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日晸

 书海弥珍 2014-05-04
张日晸书法
  张日晸书法
  张日晸(1791-1850),本名日暄,字东升,号晓胆,默庵,晚号松庐,生于中国清朝,今中国贵州省贵阳市清镇人。11岁丧父,“家贫出孝子”,发奋求学。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举人,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旋任武英殿总纂、文渊阁校理、乡试正考官、大考同考官等。后历任四川叙州知府、成都府知府、建昌兵备道、四川按察使、浙江盐运使、湖北按察使、四川按察使。又任四川、河南布政使、云南巡抚等。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捐银修清镇城北梯青塔,至今尤存,为清镇人民作出过贡献。二级塔基正面嵌刻有他亲笔撰写的“新建梯青塔记”。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病死于云南巡抚任上。曾接纂《大清一统志》,在其手中告成。著有《庶常集》、《编修集》。自幼喜爱书画,有画《篝灯课子图》等画多幅,手书有《训子琐言》一帙。其行书五言联:“潇洒书于卷,风流墨一池”,不狂不滞,风神动人,是大家手笔。公文底稿集《默庵公牍手稿》等,既可供欣赏,又是研究其生平的好材料。

简介


  张日晸年幼时,其父张德巽主讲于广东西秀峰、浔江等书院,母亲支氏在家教张日晸、张日曧兄弟读书。张日晸聪明好学,六岁时就能吟诗作赋。嘉庆七年(1812年),其父张德巽病逝于定番(今惠水)学政任上。母亲支氏带着张日晸、张日曧兄弟,送张德巽的灵柩回到清镇安葬后,孤儿寡母便居住清镇。

  父亲死后,张日晸家徒四壁,只有屋后的一亩荒园,境况不如从前。母亲支氏典当衣服首饰后,换回的粮食只够一家三口吃几个月。支氏把家里的两个女俑打发回去,自己亲自操持家务。全家靠仅有的几间破房和一亩荒园支撑着,经常是蔬菜煮稀饭过日子。园内有一株梨树和一株杏树,每年春天开花时,支氏就先预售梨杏果实作灯火费用。果实成熟或坠落在地,支氏都不允许张日晸、张日曧兄弟俩进园品尝一下。但是,家境越贫困,支氏教子成人的意志却更加坚强。她白天操持家务,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教两个孩子读书。有一次,张日晸深夜读书疲倦了,恹恹欲睡。支氏发现后,立即让张日晸站起来,一边用细木条打他,一边泪流满面地说:“零丁若此,犹不知奋,吾无望矣。”母亲的教诲,张日晸、张日曧兄弟俩牢记在心中。从此以后,兄弟俩坐在油灯下苦读,琅琅的读书声,常常深夜不停。严寒酷暑,从来没有懈怠。

  张日晸在他撰写的《篝灯课子图》一诗中,叙述兄弟俩灯下苦读的情景时写道:“传家旧有书盈麓,篝灯母自呼儿读。手中擘絮口授书,书声机声相往复,三更腷膊啼邻鸡,窗隙生风摇焰绿。”嘉庆十年(1805年),十五岁的张日晸考起了秀才,得到政府供给部分米食和伙食费的待遇,继续读书。张日晸每年初就到贵阳读书,年底才回家。晚上读书,张日晸总是把头发拴在床架上,以防睡觉。这和古人“头悬梁,锥刺股”没有什么区别。后来,张日晸以名列榜首的成绩,在贵山书院完成了学业。在几十年的官宦生涯中,虽然张日晸公务繁忙,但是,他总是千方百计挤时间伏案读书,生病时也没有中断过。

  张日晸考取进士为官后,母亲支氏经常告诫他:“居家侈,累在一家;居官侈,累在百姓。”后来,张日晸的俸禄逐渐增多,但是,他总是牢记母亲的教诲,仍然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平常,遇到断绳子和废纸片之类有用的东西,他也不会轻易丢弃。张日晸对自己非常“刻薄”,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就是衣服裤子和日常用具,只要够用就行了。然而,面对救济灾民,周济亲朋好友,却非常慷慨,出手大方。

功绩

张日晸墓碑
 张日晸墓碑
  张日晸在四川叙州任知府时,按照母亲的意愿,他捐出了薪俸银1000两,设立了励节堂,让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寡妇,不至于流离失所。张日晸任河南布政使时,中牟县境内的黄河两次决口,二十个州县受灾。他捐出了自己的饷银,在开封午门外的空地上,建房安置灾民。所修建的救灾房,就像一个大的村落,老百姓把它叫做“太平庄”。救灾期间,张日晸先后捐钱达三万贯。之后,他又捐银七千多两,为当地造城阁,建书院。张日晸任云南巡抚时,应安顺知府常恩邀请,除带病坚持修改《安顺府志》外,还自愿捐银二百两,作修志的费用。

  张日晸任四川叙州知府时,管辖区域内的筠连、雷坡等地遭水灾,下属向他建议:“等灾区送灾情报告上来后,再去查看。”张日晸说:“事情紧急,不可久等。”于是,他昼夜兼程,奔赴灾区。白天,张日晸一边了解群众的受灾情况,一边对灾区的地形进行详细勘察,晚上,就住在破庙里。掌握第一手材料后,张日晸马上带领当地百姓疏通沟、河、湖道,使灾情不再扩大。

