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视书评】戏里戏外--素锦流年

 *晚 秋* 2014-05-18
看影视剧,经常被剧情感染得泪流不止,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牵动我的心海此起彼伏。或许是因为骨子里的多愁善感;或许是因为年龄越大,越是怀旧;也或许是我的生活太过平稳,没有太多的波澜起伏,没有太多的酸甜苦辣,只有跟着剧中人去体会生活的多滋多味。一旦听说哪部影视剧好看,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守着电脑,随着剧中人一起哭,一起笑。近几天,一部《大丈夫》,看得人心里既有被生生揪拽的疼,又有秋日午后被阳光亲吻的暖。剧中一会儿惹人哭一会儿让人笑的故事,看着也想着。
  
  素锦流年
  
  “我是你的亲生女儿吗?”
  
  顾晓珺的婚礼,母亲想尽办法到场参加,父亲对这场婚事是千般不情愿,就算去酒店后厨为女儿做了可口的饭菜,还是要匆匆离开。晓珺对不肯喝自己一杯喜酒,给自己一声祝福的父亲声嘶力竭地发出了质问。从小就被父亲硬逼着练长跑,把本该公主一般生活的女孩活生生养成了一个假小子。上了大学硬是被父亲要求住校,假期也不许回家。大学毕业,父亲从未给自己托过任何关系。“我是你的亲生女儿吗?”成了晓珺从小到大的怀疑。
  
  看着女儿含怒的双眼,桀骜的父亲瞬间落寞,心中袭来阵阵悲凉。默默抬头,轻启双唇,道出了三十来年从未和女儿提及的过往。逼练长跑,是为了让女儿增强免疫力,强健身体,打破从小医生就下了的“这病怕是一辈子也无法痊愈”的魔咒。“我宁愿要一个健健康康的假小子,也不愿要一个病病歪歪的闺女。”顾大海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假期不许回家是因为自己出了一次车祸,在医院病床上躺了一个夏天,怕孩子看到挂念影响学习。不给孩子托关系找工作,是要孩子自己走出一条扎扎实实的路。可谓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
  
  女儿紧拥父亲,怨怒化为泪。这场苦情戏,戏里的观众觉得份子钱,掏得值了。戏外的我,哭了。为父母之爱子情深。
  
  全天下的父母,相同的一点是都爱自己的孩子,不同的是各自有各自爱的方式。我的母亲是个絮絮叨叨,把心中的喜欢不喜欢都要先用嘴表达出来的人。对孩子,尽管嚷着,骂着,甚至训斥着,打着,也丝毫不影响她对孩子的爱着。父亲与母亲恰恰相反,是个不愿把爱与不爱或喜怒放着嘴上的人。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只会用眼睛注视,用心给你足够的关爱和宽容。
  
  童年的记忆里,根本没有在父母身边玩笑怀里撒娇的机会,因为他们几乎天天都要从家里拿了家什儿,出去劳作。春天侍弄菜园,夏季地里锄草,秋来忙着收割,冬季上山砍柴,田边倒粪。偶尔也会有父亲灯下伴读。我把从学校学来的“千里迢迢”回家复习,昏黄的油灯下,父亲一边哄着弟弟,一边给我将“迢(zhao阴平)”纠正为“迢(tiao阳平)”。如今早已想不起教我读错字音的老师,可父亲教我的“千里迢迢”却是我小学里印象最深刻,学得最好的知识。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童年的时光就是父母忙着,累着,我们玩着,闹着。玩着玩着,母亲油光水滑的大辫子就没有了,父亲的额头也像平整的田地上多出了几条沟渠。
  
  家里姐弟四人同时上学的几年,是父母最苦累担子最重的一段时期。我们求学的路上,纵是有千斤巨石,父母也会咬牙自己扛起搬走,绝不会让我们看见。我们无论何时启程,何地出发,面前的路总是没有坑坑洼洼,没有杂草荆棘,虽不宽阔,但足够平坦。在这条路上,我们可以安安稳稳地走向远方。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我们远行的衣,针针线线,渗透了母亲点点滴滴的心血。
  
