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默耕语录

 cxh_238 2014-05-01

刘默耕语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摘记

“灿烂的太阳,皎洁的月亮,蓝蓝的天空,广阔的大地,无边的海洋,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千姿百态的虫鱼鸟兽……这一切,构成了大自然。”这是我小学学过的自然开篇,寥寥数语勾勒出如此色彩绚烂而又灵动的自然画卷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先摘录这段经典向刘默耕老师致敬。

连续几天都在翻看年初因春联评比获奖而作为奖品的小学自然课改探索》,这本书在我的办公桌上躺了一个学期,竟没有深入进去阅读。这几天有计划地读进去了,深得其中味,能将书变薄。过时吗?从刘老卓有见地的话语中我并不认为过时。虽然标着“自然”但与如今的“科学”一脉相承,刘老反对机械背诵式的死读书,强调发展能力的重要性。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有先见之明的,它在实践落后于理论的情况下提出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后辈能沿着正确的路走下去,对于今天的科学课教育教学仍有着指引作用。现将刘老个别词句摘录如下,以供自己慢慢咀嚼,慢慢消化。

1.让学生呆读硬记若干成人化、概念化的书本知识,其后果很可能是像陶行知先生所批判的,把学生“造就成书呆子”。更可能是使他们“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反而会“隐其学而疾其师”,从而导致他们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无兴趣,这样的损失就更大了。

2.小学自然课教学的改革,教材的表达模式和教学的实施模式都要有所改革。主要是:不要全盘授与,而应有一部分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研讨;不能掰开揉碎,让学生丝毫不费脑筋就能接受,而应引导他们思索探求,从而得到磨练;不能从已知的结论出发,而应从未知的、待解决的问题出发;教材和教师的职能主要不在印证解说而在启迪指导学生去自行探求;不能一律都是结论在前头,而应注意通过探索最后得出结论;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内、课堂内,而应广开领悟和应用之源,课内课外都要抓;等等。

3.进行基础性的科学启蒙教育,应该十分注意下述两点:

(一)启发和发展儿童对自然界的兴趣爱好,促使他们乐于去接近和研究自然事物,而不应使得儿童局限在课堂和书本里,课后却对自然事物熟视无睹。

(二)启发和发展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自行获得知识技能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而不应该使儿童只知依靠教师和成人灌输现成知识,只会呆读死记现成书本知识。

4.自然课的教学应十分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因为这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也是基础教育为培养适应“四化”需要的新人所作的最好的准备。

5.能力不是讲出来的,是锻炼出来的。要锻炼就得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

6.教学不要先把什么东西都教给学生,也就是一定不要先深入细致地解释,然后搞个实验来给证明,而应该给出一定的情境,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即使结论明明是错的或者是不完全的,也不要一下就指出来,要看看错在什么地方,针对错处再提出问题,促使其再去思考。

7.如果我们不能把自然课化为孩子们所喜爱的乐于从事的日常生活内容,那最多只能学一得一,学二得二,那就失败了。

8.我们的自然课就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要解放小孩子的脑、思想、手、脚、嘴和时间,要给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胜过你。陶行知说,如果不解放小孩子,我们的民族要毁的。

自然课就是要通过老师的努力和再创造,把孩子们本能的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孩子们本能的“探究反射”和“收集欲”,引导到科学的道路上来,引导到对科学的热爱上来,要千方百计让孩子们去爱科学,喜欢科学,有了这种爱,才可能有将来的一切。

9.我们要破除对“知识”的偏见。知识并不只是那些死条条,正如科学并不只是那一套套的书一样。知识也包括孩子们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丰富的感受。

10.(新编自然课本的教学艺术)刘老师采用“过河”做类比:前面虽然没有桥,但河里有不少大块小块的石头,老师先跳上一块大石头,再让孩子们自己找路到这儿来,尽管孩子们找的石头,走的路,都各不相同,但方向都向着老师,目标都是过河,等大家都到了跟前了,老师再跳上另一块大石头,让学生再到这儿来。这比一二一齐步走要显得乱,但乱中有不乱,目标一致,只是各人走的路线不同,适合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有的孩子体力好、胆子大,两块石头,一蹦就过去了;也有的孩子体弱、胆小,要多找几块石头一块一块走过去。还有的可能滑下水去,这时老师就要把他拽上来,保证他不会淹死。过河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弄湿衣服,摔一跤,或擦破点皮,这不要紧,重要的是让他自己动脑、动手、动脚,学会自己找路过河。河的此岸就是小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彼岸就是这一节课老师希望学生达到的水平。河里的石头呢?就是老师和学校为他准备和创造的学习材料、学习条件。

11.要解放老师,解放学生;给老师自由,给学生自由。教学是教学生的艺术,我们每一位自然教室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成为科学启蒙教育的艺术大师。

12.你老师能知道多少,就是同一个东西,老师在观察,孩子们也在观察,小孩子几十双眼睛,老师才一双眼睛,就算你很熟悉的东西,也一定会被看出你老师没有注意到的事情。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相信。

13.只有通过集体的辩论,集体的讨论,才能使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得到锻炼。老师从中起指导作用、引导作用。好比我们主持一个会议,主持会的人不一定要讲多少,点一个火,或者拨一下,大家就想到那儿来了,老师的技巧就在这里。最高的境界是老师的“无为而治”,表面上老师既没有说什么又没做什么,事实上在那里起了大作用,那是最好的了。最不可取的是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像梅兰芳唱戏似的,表演得淋漓尽致,可是小孩子很被动,没听进去多少,只是看着好玩,那是不可取的。

14.小学教育的关键是把习惯养好,基础打好,而不在于贮存多少现成的知识。苗壮、苗正,就可以催肥,大学阶段就会有发展了。把头脑磨练得聪明一些,使孩子的头脑科学化,这就是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孩子们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有了好基础、好素质,就会出科学家,出人才。