  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川雅安发生春荒,粮价猛涨,老百姓生活更加艰难。时任建昌(今西昌)兵备道的张日晸知道后,立即筹银七千多两,派衙役到外地买米给雅安平夷市场,将灾民分为“次贫户”和“极贫户”,分别售以减价粮和救济粮。他还把灾民丢失的小孩子集中起来,造册登记,并收养在官署内,教他们读书和学技术。等这些孩子长大能独立生活时,才把他们送回到家里;不知道家庭地址,或联系不上父母的孩子,就留在县衙当差。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黄河决口,大水淹到河南开封城下,张日晸不顾自身的安危,亲自指挥。命令立即关闭城门,并组织官差和百姓堵塞进水的缝隙,等到洪水退去时,马上赶修城墙和护城河。有一次,洪水涌来,已经淹没了下半身,这时,随从才拼命拉起张日晸,向城墙上跑去。面对汹涌的滔滔洪水,由于张日晸监督到位,措施有力,没有逃跑,没有回避,更没有拖延抢修的时间,最终保住了开封府没有被淹。

  救灾期间,张日晸每天处理完公务之后,立即赶到设立的每一个赈灾点进行监督检查,严禁办事官吏侵吞因救灾而散放的救济粮款。面对灾难,张日晸谆谆告诫每一名差役:“官吏多尽一份心,灾民多受一份惠。”河南虽然连年水患不断,但是,得到张日晸尽心竭力地拯救,保住了性命的灾民非常多。张日晸审理案件,必须进行深入调查,按照清朝律法,结合当事双方,进行认真推理和研究,他从来都没有因为一己私利而凭空猜测断案。张日晸常说:“审案关系到百姓性命,当官的人,怎能不慎?”

  张日晸为官治理,深得民心,为人处事,刚直不阿,百姓称颂,口碑非常好。而他的诗文书画,也是佳话不断。张日晸着有《庶堂集》二卷,《编修集》一卷。他在北京为官时所作的《吟煤》诗中,有“看他黑处都为骨,才到红时便已灰”句。张日晸痛下针砭,刻画出了当时士大夫们的丑恶嘴脸和奴颜媚骨。张日晸从小就喜欢绘画,其作品有缅怀母亲教育之恩的《篝灯课子图》(四轴)、纪念翰苑生活的《芸馆读书图》、任湖南乡试考官时的《湘山览秀图》、在四川任建昌兵备道时的《红渠馆诗》、《思勤积庆》、《省身》、《巡边》等图。张日晸的书法成就远在他绘画之上。为官后,仍然像读书时那样,临摹书写,从不间断,即使公务再繁忙,也要抽出点时间,每天坚持写小揩数百行。张日晸的书、画、文等作品,在劲秀之中,彰显出了他的洒脱之至。

评价


  张日晸死后,翟煜观在《张中丞墓铭》中,对他的一身作出了十分中肯的评价:“资禀刚明清介,淡然无欲,法己严而待人恕,自俸薄而赒人急。遇事处之以厚,与人必尽其诚。”

诗作欣赏-《赠潘四梅》


  藜阁同分太乙光,翩翩风韵属潘郎。盥薇昨送新诗句,兰气袭人襟袖香。

  几年北学重京华,客子光阴惯忆家。怪得诗成清到骨,吟情常恋四梅花。

《国史·张日晸列传》对张日晸记载

梯青塔
梯青塔
  张日晸,贵州贵筑县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四年(1819年)散馆授编修,道光元年(1821年)历充顺天乡试正考官,四年(1825年)大考二等,赏缎匹,五年(1826年)充任湖南乡试正考官,七年(1828年)道光仁宗睿皇帝圣训告成,日晸以充武英殿提调,议叙得旨遇缺提奏升用。八年(1829年)五月京府一等,复带领引见,得旨记名以道府用,七月充河南乡试正考官。
  九年(1830年)授四川叙州察知府,十三年(1834年)调成都府,十七年(1838年)权建昌道,十九年(1840年)越嶲、峨边等厅夷匪滋事,被剿图复肆抚,日晸以总督宝兴檄偕总兵包相卿等堵缉,寻以申严边防,偕按察使苏廷玉督添设碉堡,招抚流亡,编集团练各事宜。二十年(1841年)升浙江盐运使,二十一年(1842年)迁湖北按察使,五月调四川按察使,二十二年(1843年)二月署布政使,七月升河南布政使,十二月接篡《大清一统志》告成。
  日晸以前任篡修,议叙加二级,二十五年(1846年)以中年大工合龙,下部优叙,二十六年(1847年)升云南巡抚,驰命驿赴任,旋丁母忧,二十九年(1850年)七月特旨自家启用,仍授云南巡抚,谕令勿庸来京,即赴新任,十二月偕总督程矞采奏免各铜厂民欠无着,工本银六千余两,允之,三十年(1851年)七月以思茅厅边外游匪滋扰,沿及近界,猛地逼近茶山,经官兵堵缉,犹恃众抗拒,戕害官弁,偕程矞采奏各处弁兵兜剿,并饬各士弁协力堵截,得旨务期尽数歼除,迅速蒇事,八月卒。

相关介绍-梯青塔


  梯青塔是贵阳市级文特保护单位,为封闭式六角锥形。古塔共7级,高21米,塔基占地20余平方米,临河面的二级塔壁上有当时清镇县令李隆萼题写的“塔青”2个大字,欲含“塔势呈梯形,环青山绿水”之意,故取名梯青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