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府新区建设要持续不断创新思维

 水针智客 2014-05-16
    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的时间效率节点是:2030年建成650平方公里城镇规模,相当于现成都中心城区283.86平方公里的2.3倍;天府新区建设,一方面对认识深透、定位准确的 “立城” 建设项目须一日千里加快推进,另一方面对有待深化、有待提升的认识理念、对策举措与有待论证的项目,有待优化的规划,应以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的智慧引领、创新精神为楷模,敢于颠覆传统,坚持思维创新。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供相关领导与部门参考。
     一、田园与城市,应“留住、留足田园建城市”,避免“毁园造城,困城思园”
    传统的城市建设,大都是把原生态田园改建为城市,待城市形成规模或成为特大城市后,严重的大城市病才让人如梦初醒,梦醉田园。天府新区建设当记取历史“毁园造城,困城思园”再搞绿化的沉痛教训。建议天府新区专业详规,应首先规划留出、留住、留足必不可少,未来城市生活必需的大面积、成规模足够田园绿地,做到环保为重,生态优先,田园绿地与城市设施建设同步规划,齐头并进。
     二、产城融合,重在融合产业与城市的适当间距、匹配、互助与双赢
    传统产城关系的经典模式是“前店后厂”、“客货混装”。成都建国初期在市内与东郊建起的热电厂、钢管厂、420等若干国营骨干企业,城市空间与环保要求,极大地限制了市内城郊企业更大更快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市不得不全面进行“东调”、“南迁”、“北改”、“西控”城市战略调整。因此,产城融合要求天府新区建设在空间布局上产业与城市既不能相距过远加大交通物流成本,又不能亲密接触“客货混装”,必须安排恰当合理的科学间距;产城融合产业与城市在规模、特色上必须相互适应,互相匹配;产城融合产业与城市在功能上、作用上,不但要相互照应,互动互助,而且要产业与城市双赢共利,产城同时长足发展。
    三、主导功能,坚持“产业成都,别样成都”,避免城市膨胀、产业薄弱多发病
    我想,天府新区建设的初衷与夙愿,并非成都不够大,而是成都不够强。“产业成都”是对天府新区第一功能或核心主导功能的科学经典提炼。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在最高层面整体上,实质是全域成都的主导功能分区,错位发展大计——成都主城区为人文政治经济主导功能区,天府新区为产业经济主导功能区,两者只有具有明显不同的主导功能分工,天府新区才有异姓别名,独立建设的必要与价值。那么建设天府新区不是复制成都,而是重点建设,加快建设,争抢机会,提振产业之魂,壮大产业之势,做大做强经济之实,从根本上夯实并将成都打造为西部核心增长极。因此,我市天府新区功能,从规划到建设,自始至终应把产业发展大计放在首位,以产业为导向,把城市建设作为未来大产业、大园区、大市场的配套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把天府新区的未来城市,建设成为产业配套城,产业服务城。惟有产业功能特别强大的天府新区才能堪称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惟有产业等新兴功能特别耀眼的天府新区,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别样成都。
    四、扩展方式,采用“多点”、“网格”、“群岛”、“组团”快速覆盖策略
    总面积1578平方公里的天府新区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一编定“终身”, 人们持续深化与科学的认知需不断加入,并在建设中不断修编完善规划在所难免。天府新区城市建设只有采用“多点”、“网格”、“群岛”、“组团”式快速覆盖推进策略,人们对天府新区与时俱进、不断深化的科学理念与真知灼见,才有机会、才有空间补充、渗透、镶嵌其中。因此,建议天府新区城市建设,尤其是初期建设,要有战略意识与眼光,坚持“多点”、“网格”、“群岛”、“组团”式推进战略,形成松散型、多元化城市结构新格局。
     五、用地策略,“少占沃土多用荒地,储备壤土新开耕地”
    传统的城市建设大都不惜占用耕地良田。而时至今日,耕地,尤其是成都平原的沃土已有比黄金更宝贵的现实意义,国家对耕地红线控制日益严格,天府新区建设必然受到国家对耕地占用的严格控制。“少占沃土,多用荒地”既应成为成都天府新区建设的战略,更应成为成都赢得中央支持的有效策略。放眼世界与历史,占用耕地极少的特大城市,山城重庆依山而建;82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与整个沙漠之城迪拜,崛起于沙漠,成为世界“奇迹之城”。这些经典案例,无不充分说明天府新区建设,完全可能少占不占耕地或沃土。即使对规划内经国家严格审批非用不可的耕地,我们也建议:对肥沃熟化的耕作层土壤,应采用“先取土转移再用地建设,用储备土壤适时适地新造耕地”等举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