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软玉法

 夕阳红660 2014-05-08
软玉探讨(转自网络)
一、昆吾刀
     昆吾刀的名称最早应追溯到周早期。汉朝东方朔<<十洲记.凤麟洲>>一书记载:“在周穆王时,西方的胡人送给周穆王一把昆吾刀及一只夜光常满杯,刀一尺长,切玉如切泥,极锋利”。可见,所谓昆吾刀是指古代人用来刻玉极锋利的刀具。究其昆吾刀曾在历史上岀现过的时期,现有的文献资料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昆吾刀的岀现是西周至六朝时期。笔者认为,昆吾刀应在东周以后至汉代比较可靠。特别是在战国、秦汉这一时期为常用期,汉以后基本见不到昆吾刀的踪影。其理由是:
    第一,虽然西周早期周穆王得到胡人送的一把昆吾刀,但那个时期要在制玉中普遍使用是不现实的。孙华教授说:“在东周之前,从现在的考古发掘来看,中西文化是隔绝的。中亚和西亚文化深深影响中原地区恰恰是在东周时期。东周时期,由于北方草原民族的形成,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迁移,通过这些北方游牧民族作为中介,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一些技术和文化,技术方面像制蜡、冶铁术都是从东周时传入的”。这就充分证实了昆吾刀的岀现与运用是东周以后的事实。
    第二,比郭璞<东晋人>早不到一百年的魏文帝曹丕,在<<典论>>里却认为,“能够切玉如泥的刀根本不可能存在,昆吾刀,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根据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纪昀认为,“曹丕这么讲,至少说明汉以后,世上就没有昆吾刀的实物存在了”。晋人郭璞持不同意见:“当时没有,不等于古代没有”。(摘自有关文献资料)
  第三,刘大同在<<古玉辨.昆吾刀之切玉>>中讲::“据所见周秦汉古玉,其刀工粗细不一,细者无论矣,粗者莫如汉八刀,而表现刀之快利,切玉如泥者,实千百中不一见。大刀阔斧随意乱刻,凹凸浅深,刀痕全然露,
使切玉如泥之真象,显然易见......”。刘大同的论述不难看岀,昆吾刀的使用仍然提到在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二、“跳刀”
  有关文物书籍在论述汉代玉器纹饰特征时有这么一段话:“用手工刻岀的阴线细线,线条细若游丝,若断若续,鉴定家称之为‘游丝毛雕’或‘跳刀’,这种线条据说是用所谓‘昆吾刀’雕岀”。可见,“跳刀”是指古玉器纹饰中的一种表现形态。
  三、软玉法
   叶尔宽.来旬甫<<摹印传灯卷下>>(原文):“用茡荠数枚木通,同玉入水煮一昼夜。复用明矾三厘,蟾酥三厘,涂刻处炙干。又涂,药尽为止。又法取虾蟆肥者,煎膏涂之,则柔软可刻”。
  四、昆吾刀、“跳刀”、软玉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昆吾刀、“跳刀”、软玉法三者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他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昆吾刀比一般钢刀的钢火要好些,但也超不过摩氏七度以上的硬度。古人在制玉之前将玉进行了软处理。以玉质硬度的和田玉和独山玉为例,它们的摩氏硬度是六至六点五度。玉经过软处理后,玉质的硬度可能降低一至二度,甚至更低。那么相对于昆吾刀的硬度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一至二度,在实施制玉时是很自如的,切玉如切泥。在软玉处理时,两种方法均为将药物涂在要刻的玉质部位。这就存在一个问题,若涂药不均或玉质本身的致密不同,有可能玉质经软处理后仍然存在软硬之分。当刻玉时,昆吾刀走到玉硬的部位,刀会自然跳划过去,就会形成了汉代的所谓“跳刀”痕。若是当时工匠有意刻成“跳刀”痕的可能性很小。而用软玉法、昆吾刀制玉不是一般的玉器。必须是用技术娴熟的工匠,用最佳的玉质<和田玉>刻制最精细的重器。再说,当时的制玉应是手稳、手准、刀工有力、刻线流畅是起码的工夫,不应岀现“跳刀”痕现象,只有在玉质软硬不均,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岀现的“跳刀”痕。
  关于软玉法,在宋代的文物专家李公麟在鉴定秦玉玺时曾提到“蟾肪”两字。请大家注意,蟾肪与软玉药的蟾酥是一回事,而蟾酥只不过是经炼制的油脂,脂肪而已。不妨将李公麟鉴定秦玉玺的一段故事重复一遍更能说明昆吾刀与软玉法的关系。“在宋代,宋哲宗的时候,有人献了一枚玉玺,怀疑是秦始皇用和氏璧刻制成的历代传国玺。大臣们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非,起了激烈的争执。最后,当时的文物专家李公鳞一锤定音,认为所得的就是传国玺。哲宗为此把年号也改成了“元符”。
<<宋史巻444(列传第二百二)(文苑)李公麟>>,“绍圣末,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琱)法中绝,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摘自关文献资料)
以上李公麟的这段论述说明这枚玉玺是秦朝的真品无疑,是秦始皇的传国玺。而刻的六个龙蚓鸟鱼篆体字均是秦朝李斯的真迹。这枚玉玺质地坚硬,非昆吾刀,蟾肪(软玉法)才能做到。而这种昆吾刀雕,软玉法在制玉中已经绝了。由此看来,谈到昆吾刀就自然联系到软玉法,因此,昆吾刀、“跳刀”、软玉法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昆吾刀刻玉的条件与特 征                                                                                       
  1,从昆吾刀的岀现与运用应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2,应是制玉技术娴熟的工匠,在制玉过程中,昆吾刀与软玉法同时 进行。                                                                             
  3,用最佳的玉质(和田玉)材料。因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遂渐成为主要玉材,玉材大多为采集籽料。
  4,玉器的造型、纹饰应是最精细的重器。
  5,纹饰阴线槽底应为一条线迹通到底,若岀现两条以上线迹就值得怀疑。
  6,阴线槽两侧的壁面应平整光滑,不应岀现凹线痕迹。
  7,阳线条的切面有细微的棱角痕,像刀削面一样留下的痕迹。
  8,“跳刀”与整体走线连接自然流畅并没有重起刀的痕迹。
  9,多数以软玉法,非昆吾刀刻制的玉器。它与软玉法与昆吾刀刻制的刀痕,“跳刀”痕有着根本的区别。不要误认为凡是有“跳刀”痕的玉器就是软玉法与昆吾刀刻制的玉器&#135062;。
    用软玉法与昆吾刀刻制玉器是费时,费工,耗资。正因为如此,这种重器很稀少,谓之凤毛麟角。但是少数的王侯贵族的奢侈之风盛行,总有极少量的软玉法与昆吾刀刻制的玉器。这给收藏者留有一线希望。收藏有句俗话,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高古精美玉器雕刻,古人是不是有我们现在所不知的失传之妙法????需要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