气汤病位在阳明之末即腹部,故用大黄为君药;而厚朴大黄汤病位在阳明之始即胸部,故用厚朴为君药),其病位皆在胸,栀子厚朴汤在胸满的基础上多一“烦”。与小陷胸汤比肩。黄连与栀子相对,一实热一虚热,都是太阳之热;半夏与厚朴相对,一除湿满,一祛寒饮;枳实与瓜蒌相对,一破坚满,一散结。寒热温凉略有差异。此方与《金匮要略》桂枝生姜枳实汤互为阴阳,一为寒实,一为热实。其脉皆浮实,一数一迟,阴阳备矣。
   若原文中腹满正确则栀子厚朴汤应与大承气汤相鉴别,二者皆可腹满而热,一为实热,一为客热。
   矽肺其标是否即栀子厚朴汤?
   
80、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解:病机:太阳郁热兼阳明虚寒?太阳阳虚兼郁热?干姜得炙甘草则温补阳明太阴,干姜不见甘草则温散太阳(参五行生克:生之有益助之有害,助之有益生之有害之理)栀子厚朴汤误用大下,实去热不去(客热),大下后,阳明虚寒,清之,增寒,温之,增热,故寒热并用,客热与虚寒皆愈。其脉浮迟而短,短迟者阳虚之象,浮者,太阳之热。与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比肩。皆为太阳郁热,一为栀子之热,一为黄连之热。栀子干姜汤与附子泻心汤皆是寒热并用,病位不同。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效果多不佳,若将二方相合,是否更全面?
   与茯苓四逆汤相鉴别,证皆烦兼寒热夹杂,脉皆浮短迟。栀子干姜汤无阳郁,脉无紧之象,茯苓四逆汤有阳郁,脉有紧之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