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指导小学生搞好语文课外阅读

 陈老师图书馆 2014-05-01

一、问题的提出

高尔基先生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社会的进步如果离开了书籍,那便是难以想象的。社会不断地进步,学生的知识和素养的需求也不断在提升。如何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拓展视野,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教学中日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获得丰富的知识、具备良好的素养、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高雅的情趣。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有着其他活动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指导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是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都喜欢课外书,但主动阅读的却很少。每周两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已经算较多的,并且这些课外读物大多是与语文教材相配套的参考或父母选定的作文指导之类的书,且读得囫囵吞枣。没有人做读书笔记。而书的质量良莠不齐,小学生课外读物的出错率较高使学生收获较少,学生学习或阅读的兴趣下降,最终导致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利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并且与当前中学学业情况比较,小学是较轻的,教师应抓好这一时期,使小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

(一)缺少阅读时间

在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大量的作业。在家除了正常的回家作业外,还要做家长布置的教辅类作业,课余时间被各种作业挤占,几乎没有阅读文学、科技等书籍的时间。

(二)缺少阅读书籍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手中的多数是教辅类书籍和童话漫画书籍,所涵盖的知识面很狭窄。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遇到的最大阻力是孩子们没有足够的、喜爱的书可读,或不知道哪些书适合自己阅读。

(三)缺乏阅读兴趣

由于科技的日益发展,电视已普及到每一户居民家庭。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形象、有趣、富于变化的电视节目的爱好要高于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因此学生宁可选择看的动画片也不选择阅读。而看书的少部分同学选择看的也是一些漫画书、童话书,阅读面非常狭窄。

(四)缺乏阅读指导

多年以来,人们把阅读仅仅看作是积累知识的源泉,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因此,孩子看一些文艺或科技类的书籍,老师和家长认为会影响学习,从而使孩子遭受批评误解。老师给学生推荐的则多为教辅类书籍,家长常常给孩子购买的也是《小学生作文大全》、《好词好句好段》、《教学参考》等教辅类读物。学校没有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家长重视的也是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不是素质的整体提高,只有少数家长主动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尽管不少家庭已经拥有了电脑,但从调查的情况看,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电脑在孩子们手中多数只起了游戏机的作用,电脑作为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却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的注意和重视。

三、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充分体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总目标中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小学课外阅读总量有了明确的规定:六年制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在阶段目标中分别提出各年段的阅读量,其中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按照每学期100天计算,每天的读书量为2500字。这么大的阅读量,如果没有一个保障体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的确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有缺少阅读时间、缺少阅读书籍、缺乏阅读兴趣、缺乏阅读指导。针对原因我们可以从激发阅读兴趣、保证阅读时间、开发阅读资源、提高阅读质量四方面提出指导策略。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或去图书馆、书店阅读。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树立榜样

将学生中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加以表扬。仔细发现每个学生的变化,对于学生在阅读当中哪怕是极小的微不足道的优点,作为我们老师都应该善于捕捉和搜取,及时而充分地分析其存在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影响,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放大”表扬,这样既是对学生本人的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的激励,又是对其他同学行为选择的导向。定期评比阅读积极分子,并将课外阅读书籍作为奖励。

4、展示阅读成果

(1)每学期组织1-2次与课外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活动主题可以是:“我喜爱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诗、一个故事)”;“我喜爱的一个文学形象”; “向你推荐一本好书”; “假如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来到今天”; “我崇敬和喜爱的一个作家”等。

(2)充分利用黑板报、班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每学期出2期以上课外阅读为主题的专刊,内容反映阅读活动。

(3)每年举行一次“读书节”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演讲比赛、名著阅读交流、故事大王、读书笔记展评、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因为阅读是一种信息输入,说写是一种信息输出,没有输入,哪来输出?成果展示既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检测,也是学生之间读书经验的交流,还可以保持学生对课文阅读的持久兴趣。有的学生在展示中获得了肯定,充满信心,更热衷于这项活动;有的看见别人的故事复述得那么好,主动向他请教经验;还有的对别人的阅读材料产生了兴趣,自己也找来读读……

(二)保证课外阅读时间

每天2500字的读书量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作后盾,只能走马观花,甚至只作为形式而已,不会留下任何意义。所以,每天要至少留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教学,注重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之中去进行阅读、去接受新知识。

每天中午有一个多小时,但是学生不是被大量学业所淹没,就是无所事事,抓住这一时间段,将是非常有效的。因为饭后,人最适宜的是休息,而读课外书成为一种休闲活动,有利于学习之余的放松。

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上学校图书室阅读,使学生有读书氛围,保证读书时间。

再利用课前二分钟、早读时间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巩固所学的阅读方法,真正使学生的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每周安排一节大阅读欣赏课,由教师组织和进行精读博览的导读。

每天布置回家作业时,将阅读课外书作为一项常规作业,占据半个小时。

(三)开发课外阅读资源

1、推荐好书

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阅读一本不健康的书,比不读书更坏,更有害。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从孩子出发,以小学生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现在市场上各种儿童读物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因此,在选择读物时,教师要进行指导。指导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喜欢的。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所以,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这是应当遵循的第一原则。

(2)贴近学生生活。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学生读这类文章,感到十分亲切。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广播操比赛快到了,结合集体训练,选择《长征故事》、《卧薪尝胆》这样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便全身心投入。如果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投入其中的话,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不仅内容可能终身难忘,而且有关语言也可能永远难忘。

(3)读物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挑选的内容不能总停留在浅显的、过于形象的读物上,应多选择一些有深度的、稍微超过自己的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感性,磨炼理性,在阅读中受益。

(4)内容健康有益。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如学习《毛主席在花山》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毛泽东传》;学习《赤壁之战》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海豚救人》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等。同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切实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黄色书刊。