  “看看你周围的人,你是幸运的。”父亲当年就是用这句话激励我刻苦奋进。
  
  我们上学的那些年,父母做了不折不扣的修路人。他们精心修整我们必走的每一寸路面,哪怕是极细小的石子,都会清理得干干净净。修护道路的每一步,他们都走得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的怠慢。风雨无阻,无怨无悔,乐此不疲。可他们分明又不完全是修路人,他们不光修路,还要修着、护着路上的人。
  
  修路护人,耗尽了父母最壮美的时光和几近全部的心力。修着,修着,父母的腰就弯了,背就驼了。母亲的两鬓泛出了几抹梨花的白,父亲额头的沟渠也分支开叉,深深浅浅,交错纵横。我们走着,走着,小苗长成了树,花枝上绽开了红。
  
  姐弟四人总算都有出息,各自成家立业。尤其是两个弟弟,自力更生,娶妻生子,免了父母为孩子结婚买房攒钱发愁的凄苦。我们虽无大富大贵,日子却也安稳。本以为父母可以省省心,歇歇了。
  
  “一天电话都干啥呢?不是关机就没人接。”电话那头传来父亲焦急又带着埋怨的声音。原来父亲听说我居住地附近出了意外事故,便不放心地打电话过来,恰巧我和老公的电话一个没电,一个关机。一整天时间,一遍又一遍电话,一波又一波焦急。想象得出,又急又躁的情绪,怕孩子出事的恐惧和希望孩子安好的渴盼是怎样轮番折磨着父亲。
  
  “明天生日了,准备吃点啥呀?”好多年,都是我忘记了自己的生日,母亲总是在电话那头想着,惦记着。每次通话,总要把吃鸡蛋,蒸馒头,多做好吃的,喝点好酒反复多次之后还意犹未尽。
  
  总以为我们长大了,父母可以享享清福了。可以一杯茶,一壶酒,可以聊聊天,晒晒太阳,可以逛逛街,跳跳广场舞。总以为我们能够给父母我们认为的“可以”的生活,总希望父母按照我们认为的“可以”去生活。却忽略了一点,我们无论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都是他们的孩子。他们爱子念子之心是永不会停歇的。现在又多了我们的孩子,他们的惦念就更丰富多彩,更源源不断。他们爱着,念着,只因为我们是他们的孩子,除此之外,别无理由。
  
  有多少人能明白“望子成龙”的期盼,“恨铁不成钢”的怒斥,甚至责打?有多少人能读懂母亲的唠叨,父亲的“无情”?父母予我们的点滴,有多少人或因年少轻狂,或因用心不够,没能掂量清里面爱的分量,将黄金视为了顽石,将美玉视为了沙砾,丢弃路边,不屑一顾。总要到“多年以后才明白”。于是回头去找啊,寻啊,找寻不得,便想啊,念啊。想念无果,只剩悔啊,憾啊。最可悲的是悔憾日久成疾,弥补的机会都不会来眷顾,只有苍白无力的“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敲打心墙。即使华佗再世,也无力治愈这道心上的疮口,只能任它成为恒久的伤,时时打闹,刻刻顽劣,天天与你横眉怒视。这真怪不得岁月,只怪自己当初的漠然无知。
  
  其实,对于父母的深情,读不懂,悟不透是伤。读得懂,悟得透是痛。因为你明知道承载了千金不换的财富,却不能给予等价值的回报。面对父母,我们总是亏欠。寸草心,难报三春晖。亏欠得越多越久,负疚的痛便成了刻在心口上的朱砂痣。而读懂读不懂,父母都在爱着我们,一如既往,从始至终。
  
  流年清浅,步态轻盈。父母和我们都随她缓缓前行,不知道哪一站是谁的终点。趁着我们都在,趁着阳光温热,岁月静好,安静地陪伴着走好每一天,用爱,美丽沿途的风景,用爱,温暖彼此的心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