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子妙对

 陋室书屋2 2014-05-09

童子妙对  

2012-04-11 09:18:04|  分类: 楹联故事 |  标签:童子  阁老   |举报 |字号 订阅

童子妙对

       明朝戴大宾5岁时应童子试。诸生见其年少,笑问:“欲为何官?”戴答道:“阁老”。众人戏之曰:

       未老思阁老;

 

       戴大宾大声答道:

       无才做秀才。

 

       众皆大笑。

 

       注:

       童子试

       童子试亦称童试,即科举时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在唐、宋时称州县试,明、清称郡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县试一般由知县主持,本县童生要有同考者五人互结,并且有本县廪生作保,才能参加考试。试期多在二月,考四到五场,内容有八股文、诗赋、策论等,考试合格后才可应府试。

       府试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考试内容和场次与县试相同,试期多在四月。府试合格方可参加院试。院试又叫道试,由主管一省诸儒生事务的学政主持。院试合格后称秀才,方可进入官学和正式参加科举考试。《促织》中言“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即未取得秀才资格,没有功名,还算不得读书人。

       清朝的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阁老

       阁老是明清之际时人对入阁官员的一种通俗又不失尊敬的称呼。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集大权于皇帝一身;又设内阁,实际上只是供皇帝咨询、起草诏命的秘书机构,并无决策之权。后明宣宗早逝,英宗即位时年幼,于是由内阁大臣“三杨”与太皇太后共同执政,此时内阁职权相应扩大。明武宗死后无嗣,帝位由从弟继承(即明世宗嘉靖),朝起“大礼议”之争,此时内阁之权几与帝权相衡,而阁臣则成为有实无名的宰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