(5)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像童话、科学幻想小说,如《格林童话》、《哈利·波特》等;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因此喜欢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如《太空历险记》;孩子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喜欢读一些具体形象的小故事,如寓言故事等;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的世界,表现了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天真的童趣,为孩子们所喜爱。

(6)读时尚读物,满足需求。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会成为儿童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奇怪《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风靡校园了。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长发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而想方设法的努力着,每人都为能有哈利波特那样的魔法而陷入暇想。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惜的是,对于这一点我们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扼杀。的确,时尚读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学生心理的扭曲,也有可能的会为孩子撑开一方想象的天空。更多的时尚读物存在充分的流行因素,这些流行因素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愿望,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对待这种时尚读物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该是要积极地亲身体验这种时尚,积极引导这种时尚。除此以外,还要对学生成功的购书经验进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图书的渠道,提倡优秀图书资源的共享。

(7)利用家校联系本进行个别交流。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阅读的喜好也不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足之处,专门推荐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如学生的持久性不强,没有毅力,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 开发现有资源

要让学生有好书读,要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仅靠老师和学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中提到,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利用学校图书室。学校的图书室是开展课外阅读的物质基础,是学生看的书的主要来源地。在取得图书室的支持后,开放次数由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周二次,特别增加双休日的开放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特别是阅读需求强的孩子,图书室老师尽可能为他们开通“绿色通道”,允许他们随时都可去图书馆借书。根据现有图书室资料中整理出适合本学段看的书。学生可根据这些书目有的放矢地去图书室借书读。

当然,在条件有限的普通农村小学目前大多数还没有图书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藏书,成立班级“图书角”,在班级内开展合作性阅读。每位学生每月向班级图书角提供一本图书,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每隔二个月或三个月更换,这样就又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的可供阅读的图书。我们学校还可以为每班购进一百册课外书籍,每学期班级之间,年级之间进行互换,达到资源的充分共享;班级书架就像一个中转站,方便每个学生的借阅,而家庭书架则是学校课外阅读的重要延伸,学生在家的时间最多,也是阅读的重要场所。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把自己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担任图书管理员,有序的管理借阅。

3.取得家长支持

利用家长会和家访,将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乃至书目、时间安排等告诉家长,以取得家长理解、支持和配合。如若有家庭都订有《儿童文学》、《中国少年报》、《小学生世界》等报刊杂志,可以将有意义的内容带到学校,大家轮着看。 

(四)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大量的课外阅读,加以适当的方法指导,将会事半功倍,所以要进行有效的指导。

1. 指导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新课标总目标中提到“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有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广泛而快速的阅读,最大限度地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毫无疑问,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开阔思路、博采众家之长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精读。浏览与精读并不是对立的。浏览的目的是为了选择和捕捉信息,而要运用选择和捕捉到的信息,就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精读。优美的写景类文章要用精读的方法。而对于小说就可用浏览的方式阅读。

2.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到“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阶段目标中提到“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做读书笔记是搜集和积累信息资料的最基本的方法。古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就是在他的一千多万字的笔记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

做读书笔记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英国学者罗伯特·巴拉斯认为:在做阅读笔记时,先要确定你需要什么信息,然后找出书籍和文章中的有关内容,把从文章中读到的信息与观点与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联系起来。读书笔记可以分为:

(1)作者篇目索引式: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把所阅读的文章的篇目名称、作者姓名、章节目录、写作年代、主要参考资料等记录下来,作为资料保存,以供查阅。

(2)观点内容提要式:记录重要文章的内容、观点,写出文章的内容提要,便于随时翻阅。

(3)优美句段摘录式:根据需要将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精彩的句段摘录下来,按类别加以整理。

(4)问题思考感想式:将阅读过程中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也可以将阅读中的各种问题记下来,便于在阅读的过程中或阅读完之后进行分析、思索,从而加深对阅读文章内容的理解。

读书笔记,积少成多,如果不加以运用,就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读书笔记需要在很多地方加以运用。

3、读读书笔记

每天闲暇之时,找一至两个段落进行强化记忆,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我们的早读,一般都是读课文,但是学生往往认为课文读过几遍后再读太没劲了。因为他们自以为懂了,于是再也激不起兴趣了。不管是集体读还是个别读,都是被动的。如果读读书笔记,那就另有一番滋味。因为那是自己的劳动果实。每个人都拿出读书笔记,有了比较,就有一种成就感,促使学生更珍惜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早读时不断地运用,记忆就有效。

4、指导写作

在高年级阶段占有信息资料、掌握引用信息资料并不是学习的最根本目的,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引向更高的使用资料的层次上,通过对信息资料的分析研究,将同一类的信息资料分成若干条,然后加以综合比较,从中找出各种要素加以合理组合,形成一个专题或写成一篇更高明更深刻的议论文来。也可以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确定研究的主题或任务,在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反馈意见、补充信息、调整表达方式,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达到这种地步显然是有相当难度的,但作为教师应当看得更远一点,要看到他们在大学阶段以及在大学以后的发展,要从小就给他们创造条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方法和能力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一个长久的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有效指导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英国哲学家罗素是一个在自己的专业上作出了伟大成就胡人,然而,正是他最热烈的提倡青年人多读“无用的书”。我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也说: “读‘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领域”;“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几十年来应试的阅读教育已让我们看到阅读教学的痼疾,但是课外阅读则不然,我们可以“天高任鸟飞”地让学生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也可以“万紫千红总是春”地让学生讲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还可以“春风又绿江南岸”式的营造浓厚的氛围,让人人以爱读书而自豪。阅读是一场心灵的盛宴,只要我们愿意去用心去引导,何愁学生不爱书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