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海湟中:惊艳塔尔寺

 璇琮坑 2014-05-15

青海湟中:惊艳塔尔寺

(2014-05-10 20:02:12)
 
 

惊艳塔尔寺(上)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藏语名为“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塔尔寺坐落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山坳中,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26公里,塔尔寺初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青海省藏传佛教第一大寺院,与西藏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并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1961年,塔尔寺成为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初我在制作路书的时候就一直在犹豫,该不该将青海省列入这次的行程中,时间紧,路程远,即便是不走青海,整个行程看起来也已经比较赶了,但是既然已经到了甘肃,不到青海弯一下的话,好像又有点说不过去。于是,直到我们出发,我的路书一直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有塔尔寺与青海湖的,一个是没有的。前面的路程没有问题,洛阳、华山、西安、天水、兰州,等到了兰州,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选择了,是去青海绕一圈,然后横穿祁连山去张掖,还是继续走连霍高速直接去张掖。我们开了个小会,会上大家一致倾向于走青海,后来才知道其实我们仨人都没去过青海,特别是当我用导航仪告诉大家兰州到西宁只有220公里,而且西宁到张掖还有条约350公里的国道,我们是不用走回头路的,会议的结果就毫无悬念了,我们挺进青海。

     兰州到青海的路非常好,除了沿着黄河出兰州城的路有点长,还有进青海的收费站排了比较长的队,其余的都是那种足以飞驰的纯高速,尤其是经西宁市区到塔尔寺的路,都是楼顶上的高架,连个红灯都没有,于是,一个省会城市的市区被时间比较紧的我们自动的忽略了,我们直奔塔尔寺。

     公元7世纪,佛教密宗传入西藏,称喇嘛教,因头戴红帽,又叫红教。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到14世纪末15世纪初,中央王朝和地方统治势力大力支持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在政教合一的前提下,各派势力争夺愈演愈烈,“互争外势,故真学实行之士日渐减少,至不知戒律为何事,寺院僧侣,尽同俗装”,红教日趋腐化。此时,青海一个叫宗喀巴的喇嘛,立志改革,创造新派。他依据佛教经典,提倡“苦修”,“敬重戒律”,“不娶妻,禁饮酒,戒杀生”,“令一切随从弟子,日日谛察自身。倘有误犯,当即还净”。他倡导显密关系,规定学佛次第,制定僧人生活准则,明确是非判断标准,构建寺院组织体制,确立僧人学经程序等等。就这样,宗喀巴创立的一个以戒律为本,显密并重,上继噶丹,融合各教派为一体的新教派格鲁派。改革的实质就是,僧人要严守戒律,安分守己,敬上睦下。他的改革受到统治者和正直僧人的赞赏与支持,改革顺利,取得成功。为与红教划清界限,他倡议格鲁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所以格鲁派又称黄教。1392年,宗喀巴36岁时收徒,有八大著名弟子。其中第二弟子克珠节就是第一世班禅,最后一弟子根敦朱巴就是第一世达赖。班禅管后藏,达赖管前藏。他的另两位弟子,一位叫哲布尊丹巴图掌管外蒙古,另一位叫章嘉呼图克图掌管内蒙古黄教。由于在藏传佛教界的崇高声望,宗喀巴被广大信徒与僧众誉为“第二佛陀”和“雪域佛陀”,并被尊称为“杰仁波切”,意是宝贝佛爷。在他的带动下,格鲁派,这个出现最晚的派势,已成为藏传佛教各派势中最大的一支。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降生地。宗喀巴,藏语意为宗喀地方的人,彼时青海湟中一带被称作“宗喀”。宗喀巴,原名罗桑札巴,意善慧,出生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据说在他出生时,剪脐带滴血(也有说埋胞衣)的地方长出了一株白旃檀树。宗喀巴从小聪慧过人,三岁进夏宗寺受近事戒,七岁入夏琼寺受沙弥戒,在此随高僧端智仁青学经九年,十六岁离开夏琼寺徒步赴卫藏学法。后来到后藏,朝拜各派名寺,遍访高僧大师,刻苦研习法学,二十九岁在雅隆地区南杰拉康寺受比丘戒,三十四岁时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很深的造诣,并到处去讲经讲法,在佛教界乃至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他于1401年和1406年分别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奠定了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思想基础。

