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河上游史前文化交流研究1

 逸心茶舍 2014-05-14

[转载]第八百零九篇 <wbr> <wbr> <wbr> <wbr>辽河上游史前文化交流研究1
    内容摘要:本文是2006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辽河上游史前考古与文明起源综合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的是史前时期辽河上游地区文化交流方面的状况,主要以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及夏家店下层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在综述各典型遗址的发掘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史前时期本地区各考古学文化与周邻地区古文化之间交流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各文化之间虽然存在传播的成分,但判定这种传播和交流的存在须遵循两个条件:第一要考察文化传播的路线,第二要考虑出土器物及连带物的关系。文章也分析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一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条件、文化产生的背景,然而这仅是诸多因素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其它因素将有待日后的研究。在承认文化存在传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借鉴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知识的分析认为本区域内各文化中所存在的那些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并非完全由传播得来,在很大程度是各文化在自身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明创造的结果。

    前言

   本文研究的是辽河上游史前文化交流问题,所以在正文前不得不先对两个重要的概念做出界定:其一是“史前”;其二是“辽河上游”。关于“史前”这一概念,由于历史学界对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看法不同,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史前应界定到夏以前,有的学者则以为史前应是商以前,而本文所研究的史前文化下限至西周以前,即从新石器时代至西周。“辽河上游”的地理范畴,自从苏秉琦先生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以来,辽河上游地区作为著名的红山文化的中心分布区域,被学术界划归到“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文化区”之中。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考古学界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北文化区” 的概念。郭大顺先生在《论东北文化区及其前言》中概括为:东北文化区是与中原文化区和东南沿海文化区并立的史前三大考古文化区系之一,其区域分布十分广阔,涵盖了广大的东北亚地区。这一区域既属于广义上的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文化区的一部分,但又与整个北方文化区有所区别。郭大顺进而认为,包括辽宁省的朝阳、阜新地区和内蒙古的赤峰地区在内的辽河上游地区,处于东北文化区面向中原文化区的前沿。此外学术界近年来还提出了一个“辽西古文化区”的考古.学文化区域概念,关于这一文化区域范围的界定,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意见。张忠培先生认为是指医巫闾山以西、北至西拉木伦河两侧,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小凌河及其支流地区,这个范围接近地理学意义上的辽河上游地区;朱延平先生在文化区系意义上所界定的辽西区,其地域范围包括内蒙古东南部、吉林西南部、辽宁西部、河北东北部以及京津地区。现在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北方文化区”、“东北文化区”还是 “辽西文化区”,其史前时期文化发展的重心都是在辽河上游地区,那么,这里所指的辽河上游地区是一个广义的地理范围,这一区域依据新石器时代不同考古学文化辐射的地域分布所涵盖的地理范围,主要包括燕山以北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西辽河、大小凌河、教来河等流域;燕山以南的滦河、洵河以及环渤海西北沿岸诸流域,其中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医巫间山和燕山等山脉分布其中。这一广阔的区域地势大体为西北高、多山地,东南低、多丘陵、平原。行政区划属于辽宁省西部的朝阳、阜新,内蒙古东南部的通辽、赤峰;北京、天津及河北东北部的唐山、承德等地区。

    在辽河上游这一广阔的区域内埋藏着丰富的考古学文化,辽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开始于解放前,主要发现有锦西沙锅屯、林西锅撑子和赤峰红山后遗址,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解放后,该地区这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陆续被发现,与此同时,亦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其中最主要的是富河沟门遗址的发掘和富河文化的确认,敖汉旗小河沿公社南台地遗址及翁牛特旗大南沟墓地的发掘为认识小河沿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一大批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被识别出来。迄今为止,辽河上游地区已确认并正式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及夏家店下层文化。它们代表的年代上起8000多年前,下迄3000年前左右,而且各考古学文化内涵丰富,兴隆洼文化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玉器,红山文化发现的“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这些均表明辽河上游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进程中的确占有一席之地。

    辽河上游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地处东北与华北之间,所以其考古学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具有鲜明的自身文化传统,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保持着本地区鲜明的土著文化特色;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与周邻地区产生了一些文化上的交流,各考古学文化之间不断的交流、碰撞,使辽河上游地区的古文化得以不断地吸纳周邻地区各考古学文化的先进因素,使它能够长久地保持着较高的发展水平。因此加强对辽河上游地区考古学文化交流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考古学积累的材料颇多,在一些专项研究和具体问题的探讨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对本区文化交流方面作分门别类的综述性研究还很薄弱,一些研究工作尚不够深入。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系统、全面地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文化的年代、分期、文化特征以及各种器物、聚落形态、墓葬、生产工具等出土遗迹的比照分析,分析本地区史前各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期能够进一步理解本地区史前各文化之间及其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考古发现的历史编年与文化特征

    近万年以来,辽河上游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经历了早期农耕时代和后期的游牧时代,因后期的游牧文化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之内,故在此不予论述。目前关于早期农耕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是指上文所提及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应该指出的是,关于早期农耕时代的古文化知识,因全部来源于上个世纪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所以论及这段历史,只能借助考古学文化概念。

