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科温阳学派的起源与现代应用

 johnney908 2014-05-21

    将肉桂、草豆蔻、丁香、小茴香研成细粉,按5∶5∶3∶3的比例与艾绒混匀,制成暖脐散肚兜。曾以之治疗小儿泄泻虚寒泻、寒湿泻、风寒泻、伤食泻90例,痊愈55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疗效优于对照药十香暖脐膏。

    3.2.2温脾建中治胃炎

    目前临床上小儿hp相关性胃炎日见增多。我们对本病提出寒热辨证法,分为脾胃虚寒、胃热气滞、脾虚胃热3种主要证型,以温脾建中、清胃理气、温脾清胃为治疗大法。其脾胃虚寒证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重,得食则减,时呕清水,纳少,神疲,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治以温脾建中,理气止痛。常予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制香附、吴茱萸、郁金、丁香、焦山楂、焦神曲等。脾胃虚寒较甚加高良姜、益智仁、砂仁等温脾和胃;脾虚纳少加白术、茯苓、陈皮、炙鸡内金健脾助运;挟有食积,便干者加谷芽、麦芽、槟榔、莱菔子消食导滞;脘痛气滞明显加苏梗、木香、延胡索理气活血止痛。

    验案举例:史某,女,14岁,2007年8月6日就诊。患儿胃痛反复发作1年,经常餐后胃痛,1周约发2次,进冷食后易发,腹胀,有时恶心,泛酸,食欲欠佳,大便调,舌质淡,苔薄,脉平。曾查hp抗体阳性。证属脾阳不振,中焦气滞。治以温脾理气。处方:炙黄芪15 g、桂枝4 g、白芍10 g、炙甘草3 g、煅乌贼骨10 g、郁金10 g、槟榔10 g、煨益智仁10 g、砂仁(后下)3 g、丁香(后下)3 g、焦楂曲各10 g、片姜黄6 g。7剂后复诊,患儿胃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食欲有增。上方去郁金,加制香附4 g。继服7剂后,患儿胃痛未发,无腹胀,恶心泛酸亦止。加减服用1月余,胃痛未再发作。

    3.2.3温脾化痰治癫痫

    癫痫频繁发作者多以风、火、痰、惊等实证为主。其痰证在平时为痰浊内蕴,可造成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纳差等症,而大发作时则表现为痰蒙清窍,神识丧失。痰之产生,有脾虚湿浊不化、热病灼津炼液等因素,痰浊内蕴,可造成癫痫的种种不同证候。笔者在临床上每逢腹型癫痫,多在平肝解痉之后取温脾化痰法,用黄芪建中汤、二陈汤加减治疗,取得效验。

    验案举例:张某,女,9岁,2000年11月20日初诊。患儿经常头痛,偶作腹痛,痛在脐周,数分钟后自行缓解,每周发作2~3次。曾多方治疗无效。到诊时面色少华,形瘦,时有头晕,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细。查脑电图示儿童异常脑电图,各导联可见较多的中―高幅4~5 c/sθ波。过呼吸时,上述慢波有时呈短程阵发性出现,波幅达350 μv,并可见2~3 c/s高幅δ波,未见棘锐波,过呼吸后恢复原来背景节律。诊断为腹型癫痫,辨证属痰浊内蕴,清阳不升。治以健脾化痰、平肝熄风。处方:①白术10 g、法半夏10 g、明天麻10 g、钩藤12 g、石决明15 g(先煎)、陈皮3 g、枳壳10 g、黄连3 g、黛蛤散10 g(包煎)、茯苓10 g、神曲12 g。每日1剂,水煎服。②定痫散120 g,每次2 g,每日3次。

    上方服用半月后,二诊仍诉腹痛,但头晕减轻,继予前法治疗。1月后,腹痛发作次数渐减少。3月后第7次复诊诉未再发作腹痛,头晕头痛亦除,无明显不适,面部气色好转,唯稍纳差,二便尚调。辨其证属脾阳不振,痰浊内蕴,治以温脾化痰平肝法,予糖浆剂缓服图本。处方:①生黄芪15 g、桂枝3 g、白芍10 g、生甘草3 g、法半夏6 g、吴茱萸4 g、胆南星10 g、陈皮3 g、焦楂曲各10 g、决明子10 g。上药7剂,制成糖浆900 ml。每次20 ml,每日3次。②定痫散120 g,每次2 g,每日3次。

    患儿坚持治疗,以上方出入持续服用,2002年8月13日复查示正常脑电图。随访至今,腹痛未发。

    3.3温壮肾阳

    肾阳即元阳,受之于先天,充盛于后天,为一身之基,小儿生长发育之本。肾阳虚证或因于先天禀赋阳气虚弱,或由于后天疾病药物损伤阳气,造成肾阳所主所司功能失常。其证候表现:生长发育落后,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久泻或五更泄泻,或面浮肢肿、小便不利、甚则水臌胀满,或尿频、遗尿,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温壮肾阳常用方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保元汤等。本法在临床有广泛的应用,仅举以下2例,可见对于西医学无有效治法之某些疾病,若用之恰当,可以彰显中医药之优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