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潇洒无言之诚 2014-05-13

1 报告简介 编辑本段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由中国社科院主办,自2003年开始,每年发布一次,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后排出座次。 报告从全球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城市的整体位置,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同时提出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战略。为相关省区和具体城市分析自身竞争力,制定提升竞争力的战略提供启示和参考。

2 制作依据 编辑本段

  报告从全球、国家、区域、省区和重点城市等不同层面,从城市规模、行政等级和发展阶段等不同视角,从城市竞争力构成的不同方面,来分析中国城市竞争力格局。

  具体排名是根据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和成熟的计量方法得出的研究结果,对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竞争力指数进行具体比较和格局分析来进行城市排名。

3 历年报告 编辑本段

3.1 2008年

  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北京连续四年位居第四,排名前三的仍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

  2008年3月28日上午,《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这份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蓝皮书是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第六次发布的年度报告,报告对全国2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研究和分析。

  报告对52个最具竞争力的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在8项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中,公共部门竞争力北京排在第一;人才本体竞争力前三名是香港、上海、北京;创新环境竞争力前三位是上海、香港、北京。

  蓝皮书分析,人才本体竞争力北京排在第三位,因为北京经济发达,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大。蓝皮书也指出,人才过度聚集会加剧地区间经济的不平衡。

  报告对一些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做法进行经验提炼,遴选出10个年度最佳案例城市:东莞用制造业带动城乡一体发展;上海担当着区域龙头,此外,还有其他8个城市入选最佳。

  综合竞争力前十名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高雄、苏州、杭州、天津

  人才竞争力前十名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澳门、杭州、无锡、武汉、南京、大连

  企业竞争力前十名佛山、上海、深圳、香港、东莞、宁波、杭州、南京、苏州、中山

  创新环境竞争力前十名上海、香港、北京、重庆、澳门、天津、深圳、广州、杭州、厦门

  生活环境竞争力前十名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澳门、厦门、杭州、哈尔滨

  社会环境竞争力前十名上海、香港、北京、重庆、澳门、天津、深圳、广州、杭州、厦门 [1]

3.2 2009年

  2009年4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09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后排出了座次。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

  综合增长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鄂尔多斯、河源、清远(三个城市并列)、铁岭、辽源、海拉尔、营口、通化、包头、巴彦淖尔。

  经济规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

  经济效率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高雄、新竹、台中、澳门、深圳、东莞、东营、台南。

  发展成本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海口、亳州、鄂尔多斯、基隆、台北、成都、高雄、三亚、延安。

  产业层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深圳、上海、台北、新竹、台中、高雄、澳门、台南。

  生活质量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澳门、深圳、北京、台北、克拉玛依、厦门、马鞍山、新竹。

  从总体来看,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未变,环渤海城市提升速度最快;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台湾四大区域分享中国城市竞争力前十名城市;特大城市垄断城市体系高端,中等城市最具发展空间;95%的城市综合增长率超过10%,内蒙古城市增长竞争力全国第一;中国城市发展水平内陆省份江苏最高。

  在城市全球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中国城市总体处在全球的中下水平,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差异巨大。中国竞争力最强的城市香港仅排在全球500个城市的第26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前10名城市有8个城市属于中国,依次是包头、呼和浩特、烟台、东莞、中山、惠州、潍坊、芜湖。全球增长前50名的城市中,中国有40个。[2]

3.3 2010年

  2010年4月26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总体比较发现:中国竞争力最强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报告又对294城市中的56个重点城市的环境竞争力及其分项竞争力进行比较,并发布了《中国城市主要产业本体竞争力报告》:

