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皖北过年(二) 清晨,随着奔放鼓点,一队队貌似空姐打扮却无笑脸的迎亲乐队,在界首主要街道招摇过市意在吸引路人。
在喜欢用警察开道的恶俗风气不再盛行后,“军乐队”又出现了。这与《红色娘子军》似乎有异曲同工的默契。
在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充斥的皖北地区,这些尊贵的外国轿车无疑是婚礼上的宠儿。
由于没有禁放之令,所以界首较大的酒店门外整整一个上午几乎就是鞭炮齐鸣,新人时兴前一夜晚住在酒店。
红伞是婚礼必不可少的道具,为的是不能见天,当然还不能落地。新娘必须靠新郎或弟弟背出来,但也有例外
与城市那些中不中洋不洋的婚礼相比,界首农村地区的婚礼索性与西方婚礼划清界线,就是搭起大棚大吃大喝
所有嘉宾都酒足饭饱离开后,厨师才开始一碗清汤面。第二天,他们还将迎接更多的食客。
中午时分,鞭炮四起,由女方舅舅出资聘请的“专业”演出队登台表演了。主要是豫剧或河南坠子,无流行歌曲
来宾排队交份子钱,但他们不与新人接触,更不送上祝福,似乎只是花钱吃饭,再无其他任务。
四世同堂在农村非常普遍,尽管在“计划生育”大旗下强制结扎与堕胎,但早婚早育、多子多福传统依旧。
这些留守老人,只有在儿孙结婚这一刻才感到幸福的存在。初六一过,安徽农村就空空荡荡了。
2个专业厨师就可以为数百人提供每桌29道菜的宴席。当然,有大量妇女在外围做辅助工作。
闻着河南坠子,人们怀揣礼金,纷纷从村庄的四面八方聚拢。
那些不被邀请的客人,略有些羡慕地往着赶往宴席路上的乡亲。
孩子是酒席上的主角,他们往往在菜刚刚端上来时就一哄而上瓜分完毕,他们的家长则以赞许的目光表示支持。
26岁的大厨,每年靠婚礼掌勺挣可观的收入。他的父辈耕田一生,但他在外边学习了厨艺后发挥了一技之长。
临时在菜地辟出的空地上,6张酒桌在红色大棚下,迅速地更迭着食客。不用祝词,没有仪式,吃完就走人。
一批盘子、碗撤下后,由新人至亲组成的“洗碗工”流水线一样,很快将其重新摆放到大厨的身边。
晚宴是这样,中宴依然如故。整个酒席基本是鸡鸭鱼肉,没有什么青淡、碱性的食品。剩下很多全部倒掉!
这碗“麦仁酵”甜品,显得与大鱼大肉格格不入。看来,解决温饱后的人们依然还痴迷那些高脂肪、高热量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