15.再不成功的课也有可取之处;再好的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把这些点点滴滴积累起来,就可汇成长江大河。

16.要让孩子爱科学,首先要提起他们的兴趣,在过程和方法上提高他们的兴趣。爱科学就是爱探索、爱创造、爱运用;学科学,就是掌握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知识与本领;用科学,就是把已经学会的、已经掌握的科学本领拿来运用。

17.杨振宁教授说:“东方的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只宜于准备学生去考试,不宜于准备学生去研究、创造。”他分析原因是:“东方的教学方法时人家指出路来你去走,而研究创造是要自己去找路。”他说:“四化建设最需要的人才,恐怕不见得是会考试的人。”

18.带领小学生学着像科学家那样真刀实枪地搞科学。

19.自然课的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言堂,而应该是师生群言堂,应该采取群众路线,发挥儿童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集体的智慧,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加以提高,再回到群众中去。

20.就教学来说,教师的职能就不再是“教儿童念书”,而应该是“教儿童认识客观事物”。所谓“教”,也不再是一味地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来传授,而是要为儿童精心设计所要认识的实际事物的“有结构的材料”,即能体现一定科学概念的材料,指导儿童去探索。而所谓“指导”,并不是“指挥”,不是牵着儿童的鼻子一二一齐步走,而应该是多方启迪诱导,鼓励支持和给予必要的帮助,使儿童主动地、能动地、专心致志而又兴趣盎然地去独立探索。在大家独自努力的基础上,教师善于组织大家交流讨论,互相切磋砥砺,过程中使概念愈趋准确,达到科学概念的形成去替代儿童们的“前科学概念”或日常用语,把每个人分散取得的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提高,化为儿童们共同的财富。这样,儿童们每个人都得到了各自探索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

21.回答不了的问题就坦率承认现在回答不了,告诉儿童,咱们今后继续留心研究这个问题,不要简单地勾销,以免抑制儿童勤学好问的积极性;即使回答得了的,如值得儿童进一步探索又有可能探索的,也不一定就直接回答,勿宁启发、指导儿童自己再进一步去探索,尽可能自己去求得答案。

22.只要大家都不迷信权威,而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使出现错误也没多大危险。相反的,如果养成了“上了书的都是对的”,“老师讲的都是对的”这样的习惯,习惯于向书本向教师核对对错,而书本和教师又难保不出错,那倒是危险的。更重要的,我们还需善于保护儿童的创造性活跃思维。

23.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激发儿童的探索动机,善于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探索情境,使他们比较容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减少他们探索的历程和难度,使他们比较容易取得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愉快;善于启迪诱导儿童的集体研讨,集中集体的智慧,适时引入相应的科学概念,并对儿童提出他们的年龄所能接受的严格要求,帮助他们在不加重负担的情况下乐于接受从难从严的科学训练。

24.对学科学来说,皮亚杰、赞科夫、布鲁纳、赫德都说,能力是在科学实验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教材的重点就不在知识体系上,而在组织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上。

25.(兰本达语)“前概念思维”水平的儿童,开始学习抽象的专门名词,但在他们的头脑里对这些词的定义,往往夹杂具体物做参照,表达一般不够准确或不完整。

26. (兰本达语)“研讨”这个过程的目的是给予儿童一种机会,使他们能够把在进行“探索”时引入他们生活中的“前语言的思维”过渡成为语言。

27. (兰本达语)发展思维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必须花巨大的精力去特别注意每一个孩子的探究表现和研讨发言,但却要保持态度自然而不流露任何赞许或否定的神情。

28. (兰本达语)“研讨”的目的是使儿童们一块儿来思考,互相交流每个人在“探究”中所获得的印象,从而形成每个儿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提高每个儿童的概念水平。所以儿童们都必须独立进行思考,都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自居仲裁人的地位,用点头或者微笑或者表扬来对哪个儿童所作的贡献表示赞许,那么,儿童们将只去注意教师,等着听他的裁决,从而丧失他们自己可以描绘现象并找出其原因的自信。因此,教师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却又是在不知不觉中微妙地起作用的。教师的作用表现在:选择和设计实物教材,记录上课时发生的情况,选择设计的实物教材须顾及下次课的概念。

29. (兰本达语)教师一定要促使不讲话的儿童发表意见,同时巧妙地使那些爱讲话的儿童不要讲得太长。教师要鼓励儿童们对大家讲而不要只对教师讲。教师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去挑起矛盾,去帮助儿童们发觉矛盾,并要求儿童们去解决这些矛盾。教师既不要去裁决儿童们的议论,也不要给予他们答案,也不给他们作解释。教师的作用是非常敏锐地去听,和见机提问题进行引导。

30.(路培琦语)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还要使他们“会学”—自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更要使他们“爱学”—探索科学技术的兴趣。

31. (路培琦语)过去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就教学的含义讲,你有一桶水就够用了吗?“知识激增”的时代,你能给学生多少知识?所以我说,要由教师领学生去打水,到知识的江河湖海里去找水,在打水的过程中要他们学会打水的方法。水还是要他们自己去打,知识要靠他们自己去获取,这将是取之不尽、终身受用的。

32. (路培琦语)课的开始阶段就是要造成一种“情境”,造成一种学习研究的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把精神全部集中到要研究的问题上来。

33.(刘沛生语)概念既来自感性认识,那就必须让学生接触客观事物,于是需要“探究”;感性认识又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形成思想体系,就必须对探究中得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于是又有了“研讨”。

虽然挂一漏万但只要沿着刘老指引的正确的路走下去,深深体会,慢慢学会,一定会收获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硕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