   明洪武十二年(1378年),宗喀巴母亲香萨阿切因思念远行的儿子而给宗喀巴去信,宗喀巴因学业繁重而无法回乡探母,只得回信安慰母亲,称以自己出生处那株白旃檀树和自己随信寄回的狮子吼佛像为胎藏,砌石建塔,这样母亲即能“见塔如晤儿面”。次年,在信众们的帮助下,建成一塔,这座塔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后来,该塔一再改建易名,最终成为现在大金瓦殿中的大金塔。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在塔旁建一静房,聚僧坐禅。17年后,再建弥勒佛殿一座,塔尔寺遂初显,因此仁钦宗哲坚赞被认为是塔尔寺的创建者。明万历十年(1582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来到青海,指导当地筹划扩建塔尔寺。万历四十年(1612年)正月,经四世达赖指示,塔尔寺正式建立显宗学院,讲经开法,标志着塔尔寺成为格鲁派的正规寺院。
此后历经400多年的不断扩大增建,塔尔寺发展至现在的规模。目前共有大金瓦殿、小金瓦殿、祈寿殿、大经堂、九间殿、如意八塔、时轮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规模宏大。宫殿、佛堂、习经堂、寝宫、喇嘛居住的扎厦以及庭院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寺庙的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平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重檐、歇山顶与藏族檐下边玛墙、中镶金刚时轮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因先有塔后建寺,塔尔寺由此得名。
  

     塔尔寺的总体建筑布局特点是自由布置,它没有大部分汉传佛教寺庙固有的“伽蓝七堂制”式沿中轴线布置左右对称的格局,有什么山门呀、天王殿呀、大雄宝殿等等。由于塔尔寺是为了纪念宗喀巴大师,而在其诞生地建寺,所以就无法事先选址。宗喀巴大师的出生地地形是一个狭窄且弯曲的山沟,沟中是条山溪,两旁是高坡,没有开阔平整的大面积空地,这就注定了塔尔寺的历代建设者只能是顺着这山沟的地形不断地为塔尔寺添加着一座座的院落殿堂。最终,塔尔寺就以一种散乱的面貌出现在我眼前,哦,应该说是“自由的面貌”,周遭还包裹着很多杂乱的民居,这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再加上没有事先做功课,买票入寺后,我们有些不知道怎么走。还是找个导游吧,毕竟藏传佛教对于我来说本身就很陌生。


惊艳塔尔寺(上)

惊艳塔尔寺(上)

 

     这个大气的山门和门前的沉降式广场,一看就知道是现代产物,果然,导游说是1996年建成的,是香港的邵逸夫先生捐建的,建成后有一阶段一直是被当作售票处在使用。导游说这山门是藏汉建筑风格的合成,的确,下面是四四方方平平的藏式建筑,上面是歇山飞檐斗拱的汉式屋顶,金色宝瓶、绿色琉璃瓦、彩绘斗拱、赭红色边玛墙、红色墙面,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却又相互融合,毫不突兀。导游说这个山门的建筑风格,代表了整个塔尔寺的建筑风格,那就是汉藏交融。


惊艳塔尔寺(上)

惊艳塔尔寺(上)

惊艳塔尔寺(上)

 

     过门塔,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系砖块建成,方形,宝座覆钵式,高约12米。整塔雕砖斗拱,上有用藏文雕刻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相传过门塔所在之处是宗喀巴之母下过帐房的地方。此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未对外开放前,行人都须通过塔座下的门洞出入塔尔寺,故而得名,是当时人们进入塔尔寺的必经之路。不过照片上的过门塔不是原过门塔,是八十年代新修的。原过门塔是一塔一门洞,而新过门塔是三塔三门洞,方形塔基有三个拱形门洞可供车辆行人通行,上部三座佛塔矗立,中部佛塔突出,佛塔四周设石雕围栏。塔基正中门洞上两面用汉藏文字书写‘塔尔寺’字样。新过门塔在山门建好之前,是塔尔寺的大门,现在则成了侧门了。原过门塔在新过门塔的西北面,现已不在主干道上,失去了大门的功用。


惊艳塔尔寺(上)

惊艳塔尔寺(上)

 

