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的特点与趋势 现代服务业是中国特色的提法。在国际上,正式使用现代服务业概念的并不多见,但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曾有划分传统服务业和知识密集服务业的先例。如OECD国家将信息服务业包括通信、金融服务业、教育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健康保健服务业等五大类列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又称战略性服务业,它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成长性最高的产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之后,正在迈向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全球产业结构又出现重大调整,开始由“服务经济”主导进入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转变的新阶段。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而其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已达到60%以上。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其视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成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推动力。 国内正式使用“现代服务业”这一名词,最早见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后在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国产业发展政策中的一个正式提法。但十六大报告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在解读十六大有关概念的解读中,将现代服务业界定为“不生产商品和货物的产业,主要有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认为“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没有确认现代服务业的界定范围。2006年,国务院出台《“十一五”期间加快服务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多项政策支持。 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应,是一种现代化、信息化意义上的服务业。主要是指伴随工业化进程并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它既包括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服务业,如网络通信、数字影视、网络传媒、IT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也包括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如通信业、信息咨询、金融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而其核心则是发展技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从当前国内外视角看,现代服务业有以下六个特点或发展趋势: 1、密集化的智力资本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更为精细的专业化分工,把传统上由企业内部组织进行的服务活动外置出来,由拥有专门人才和专业技术的服务机构应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客户提供某一领域的特殊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它具有技术化、知识化的特征,高素质的人才成为该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正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过渡,其发展日益依靠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知识化趋向。服务业的知识化转向,主要表现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显著依赖于专业性知识和技术,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那些知识、技术占主导地位,高附加值的诸如法律服务、管理服务、工程设计服务以及金融、计算机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十分迅猛。 2、城市化的空间分布 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城市经济的发展要以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为根基。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先进科技和专业人才,这些生产要素会流向城市,并通过城市集散。大型城市良好的制度环境也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分的,服务业的规模对当地的市场容量依赖性很强,人口规模和密度是决定城市服务业比重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型城市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中地。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生产性服务业是核心,它包括生产环节的外包、人力资源开发、解决方案、软件服务、咨询调查乃至金融、保险、专业服务、市场调查、科研等。作为沟通生产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生产性服务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服务于企业,探索合适的应用模式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3、信息化的服务方式 信息化与服务业的融合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涵。现代服务业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是其发展的动力源。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程度。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也经历了从硬件设备为主转向软件服务为主的过程,目前正向服务应用的阶段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高级阶段就是信息化阶段,现代服务业正是依托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才得到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既需要体现现代技术水平的服务设施设备,也需要有与服务劳动相应的技术能力。现代的银行与传统的银行、钱庄、票号不同,现代的银行已经成为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最多的行业。伴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服务业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涉及技术、产业、组织、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推动了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升级,产生了大量的服务新业态、新产品、新方式,专业店、连锁店、无店铺销售等新型业态正在发展壮大;B2B和B 2C等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也涌现了很多新的服务业态和经营模式,无线射频、自助服务机、商业智能等正引领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潮流。 4、生态化的服务业态 与二产业相比,服务业本身属于无烟产业,具有消耗低、污染小、亲近自然、环境友好的特点。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以及人们的生态理念和环境意识不断增强,服务业的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政府在服务业发展方面不断出台绿色规制的政策措施,消费者也更加强调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在此背景下,人们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化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转向。现代服务业的生态化转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过程的清洁化、生态化,二是生态型服务业的创生发展。由于环境规制和消费理念的转变,服务企业逐渐把实现服务过程的清洁化和生态化作为服务改进的重要目标,开展绿色营销,不断创建清洁化、生态化服务的新途径,进行绿色服务,注重资源能源的节约,强调清洁生产,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强调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面转变。适应消费者绿色健康消费需求,服务业不断发展创生出诸如氧吧、生态旅游等生态型服务业态,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亲近自然的服务产品。 5、服务化产业结构 20世纪70—90年代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转换和优化的时期,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向服务化转变。表现为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无论在产值构成,还是在就业构成上均发生了质和量的转化,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次产业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形成了所谓“后工业化社会”的产业特征。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正在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制造业高度发展呈现出“服务化”的新趋向,其附加值中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来源于服务,而不是加工制造。许多优秀制造企业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由关注产品生产,转向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边界日益模糊。制造业服务化还表现为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服务外包”或“服务剥离”。许多制造企业将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的服务功能独立出来,原来的服务活动(如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物流销售、员工招聘、信息管理等)转而由其他企业完成。这一转变促使提供生产服务的专门企业迅速发展。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得第三次产业成为城市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城市问的相互作用不再以有形的货物联系为主导,资金的流动、信息的交换和知识的沟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国际大都市作为专业化服务的供给基地和金融创新产品及市场要素的生产基地,其地位越来越取决于它的金融、信息等服务产业在城市系统中的地位,而不是具体物质生产部门的影响。 6、集群化的产业集聚 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是一种世界潮流和趋势。集群化,就是指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若干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相对集中。在我国许多地区,服务业的集群特征表现的十分明显。由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集群化发展具有很强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现代服务业集群内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利用地理接近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的运输移动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集群内大量的专业信息、个人关系及种种社区联系网络式的信息流动很快,可以使集群区内企业迅速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有效展开竞争与合作,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地域集中使集群的外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弹性专精等效应和知识“外溢”效应使产业和区域竞争的优势更加明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