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介绍:
呈东西走向,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南下洼子胡同。全长261米,宽6米。两侧门牌1-19号,2-14号。明属昭回靖恭坊,称孤老胡同,因胡同内曾有一养济院而得名。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前鼓楼院,宣统时称前鼓楼苑。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前鼓楼苑胡同。后一度改名,1979年恢复原名。胡同内7、9号院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余均为居民住宅。
文保单位:
前鼓楼苑胡同7、9号:
此宅院系清朝末年营造,现为独居住宅。院落为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为蛮子门一间,位于院子的东南角,硬山合瓦清水脊;门内有一随墙影壁。一进院倒座房七间,北有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两侧看面墙上有砖雕纹饰和福、寿刻字,但已模糊不清。二进院北房五间,前后廊,两侧各有耳房二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南侧各带耳房一间,院四隅有抄手游廊连接四面房屋。二进院的房屋均为硬山合瓦清水脊,明间柱间有雀替。三进院有后罩房七间,为小式硬山合瓦顶屋面。西侧院墙辟有一门,门牌为9号。
该院落布局严谨,建筑讲究,在京城中型四合院中颇具代表性,且保护较好。2001年3月8日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重要单位:
进德中学:
据马芷庠编《北平旅行指南》记载,进德中学在前鼓楼苑胡同4号。进德中学,1927年建立,校长为朱毅琛。在私立中学中规模、地位、名声都勉强可入中等,约在20世纪21 年代末校址从内五区鼓楼东大街小大佛寺5号迁到前鼓楼苑4号。
育青女子高级职业学校:
据马芷庠编《北平旅行指南》记载,育青女子高级职业学校在前鼓楼苑胡同3号。育青女子高级职业学校1940年开办,是前清宗室荫昌为尹梅伯(原来是“伪满洲国”的一个电影演员)安排社会地位而开办的。当时学员有二百人左右,属中专教育,设有家政科、文书科,商业科。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共顺利地接管了学校,并由高光斗任校长。
孤老养济院:
据《宛署杂记》记载,明代的京城曾有两所养济院,其中宛平县养济院在“城内河槽西坊”,而“大兴(养济院)在府前孤老胡同”;也就是说,大兴县属的孤老养济院,就在如今的前鼓楼苑胡同。
明代北京的孤寡老人,有的进了养济院,过集体生活;有的向政府领取粮、布,和亲戚生活在一起。根据《明律户律》的规定,凡是鳏寡孤独和患有疾病的人,同时身陷贫穷又无亲无故可以依靠,没有劳动能力,其所属的地方政府应该将其收养,并发给衣服粮食,严惩不收养者和克扣衣服粮食者。洪武十九年(1386)规定,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每年给予六石米,建文元年(1399)改为三石米,令亲戚代养,无亲可投的才进入养济院。天顺元年(1457),政府开办大兴、宛平二县养济院,每县一所,供给收容人员一天两顿饭。成化二年(1466),政府下令把所有京城贫民收入养济院。成化十六年(1480)以前,京城历年赡养孤老7490余人,供给米26900多石,布740多匹。嘉靖元年(1522),下诏收养京城贫民;六年(1527),命令在北京五城各设养济院一区,尽数收养贫民,巡城御史发现乞丐,即送顺天府交养济院供养。九年(1530),饬令各地方官认真办理养济院;次年(1531),又令收养京城贫民(见《明会要恤鳏寡孤独》)。万历元年(1573),宛平县的养济院收了1080人;万历七年(1579)皇帝大婚,又收了 500人;万历十年(1582)皇长子降生,又收585人。大兴县养济院所收的人数也和宛平县大致相当。
根据记载,明代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残疾者时,不但要经由皇帝批准,还要严格审核被收养者的籍贯、年龄,有无子女婿侄等亲属,同时还要了解被收养人的政治、道德状况,对于那些虽然很老很衰弱又贫困的,但是自己品行不好、惹是生非、违法乱纪等道德品质方面有很大问题的人,是统一不准收入养济院的。具体的标准叫做“五审”,即“要见本人有无子孙,有无婿侄,有无事产,平日有无徙流及有无显大罪恶”。“五审”都合格了,才能收入养济院。
参考书目:
仲建惟《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
李铁生 张恩东主编《南锣鼓巷史话》
南锣鼓巷周围的胡同一个接着一个,稍不注意就会错过。眼前这个前鼓楼苑胡同就是差一点错过,不是看到许多戴红箍的居委会大妈围在一四合院门前指指划划,我们也不会留意这个不起眼的小胡同。
其实前鼓楼苑胡同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元代的时候属昭回坊,明代属靖恭坊,称孤老胡同,因曾有一养老院而得名。清代时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前鼓楼院,宣统时称前鼓楼苑,民国和沿称……
前鼓楼苑胡同7号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的代表,坐北朝南,前后共有三个院落。现在这院里是一个宾馆,价格贼贵,还不让随便进。俺趁门口的看门人不注意,偷偷地拍了几张。
院里面只是让看了一眼,还没等我举起相机呢,人家就告诉我:“我们这里不许拍照!”只能做罢。
光看这大门口就可以想像里面以前住的一定是个大户人家
这坐塌,这条几,现在都已经很少见了,难怪人家的价格高呢!
门口的上马石、下马石透着气派
这胡同里有很多老宅子呢
前鼓楼苑胡同2号也是一座老宅子,院落不大,但保持着四合院那宽敞、宁静、优雅的特点。是个私人的宅院,也是收费才能进入。刚才那些带红箍的居委会大妈就是在这个院门口连说带比划地来着,可能当时是在为游人做讲解吧。门票20元,讲了讲价,答应10元,小孩免费,进去见识一下吧。
门楣上的砖雕很精致
进入大门,墙根下满是郁郁葱葱的花草,令人心旷神怡。转入正院,豁然开朗,院内不仅整齐、清洁,还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姹紫嫣红。更抢眼的是院里那几个老北京传统的健身器材,那些石锁、石杠没有相当的臂力是扛不起来的。
主人是个年近花甲的老太太,身子颇硬朗,说一口地道的京腔。她把我们带进屋中,介绍说,屋里面的家俱及用品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座宅子也是她们家祖传的。老太太的曾祖父曾是清期末年的一个武状元,购下这座小院,几代相传。如今,小院的东西厢房及北屋里住着老人及她的三个儿子;而正中的堂屋成了一个展厅,供人参加。
在北京,这样的老胡同还有很多很多。胡同的院落里,总有那么一棵不知活了多少岁的老树,或是枣树,或是柏树,或是槐树。阳光烈烈的夏日,摇着蒲扇的老人们坐在树荫儿里扯着闲篇儿,孩子们在院门口三五嬉戏,生活在那一刹那定格,幸福便是此时的闲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