     小金瓦殿,也称小金瓦寺,因与塔尔寺核心建筑大金瓦殿有着同样的金色歇山顶且形制略小于大金瓦殿而得名。小金瓦殿藏语名为“赞康”,意为护法神殿,供奉的是护持佛教、摄护众生、护佑寺院及僧俗民众的护法神。据小金瓦殿门前的介绍所载,该殿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原为琉璃瓦屋顶,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改为镏金铜瓦顶。但网上也有一说是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嘉庆七年(1802年)改为镏金铜瓦顶。小金瓦殿的建筑风格与山门类似,也是藏式建筑的身子戴了顶汉式的帽子,不过这帽子是金色的。

     小金瓦殿一层供奉护法五明王(身明王、语明王、意明王、事业明王、功德明王)及其眷属五臣、五妃子,二层供奉至尊莲花生大师、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大威德金刚塑像,三层供奉宗喀巴师徒三尊塑像。殿内还陈列有虎、豹、熊、藏羚羊、野牦牛、鹰等猛禽暴兽的标本,象征着被佛教征服的外道邪魔。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匹白马的标本,相传九世班禅曾骑着这匹白马从日喀则赶往塔尔寺,近两千公里的路程一天一夜就到了,到了塔尔寺后白马不吃不喝,最后死去,当地信徒为了纪念这匹有灵性的白马,就将它制成标本保留了下来。小金瓦殿内唐卡、壁画、法器等珍贵文物琳琅满目,只是入殿即不准拍照,没去过的朋友有机会自己去亲身感受吧。


惊艳塔尔寺(上)

惊艳塔尔寺(上)

惊艳塔尔寺(上)

 

     如意八塔,据说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八座排成一列的方底、圆身、尖顶的喇嘛塔组成,每个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因其形状像瓶,所以也叫“瓶塔”。这种塔通常见于藏传佛教寺庙的入口处,内部大多中空,用以装藏无数个泥塑小佛像,不过这八座塔内装藏的是塔尔寺历代高僧的衣冠。

   八座塔从东到西依次是莲聚塔、菩提塔、四谛塔、神变塔、降凡塔、息诤塔、胜利塔和涅盘塔,藏语中这八座塔分别被称为八邦、香趣、扎西果莽、穷处、拉潘、彦敦、南结和娘德。八座塔都是根据佛经中对佛祖释迦牟尼的记载,为纪念佛祖一生中的八大业绩而建的。
   第一座莲聚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据记载,佛祖是从他母亲摩耶夫人的右肋下降生的,下地就会行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莲。

   第二座菩提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成佛。据传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思考,最终悟道成佛。

   第三座四谛塔用于纪念佛祖初次传经说法、宣讲四谛要义而建。

   第四座是神变塔,又称为降魔塔。在佛经中常将不同于佛理的见解和作为称为“外道邪魔”。在佛教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长期同各种反对思潮的斗争,佛教最终拥有了广泛的信徒,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降魔塔就是为纪念这一过程而修建的,并有欢庆佛教获得胜利的寓意。

   第五座降凡塔是为了说明一个典故:即释迦牟尼出生之后3天,其生母即故去,哺育他成长的是姨母摩诃波波提。当佛祖成佛之后,为超度其姨母而降临人间,使得摩诃波波提最终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女人。

   第六座塔叫息诤塔。佛教形成之后教徒内部常出现有关“正道”的争论,该塔即用以纪念佛祖以慈悲之心平息争执。

   第七座塔叫胜利塔,又称为祝寿塔,是赞颂释迦牟尼战胜一切魔鬼,也有一说此塔是用以纪念教徒为佛祖恭祝寿诞而建。

   第八座塔叫涅盘塔是纪念释迦牟尼入涅槃,进入不生不灭的境地的。

惊艳塔尔寺(上)

惊艳塔尔寺(上)

惊艳塔尔寺(上)

 

     祈寿殿,又名“花寺”、“小花寺”,藏语名夏达拉康。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塔尔寺寺僧为祈愿住锡于塔尔寺的七世达赖长寿而建。祈寿殿建筑面积472平方米,是一座小巧玲珑的汉式宫殿式建筑,重檐歇山式绿色琉璃瓦屋顶,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及迦叶、阿难两弟子、弥勒佛、普贤菩萨、十六罗汉及四大金刚的塑像。院门用绿色琉璃砖砌成,同色琉璃瓦硬山屋顶。围墙也大多采用绿色琉璃砖作装饰,上覆绿色琉璃瓦。院门及围墙上有大量精美的砖雕花饰,最出名的是院门两侧山墙正中的两幅砖雕,一幅叫“鹿鹤同春”(上图),一幅是“葡萄刺猬”,都是寓意吉祥的含义。

