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误说了汉字

 云中上人 2014-05-20

《咬文嚼字》2014年第五期《大气的上海人,开放的上海话》一文(以下简称“大文”),就上海教委在一定范围内试点教授幼儿学习使用上海话的举措进行分析评论,文章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但文章最后断言“汉字是普通话的书写符号”,我却不敢苟同。

这显然是对汉字的误说。

汉字是记录包括汉语方言在内的所有古今汉语的书写符号,而不仅仅是记录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书写符号。

从历史来看,汉字的历史远远长于普通话。汉字是现今世界上还发挥着青春活力的最古老的文字。如果从有确切实物文献的商代甲骨文算起,汉字历史得有3000多年。而我们知道,商代甲骨文已经是比较完备成熟的文字了。那么汉字的肇始该是远远早于商代。也就是说,汉字为汉语服务至少有3000年,甚至4000年、5000年,和中华民族一样古老。

和历史悠久的汉字相比,普通话则是一个后来者。包括普通话在内的现代汉语,是古汉语演变的结果。普通话最早也就是在明清两代开始逐渐形成的吧;而“普通话”的定名,则更迟至新中国建立后的1955年。有一个段子很有意思:曾经给《论语》做过注释的宋朝人朱熹,如果穿越时空,闯进了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上课的课堂,他们在讲什么,朱熹一句也听不懂。但这并不防碍朱熹依据《论语》的远古文本的给其作注。所以者何?虽然孔子时代的汉语和朱熹时代的汉语语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到了无法交流的地步。但其书写形式——汉字却一脉相承。其间虽有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真书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汉字的根本属性和特征没有变,还属表意文字。任何人稍加学习训练,认识篆书甚至甲骨文,并不是难事。清末民初甲骨文被发现后,学者们能够很快识读,这是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汉隶产生,汉字基本定型以后,2000多年来,汉字形体基本没有变化,虽然读音会古今大相径庭,但就认字而言,现代人对于识别古文字并无障碍。古代人用他那个时代的语音用汉字写下了典籍,并不防碍今人用今天的读音——不管是普通话还是方言——准确地阅读理解。可见,汉字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其读音和意义是分离的;读音相对易变而字形字义相对稳定。质言之,汉字不仅是汉语普通话的书写符号,也是古代汉语的书写符号,还是现代汉语各种方言的书写符号。

不仅如此,汉字还跨越空间,飘洋过海,为他国他民族服务,形成了所谓“汉字文化圈”。朝鲜人长期使用汉字,只是到15世纪中叶才创制出朝文字母。但长期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被称为“谚文”,意思是民间使用的文字,汉字才被视为文字正宗。汉字也长期为日本语言服务;即便日文字母——假名,也非日本土生土长,与汉字有撇不清的关系:平假名借用汉字草书;片假名则借用汉字的偏旁。时至今日,日语依然用汉字夹杂着假名作为自己的书写形式,其“当用汉字”达2500个。越南也长期使用汉字,只是由于近代受法国殖民统治,才改用拼音文字;——其依据汉字创造的“字喃”其实是汉字的旁支。可见,汉字曾经是朝鲜语、越南语的书写符号;至今还和其表弟假名一起成为日语的书写等号。

汉字为什么具有这种超越民族语言的能力?关键就在于汉字是表意文字而非表音文字。极而言之,作为表意符号,汉字理论上可以为世界上任何语言服务——包括英语。只要这个民族愿意。

明白了汉字这种超越时空的能力,“大文”作者还会认为汉字仅仅“是普通话的书写符号”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