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 > 中医概说 > 第一节:人体的结构与功能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如此繁衍昌盛,虽然有许多原因,但中医的贡献是很大的。祖国医学创造了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这些宝贵的遗产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甚至对一些西医方法疗效较差的疾病,都有比较显著的效果。为普及中医基础知识,中医博览从今天起,开设中医入门栏目,陆续更新,期望对中医爱好者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与交流。 第一节、人体的结构与功能 祖国医学在反复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了一套以脏腑和经络为核心的独特理论体系。它与现代的解剖学、生理学有较大的区别。 脏腑 脏包括肝、心、脾、肺、肾和心包,因心包位于心的外围,主要表现心的功能,故合称五脏。腑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此外,还有脑、髓、骨、脉、女子胞(子宫)等,这些器官组织除女子胞外均隶属于五脏(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心主脉)。因此,人体的各种脏器是以五脏六腑为主。 以解剖来说,五脏六腑除脾外,某些方面与现代医学相符,但其生理功能则与现代生理学中相应脏腑功能有较大的区别。例如心的功能除管血液的运行外,还包括精神活动,肝的功能包括抑郁、发怒等情绪活动,血液的储藏以及肌肉关节活动的支配等,脾的功能主要是消化饮食和运输营养物质及水液,并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血管之外,还包括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六腑中,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的主要功能大体上与现代生理学相似,但也有不同,例如小肠与尿液的生成有一定的关系。六腑中三焦是中医特有的名称,对于其形态和功能历来有许多争论,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把三焦代表胸腹腔,或脏腑的总称,上焦代表胸腔或心、肺的总称;中焦代表腹腔上半部,或脾胃的总称;下焦代表腹腔下半部,或肝、肾、膀胱、大小肠的总称。因此,中医的五脏六腑有其独特的含义,不可完全以西医对这些脏腑的解剖生理概念去套用。 脏腑之间,无论脏与脏,腑与腑,还是脏与腑,都是互相联系的。而且,脏腑与皮脉筋肌骨等组织以及口、舌、鼻、耳、目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器官和组织分别从属于五脏,发生疾病时也常常从相应的脏腑进行治疗(例如“舌为心之苗”,即舌从属于心,舌炎常常用清心火的方法治疗)。因此,脏腑的功能表现(中医称为“藏象”),实际上反映了全身的生理状态。关于藏象的详细内容,将在以后章节中介绍。 经络是人体结构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气血运行的通路,起到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和行体的作用。大的直的称“经脉”,小的横的称“络脉”。体表与脏腑相联系的主要经脉有十二条,合称十二经。其中每条经脉各属一个脏腑,并以其所属的脏腑命名。例如,联系心脏的经脉称为心经。 经络走行部位的病证可按该经所属的脏腑治疗。例如阴囊部和腹股沟内侧属于肝经的路线,这些部位的病证说明肝经有病,治疗时可以从治肝着手。脏腑的病证又可在体表相应的经络的走行部位进行治疗,针灸疗法就是这种“内病外治”法中最典型的例子。 十二经是人体中的主要经脉,另外还有八条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联系的经脉,称为“奇经八脉”。其中在临床上比较重要的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督脉循行于人体背侧正中,任脉循行于人体腹侧正中,冲脉、带脉与女子胞相联系,都受带脉约束,故任、冲、带三条经脉与妇科疾病关系密切。此外还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
|
|
来自: johnney908 > 《气滞血瘀调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