   祈寿殿建成后,七世达赖喇嘛率僧众举行盛大开光法会,在开光烧祭的法坛处生长出一棵自然显现文字的菩提树。这棵树时至今日,不断繁衍生长,在其周围又生长出树根连在一起的11棵菩提树。每当夏季,菩提树枝叶茂密,郁郁葱葱,浓荫遮日,开花时,芳香四溢,令人陶醉,所有祈寿殿就被称为花寺。不过还有个说法,传说七世达赖为该殿开光时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满天的花雨落下,花寺因此得名。祈寿殿前院内花坛中有块半人高的石头,传说宗喀巴的母亲生前背水途中常靠着它休息,现在成了信徒朝拜的圣物,被尊为“护法磐石”。石头上面贴着的钱币是信徒对佛虔诚的一种表示,实际上是对寺庙的布施,也是信徒和游人的一份心意。据说只有心中有佛的人才能够将布施贴在石头上,否则佛就不收你的,其实石头上是抹了酥油的,钱是很能粘得住的。

 

惊艳塔尔寺(上)

惊艳塔尔寺(上)

惊艳塔尔寺(上)

 

     时轮塔,又名太平塔,为一砖制塔。时轮塔的建造是因九世班禅大师于1935年在塔尔寺为僧俗大众讲授大灌顶法而缘起的,1942年,欧曲多杰羌遵照九世班禅大师生前的意愿筹资修建这座时轮大塔,以示纪念。据传,当时班禅大师要塔尔寺在寺的四面建四座佛塔,如此将会永保塔尔寺风调雨顺,四季太平,佛法兴盛。因寺院原本建有四大金刚本康及镇山塔,故只建此一座而未再建。

     时轮塔高13米,塔基座平面为方形,周长36米。造型为藏式瓶形塔,塔身大致分为三层,一层塔身方形砖砌,四面设佛龛,龛周围彩绘花卉图案。二层塔身同样为方形,下部方形莲座,绘仰莲图案,上部四面中间佛龛,其它部位间隔浮雕佛塔、宝瓶插花,颜色鲜艳华丽。主塔身为覆钵造型,仅朝南设佛龛,其余均白色装饰。塔刹为铜制,由九重相轮、宝盖、仰钵、仰月、宝珠、宝瓶组成,外部鎏金,大气庄严。


惊艳塔尔寺(上)

惊艳塔尔寺(上)

惊艳塔尔寺(上)

 

     塔尔寺内,有一座颇具规模、卷帙浩繁的藏文图书传统印刷出版机构。藏语称“衮本华吉拉康鄂察日仁青林”,意为“稀有吉祥大宝印经院”。它是青海省最早的藏传佛教印经院之一,亦是青海著名的综合性藏文图书传统编辑印刷出版机构。塔尔寺印经院与德格印经院、拉萨布达拉宫印经院、甘肃拉不愣寺印经院并称西藏四大印经院。

   塔尔寺印经院是一座结构严谨、内外衔接的藏式院落,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为塔尔寺第五世色多益喜图丹嘉措活佛所创建。塔尔寺印经院所藏印经版四万多块,其中不少是塔尔寺特有印版,是研究藏传佛教格鲁派和塔尔寺的珍贵资料。塔尔寺印经院的木刻艺术颇有名气,僧人们在坚韧细密的桦木印板两面刀刻工整的藏文正楷字体的经书及各种佛像图案,每人每天能刻1300个藏文字母。有些僧人还有修补坏版的技能,无论版本的年代远近,修补后印成的经文、佛像,同新制版本所印一模一样。据《塔尔寺长条版目录》和《短条版目录》记载,长条版共153种,计20531页,印版20531块;短条版305种,计4842页,印版4842块;杂散文版140种,计2956页,印版2956块。总计有印版45792块。经书的用纸为颜色稍暗、韧性极好的棉质纸张,经书开本都不大,多呈长条状,翻阅方便颇具古意。可惜这么一个文气浓郁的所在,却游客止步,只能站在门前欣赏下那精美的木雕门梁。