  主要产业本体竞争力:北京夺魁,副省级省会势头强劲,东南区域发展不平衡。竞争力前10名依次是:北京、东莞、上海、杭州、香港、重庆、武汉、成都、广州、济南。

  建筑业竞争力:“绍兴模式”当仁不让,区域分布平均。竞争力前10名依次是:绍兴、重庆、杭州、成都、昆明、台州、济南、武汉、北京、长沙。

  制造业竞争力:东南区域优势显著,地级城市活力明显。竞争力前10名依次是:东莞、上海、深圳、宁波、惠州、无锡、珠海、苏州、杭州、中山。

  物流服务业竞争力:北京最好,省会直辖市整体领跑。竞争力前10名依次是:北京、沈阳、上海、武汉、广州、香港、徐州、南昌、太原、南宁。

  消费性服务业竞争力:特区竞争优势明显,大陆地区北京一枝独秀,其他城市提升空间巨大。竞争力前10名依次是:澳门、香港、北京、杭州、东莞、大连、上海、南京、武汉、长沙。

  企业创新能力竞争力:江浙地级城市成绩显著,港澳地区仍有提升空间。竞争力前10名依次是:苏州、绍兴、南通、上海、北京、深圳、徐州、嘉兴、宁波、扬州。

  社会性服务业竞争力:东莞优势领跑,京沪分居二三。竞争力前10名依次是:东莞、北京、上海、福州、芜湖、天津、重庆、广州、扬州、深圳。

  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北京、东莞、香港优势显著,东南区域实力不俗。竞争力前10名依次是:北京、东莞、香港、福州、大连、上海、深圳、厦门、杭州、南宁。

  科研机构竞争力:绍兴荣膺榜首,东南区域整体实力强。竞争力前10名依次是:绍兴、上海、北京、南通、苏州、深圳、徐州、台州、成都、扬州。[3]

3.4 2011年

  2011年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大连、长沙、杭州。

  报告对城市竞争力指数构成指标的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

  综合增长竞争力:东北增速保持领先,东南实现较快恢复。前十名的城市:鄂尔多斯、铁岭、白山、辽源、营口、包头、防城港、朝阳、白城、清远。

  经济规模竞争力:城市总体水平上升,城市间差距增加。前十名的城市:上海、香港、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佛山、台北、杭州。

  经济效率竞争力:内陆的人均产出提升迅速,地均产出有待加强。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台中、高雄、新竹、澳门、东营、东莞、佛山、基隆。

  发展成本竞争力:整体指数上升,沿海局部下降。前十名的城市:海口、三亚、亳州、香港、咸阳、台北、基隆、台南、常德、长沙。

  产业层次竞争力:总体产业层次较低,内陆提升较快.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上海、台北、基隆、深圳、高雄、新竹、台中、台南。

  收入水平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澳门、新竹、高雄、基隆、台南、、台中、上海、北京。

  幸福感竞争力:我国城市居民整体上比较幸福,幸福感均值呈持续上升特征;各城市居民的幸福状态呈现逐渐收敛趋势;经济发达程度与幸福感的“倒U”趋势已经显现。幸福感指数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石家庄、临沂、扬州、承德、滨州、莱芜、鹤壁、包头、北京、新竹。

  按照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框架,报告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全国56个重点城市的12个原因性的分项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人力资本竞争力:人才资源质量亟待提升,教育竞争力差距最大。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武汉、杭州、南京、深圳、厦门。

  金融资本竞争力:资本质量相对较高,融资体系期待完善。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成都、天津、南京。

  科学技术竞争力:城市间投入分化严重,区域发展相对失衡。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苏州、深圳、天津、成都、西安、杭州、绍兴、武汉。

  经济结构竞争力:产业高级化程度低,在变革中快速前行。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苏州、杭州、深圳、上海、绍兴、福州、广州、台州、扬州。

  基础设施竞争力:整体提升较快,区域发展失衡。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广州、北京、香港、天津、深圳、中山、青岛、佛山、郑州。

  综合区位竞争力:中国经济重心向东移动,中心城市发展锦上添花。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香港、广州、重庆、哈尔滨、天津、深圳、武汉、长春。

  生态环境竞争力:海滨城市固有优势显现,特大城市整体亟待提升。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杭州、厦门、苏州、威海、珠海、深圳、扬州、绍兴、烟台。

