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距高考仅剩40多天,高考报考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近日,“高考报考学公益讲座”正式在深圳开讲,活动中众多老师和家长都形象的将高考报考描述为“第二次高考”,因为高考报考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录取结果和孩子今后的发展。 高考报考学是一套理论体系,从生涯规划开始解析中国、国外一些情况的差别,解析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分类,帮助学生做出更好的选择。目前,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还停留在简单选择院校和专业的阶段,并无专业经验可循,王老师建议学生和家长应主要避免当前高考报考中存在的几大误区。 误区1 : 看名字,选专业 避免“看名字选专业”。每年高考报考的时候,许多学生和家长对专业的选择不是靠详实的调研和精准的分析,而是看专业的名字,靠猜测专业的内容来报考。例如很多家长认为“生物医学工程”属于生物或者医学专业。其实这个专业研究的是X光机等医疗设备的制造,和电子信息专业类似;又如家长认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是教育的技术,但其实这个专业培养的是电教中心的工作人员。中国大学400多个专业,家长对于专业有丝毫马虎,可能造成孩子发展终生受限。 误区2 : 只选“热门”专业 不少家长帮孩子进行高考报考时,热衷于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热门专业由于经济社会的需求而客观存在,但孩子的兴趣爱好特征也是客观存在的,二者的匹配度如果不高,即使成功进入热门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会慢慢出现跟不上、厌学等情绪。许多家长认为学习法学,未来就可以做法官和法律;认为学国际经贸,未来就可以去做跨国贸易;认为学英语,未来就能够进外企。教育部近期公布了中国大学就业较难的专业,其中法学、动画、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些专业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酬较低,而这些现实与家长们所谓的“热门专业”往往大相径庭。 误区3 : 分数低,报考只能听天由命 有的孩子分数不高,家长以为高考报考规划的意义就不大了。成绩较低,虽上了录取线,但未到本科线或在本科线附近,这时选报志愿首先应考虑结合实践紧密且需求量大的专业,有利于将来就业。其实分数仅仅决定所读院校的级别,但是专业却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方向。方向比学校级别更重要,因为孩子未来还可以通过考研和留学逐步提上“级别”,但是如果“方向”错了,孩子一生都会受到影响。 误区4 : 高考报考 出分才准备 目前深圳市是高考出分才进行报考,许多家长都以为高考报考是分数出来之后再进行研究。事实上出分之后只有3—7天时间准备,但是中国大学共有400多个专业、2000多所院校,家长们想在出分之后的几天之内研究完专业和学校的来龙去脉,时间根本来不及,所以必须尽早做准备。同时高考报考应该提前研究清楚专业的方向,形成院校梯度选择预案。这样等到孩子分数出来之后,才能够进行最科学的高考报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