惊艳塔尔寺(下)

 

   在塔尔寺建筑群中,最能体现出汉藏结合风格的要算大拉让吉祥行宫和众多的活佛府邸。大拉让吉祥行宫由上下五座院落、五华门、牌坊组成,为宗教仪式、行政办公、居住的综合性建筑。其布局因地制宜,在地形较复杂的情况下,合理组织了多重院落,其墙体建筑仍然沿袭了藏式风格,主殿“嘎玉玛”佛殿也是藏式的双层平顶建筑。而以五华门为代表的一组牌坊则融汇了传统的汉式宫殿式营造手法。总之,拉让吉祥行宫建筑群体,空间构成非常丰富,尤其是屋顶形式和装饰多姿多彩。从这些形式多样的屋顶建筑中可以看出,塔尔寺是汉藏文化交流和冲撞所形成的产物。而塔尔寺的活佛府邸则借鉴了汉式“四合院”的手法,采取一进复一进的格局,所不同的是,它不讲究汉式住居坐北朝南的格式,而是背山面壑自由布局。这就又具有了藏族特色。

     看塔尔寺的建筑就不能不看其墙体、殿顶等处的装饰艺术,应该说,塔尔寺的特殊建筑风格恰恰是体现在这些具体的细节中。塔尔寺殿堂院墙有藏式墙体,砖雕墙体、园林墙体、西北庄廓墙体几种。藏式墙又有边玛层墙、蜈蚣墙、红条边墙、女墙石砌基础等几种不同的墙面装修。藏式墙体在塔尔寺随处可见,大经堂、小金瓦殿、三大学院、拉让吉祥新宫,以至山门等处均可见到。以大经堂为例,四面是高大的藏式围墙,墙基为长条石,中间为青砖,之上又是一层条石,墙体中部以青砖砌外墙面,用土块砌成内墙面,麻刀泥墙,涂以白灰。墙上半部分是方形假椽屋檐,上面一出二进青砖,再上是呈上宽下窄状的梯形边玛墙和藏式窗相间的布局。而边玛墙上饰以藏式铜镜。塔尔寺的墙体建筑与西藏的又有一定的差异,西藏墙体多用石块或石板砌成,看起来有高大、厚实、稳固和笨重的视觉效果,而塔尔寺的院墙除墙基用石块或石条外,都是用青砖或土坯砌成,相比之下有较薄而轻盈的特点,也成为了砖雕艺术绝佳的载体。

    塔尔寺的殿顶装饰也因佛殿的不同风格而各具风姿。如大经堂殿顶的吉祥宝瓶、镏金法幢、法轮、祥麟与大金瓦殿的金顶、宝瓶、镏金鳌头相映成辉,形成了一幅庄严、神秘的梵苑世界图。塔尔寺这种按照藏传佛教特有的教义,吸收了印度佛教艺术,并结合当地条件,依西藏殿堂平顶建筑的风格,显示了藏式佛殿的尊贵威严,富丽堂皇,具有梵室宝刹的艺术特色。
   塔尔寺建筑中还有一项引人注目的艺术,廊的装修艺术。大经堂、九间殿的前檐廊,大金瓦殿的凸形柱廊,小金瓦殿的凸形殿廊等均以其形式的多样和风格的独特,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而檐廊、回廊、柱廊、院廊又是体现绚丽多彩的布画和壁画的画廊。

   塔尔寺的建筑装潢艺术也是独具风格,无论是院墙门楣还是柱头梁枋,都雕饰有精湛细致、生动活泼的飞禽走兽、花卉云纹和人物等各种图案。这就使整个塔尔寺既富丽堂皇,又幽静淡雅。
   总之,作为既是一座艺术宫殿又是一座文物宝库的塔尔寺,其建筑风格是别具一格的。它既没有少林的恢宏,灵隐的肃穆,也没有雍和的典雅,五台的巍峨,但它却具有天下名刹所不可取代的独特风格,那就是把藏、汉以至印度、尼泊尔的建筑艺术融于一炉,而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塔尔寺是青海的代称,作为一建筑文化,所显示出来的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的。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惊艳塔尔寺(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