  商业文化竞争力:整体表现良好,差距越来越小。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中山、宁波、香港、烟台、青岛、深圳、杭州、厦门、合肥、常州。

  经济制度竞争力:市场发育度整体最好,经济自由度差异最大。前10名城市依次是:泉州、烟台、常州、香港、中山、无锡、扬州、威海、绍兴、苏州。

  政府管理能力竞争力:政府服务能力总体最好,政府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澳门、上海、深圳、南京、厦门、杭州、北京、长沙、宁波。

  企业管理能力竞争力:民营企业需大力支持,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前10名城市依次是:杭州、香港、澳门、厦门、苏州、青岛、中山、上海、威海、佛山。

  对外开放竞争力:区域开放不够均衡,内外开放不够协调。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东莞、深圳、上海、苏州、广州、北京、澳门、珠海、青岛。

3.5 2012年

  2012年5月21日在北京“2012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会“上。发布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报告根据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和成熟的计量方法得出的研究结果,对2012年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竞争力指数进行具体比较和格局分析发现:

  2012年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青岛、长沙。分别被珠三角、环渤海、长三角、中部和台湾等5大区域分享,总体行政级别较高。2011年相比2010年前十名城市:总体差距有所缩小,位序变化剧烈。

  2012年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前50名格局是:东部沿海占据7成,3成多为地级城市。佛山、苏州和无锡居地级市前3名。2012年相比2011年前50名变化情况:中部城市数量增加,地级城市提升较快。副省级城市中2012年相比2011年提升位次最多是成都,上升了8位。省会城市中,南昌提升位次最多,为10位;地级市中,南通提升位次最多,为7位。

  2012年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东部城市整体强,西部城市个别强。东南地区城市整体竞争力排名较高,多集中在前100强。2012年相比2011年总体格局变化情况:城市间差距进一步缩小。[4]

  中国社科院《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发布的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依据经济、人民生活水平、环境、教育、科技、政府行政能力等指标。

  城市竞争力排名30强名单:

  01-10 香港 台北 北京 上海 深圳 广州 天津 杭州 青岛 长沙

  11-20 大连 佛山 澳门 苏州 无锡 沈阳 成都 高雄 南京 东莞

  21-30 武汉 宁波 鄂尔多斯 济南 合肥 包头 常州 基隆 东营 厦门

  和谐城市

  该报告显示,在和谐城市竞争力排名中,除了香港与澳门位列冠亚军,“北上广”均没有进入前10位。其中,北京排第14位、广州第19位、上海第21位。

  该课题组成员杨杰介绍,和谐城市的比对中,指标包括户籍制度、行政透明度、社会安全等。他解释,“北上广”未进前10,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这3个城市的户籍制度比中小城市严格很多,中小城市基本完全放开了户籍制度。

  “从人和人之间机会平等的角度来说,户籍制度越严格说明人和人之间的机会平等越差,机会不平等可能对和谐的程度影响比较大。”杨杰说。

  另一方面,他表示,社会犯罪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正相关关系,北上广这些大城市犯罪率相对高一些,这对整体和谐程度的影响比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经济增长较快的直辖市天津排在第133位,重庆排在第210位。报告认为,这说明经济的发展并不会必然带来社会的和谐。[5]

3.6 2013年

  2013年5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13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报告首次使用宜居、宜商、和谐、生态、知识、城乡一体化、信息和文化等8个方面68个客观指标,构建了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即未来竞争力指数。[6]蓝皮书专家表示,把宜居作为城市的基本和首要功能,推动城市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竞争力。[7]

  蓝皮书显示,北京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第六,可持续竞争力排名第四。在可持续竞争力分项中,北京的知识城市竞争力排名第一,宜商城市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二。但是在宜居城市排名中却位列第74位。

  蓝皮书指出,2012年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港澳台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三分天下。其中北京可持续竞争力排名第四,排名前三的分别为:香港、上海和深圳。

  城市竞争力部分项目排名(前10名)[8]