    (一)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是目前本区内发现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分布范围,东起医巫闾山,西逾大兴安岭,北过乌尔吉木伦河,东北至于吉林省通榆,向南波及于天津附近的冀东南一带。兴隆洼文化得名于1982一一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内蒙古敖汉旗东南部进行兴隆洼遗址的首次发掘,它的发现,将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历史推到了8000多年以前。其后经过多次的调查与发掘,目前已经确认且较为重要的相关遗址有: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遗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和兴隆沟遗址。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已发掘的兴隆洼文化房址330余座,其中兴隆洼遗址前后经过六次发掘共清理房址163座,查海遗址56座,白音长汗遗址56座,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33座,兴隆沟遗址25座(1998年调查时确认灰土圈145个);窖穴和灰坑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已发现480余个,其中发现较多的有兴隆洼遗址373个,查海遗址41个,白音长汗遗址9个,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11个,兴隆沟遗址12个等:墓葬己发现60余座,其中发现最多的是兴隆洼遗址20余座,白音长汗遗址17座,兴隆沟遗址20座;陶器已发现很多,仅兴隆洼遗址92年就清理陶器512件;兴隆洼文化的玉器目前发现的虽然不多,仅几十件,但却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也是世界上较早使用玉器的实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兴隆洼文化还发现“龙形石堆’’一处,这是目前中国发现较早的龙,从而将中国的崇龙习俗推进到8000多年以前。综合各地发掘材料,可以观察到兴隆洼文化各处遗存的年代接近,文化内涵大体相同,属于同一种考古学文化。至于其相互之间的差异,应是其所处不同的地域、不同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发展面貌。

    兴隆洼文化延续的年代,大体上处于公元前6200一公元前5400年这一时间范围之内,与中原地区发现于黄河上游的老官台文化、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及黄河下游的后李文化基本相当。这五种发达的文化在当时的华北和东北地区呈现出并驾齐驱之势。

    兴隆洼文化的基本特征:房址近圆角形,有的略作长方形。圆形土坑灶,室内有柱洞。陶器主要是夹砂灰褐陶和黄褐陶。纹饰以压印纹和附加堆纹为主,压印纹中以“之”字纹、网格纹和交叉纹为代表。器形多数为筒形罐,也见陶体。石器以打制为主,以有肩石锄最富代表性。磨制石器有磨棒、磨盘、斧、锛和凿等。也见压制石器,多作复合工具用。出土骨器种类较多,常见的有匕、锥、两端器等。出土玉器虽然不多,但反映出了兴隆洼文化居民的用玉传统之久。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与兴隆洼文化大体同时在辽河上游地区还有一种以素面陶为特征的考古学文化,1987—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通过对小河西、榆树山等遗址的发掘,将它命名为“小河西文化”。小河西文化更为原始的器物造型和古朴的装饰手法,表明很有可能先于兴隆洼文化而出现在辽河上游地区,这是探索本地区更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的重要线索。兴隆洼文化在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后渐趋衰落,在别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之下,辽河上游地区的其它考古学文化一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则相继出现。由此揭开了本地区古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二)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是继兴隆洼文化之后本区内发展起来的另一支考古学文化,它得名于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对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大型聚落遗址的发掘,并发表了发掘简报。从目前调查的资料来看,这种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及大小凌河流域。燕山以南地区虽也零星地发现过这种文化的陶片,但绝大多数是与上宅文化遗物共出,不见单纯的赵宝沟文化遗物。其分布范围波及到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一带。这一区域是赵宝沟文化集中分布的区域。目前经过发掘和调查的赵宝沟文化遗址主要有:敖汉旗赵宝沟、敖汉旗小山、南台地、林西县白音长汗、水泉、翁牛特旗小善德沟、克什克腾旗南台子、迁西县西寨、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位、河北省迁安县安新庄、滦平县后台子等处。据目前不完全统计赵宝沟文化发现房址也较多,目前已探明的就有80余座;出土陶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日前所得的完整器物和已修复的器物就达2200余件,其中仅赵宝沟遗址就发现了1182件之多,安新庄遗址101件,西寨200余件等。赵宝沟文化的诸多遗址,由于地域性分布的不同,其发展面貌也存有一定的差异,其中除了年代早晚的因素之外,也不排除其独树一帜的地方性特点,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赵宝沟文化大体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型:即赵宝沟类型、小山类型、小善德沟类型和西寨类型。

    赵宝沟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200一前4470年前后,与此同时本区内还并存着另一支考古学文化即“富河文化”,而在燕山南麓则被上宅文化所占据。此间发生于中原地区的古文化则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后岗一期和早期大汶口文化。

    赵宝沟文化的主要特征:房址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出土陶器以夹砂黄褐陶为最多,其次还有灰褐、红褐和黑色等陶器。泥质陶很少,仅见“红顶钵’’一种。器类主要有筒形罐、尊形器和平底钵等。其代表性的纹饰主要有“之”字纹、压印的几何纹、动物纹等。石器以磨制、琢制和压制三种为主,器类较多,磨制以石耜和石斧最具代表性,琢制则主要是磨盘和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压制石器以刮削器、石核和石片为主。

    (三)富河文化

    l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对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进行发掘,因这个遗址无论是陶器、石器还是骨器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与这个地区分布的红山文化有明显的不同,故称之为“富河文化”。这次发掘共清理灰土圈12个,发现房址37座,石器发现数量多达2000余件,骨器主要有锥、镞、刀柄、针等。目前经过发掘的还有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和林西白音长汗等遗址。富河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北,集中分布于乌尔吉木伦河流域赤峰市北部和哲里木盟境内,但在西拉木伦河以南则不见。

    富河文化的房址有方形和圆形两种。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以黄褐色居多,个别有泥质红陶。纹饰主要是压印“之”字纹和“之” 字篦点纹,也有附加堆纹。器类主要有直口筒形罐、斜口器、圈足钵形器等,其中圈足钵形器是富河文化中富有特征的一类陶器。石器以大型打制石器和压制石器为多,磨制石器较少。由于富河文化从发现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了,再无大规模的发掘,所以材料十分有限。(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