  可持续

  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澳门、杭州、青岛、无锡、济南

  综合经济

  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广州、北京、苏州、佛山、天津、澳门

  宜居

  香港、澳门、无锡、常州、珠海、苏州、威海、海口、镇江、中山

  宜商

  香港、北京、上海、广州、佛山、苏州、深圳、武汉、青岛、杭州

  和谐

  香港、澳门、济南、西安、深圳、青岛、威海、大连、厦门、宁波

  生态

  澳门、香港、南昌、随州、上饶、黄山、景德镇、烟台、九江、广州

  知识

  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南京、杭州、广州、天津、武汉、大连

4 报告总结 编辑本段

  报告分析294个城市10年综合竞争力指数发现:过去十年城市竞争力的格局:总体间差距缩小,局部内差距扩大。东南沿海在保持领先的同时内部差距缩小,内陆城市竞争力提升明显,东北地区成绩斐然,中部地区城市分化严重,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大型城市仍占主导,中小城市竞争激烈;地级市提升领先于全国更高行政级别的城市。

  报告比较294个城市10年综合竞争力指数变化发现: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前50个城市依次是:鄂尔多斯、包头、三亚、营口、榆林、东莞、铜川、天津、重庆、沧州、松原、钦州、呼和浩特、清远、乌海、合肥、长沙、北京、大连、东营、烟台、沈阳、防城港、庆阳、新余、唐山、苏州、芜湖、铜陵、舟山、青岛、四平、佛山、辽源、日照、南通、扬州、淮安、武汉、常州、延安、成都、无锡、马鞍山、杭州、广州、玉林、泰州、长春、岳阳。

  过去十年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从一般要素区位转向人才核心要素;从基础设施硬件要素转向政府管理等软件要素;人才竞争力变化率则是城市竞争力综合水平变化率提升最大的积极因素。但具体经济制度、企业管理和生态环境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贡献度仍然较低。

  金融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经济影响效应较为复杂。相对而言,各地区中地区性金融中心的发展比全国性金融中心更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相对于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城市科技转换能力对城市效率影响更大。

  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产业结构提升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提升没有明显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上,城市层面存在明显的环境与收入之间倒U型曲线关系。

  商业文化与科技创新存在复杂的关系:从54个城市总体来看,创新氛围与科技创新的正相关最多,交往操守与科技创新的负相关最多。体制创新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对外开放度、城乡要素自由流动、金融制度市场化改革、非国有化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而经济管制、税收负担与地方政府干预等与市场经济相悖的体制因素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实证结果符合预期。

  报告对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行了十年回顾,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是中国城市崛起的十年。城市作为国家创富中心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和显著,201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65.81%,比2001年提高了15.6个百分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进步。但是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收效不大。

  报告发现:过去十年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市化史诗。城市人口规模和增速异常迅猛。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亿人,占总人口的36.09%;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人口6.655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49.68%,比2000年提高了13.59个百分点,十年城市人口总量增加2.10963亿,过去十年增长接近全部城市人口的0.5倍;城市用地规模和增速更为迅猛。2001年地级以上城市市区面积48942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605平方公里;201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62857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达3176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增长接近一倍;城市体系和空间分布急剧变化。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带)逐渐形成、壮大。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群,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的基地,是20多年来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增长极。

  报告认为:过去十年城市化的模式不可持续。城市化问题的主要表现:人口不完全城市化。按照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达50%,城市户籍人口仅仅达到33% ;土地过度的城市化。十年城市人口增长0.5倍,建成区面积增加了接近1倍;城市体系的偏颇:大量人口向行政级别高的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小城镇功能不完善、比较分散。

  城市化问题导致:空间结构的失衡,中心与边缘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的失衡,房地产业过度繁荣;需求结构的失衡,内需不足;要素结构与经济动力的失衡,主要依靠大量消耗土地等资源推动城市化发展。

  报告建议中国城市:必须走新型城市化之路,建设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即: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实业发达的活力城市,多元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自由开放的国际城市,古今交融的文化城市,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