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壮医针挑并艾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johnney908 2014-05-21

  摘要:目的:观察壮医针挑并艾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00倒的疗效。方法:取龙路、火路网络在体表的反应穴或皮下反应点,每次选2~3个穴位,持针尖快速刺入皮肤0.1-0.2cm,绞断表皮少许纤维,尽量不出血,每3天1次,配合艾灸,加次为1疗程。结果:显效102例,有7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90%。结论:壮医针挑并艾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仍显著。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壮医针挑疗法;艾灸
  中图分类号:R578.1;R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482-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DM患者致残的常见原因。其发病率随病程的延长,可高达90%以上,近年来,采用电生理检查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可诊断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目前西医多用B族维生素治疗。DPN的疼痛特点与中医辨证的“瘀血性疼痛”相同,笔者采用壮医针挑并艾灸疗法,治疗200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例病人均为2004年1月-2007年1月份门诊病人,所有病人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200例,男114例,女86例,年龄35~83岁,平均52.7岁;对照组200例,男108例,女92例,年龄47~72岁;平均56.2岁。两组年龄、糖尿病病情、神经病变的程度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依照1993年上海全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断标准:①糖尿病病史;②两肢呈对称性感觉障碍、麻木刺痛、烧灼痛、腿痉挛、痛温觉减迟、触觉异常、腱反射减迟;③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手足肌肉麻痹乏力、骨骼肌萎缩;④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均显著减慢。
  
  1.3排除病例 ①合并有严重的其它糖尿病并发症;②哺乳、妊娠期的患者;③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的病人;④其它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2.方法
  
  2.1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先运动治疗、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或和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再以针挑并艾灸和维生素B12分别治疗。
  治疗组:(1)选用壮医针挑疗法常用的挑点绝大部分为龙路、火路网络在体表的反应穴(网络、又称压痛点或敏感点)或龙路、火路的皮下反应点,每次选2~3个穴位,严格消毒皮肤,选用5号缝衣棱针(长约5cm),用右手中指用力划患者患部皮肤,然后在隆起线的两端或中间取穴,上肢麻痛主取颈椎3~4~5椎间穴位,然后取肩胛上神经的起点穴。下肢麻痛取腰椎4~5肋间穴位,有知觉者在腰骶部寻找挑点,挑点特征:外形似丘疹,高出皮肤或不突起如帽针头大小,圆形。在选好的挑刺穴位,持针尖陕速刺入皮肤0.1~0.2cm,绞断表皮少许纤维,尽量不出血,出针后用大拇指每穴按摩约10s,然后用生姜片擦穴位。每3天挑刺1次,10次为1疗程。(2)温和灸;上述穴位每次取2次,每3天1次,配合针挑,灸20min,10次为1疗程。
  对照组:用维生素Bn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同治疗组。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血液流变学、神经传导速度、腱反射等检测。
  
  2.2观测指标 ①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采用丹麦DISA2500C型肌电图仪,由本院肌电图室测定,包括上肢的正中神经,下肢的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上肢的正中神经,下肢的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②血液流变学:采用北京普利生公司LBY-N6B旋转式全血黏度机。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常见病诊疗标准》结合临床拟定。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或增加5m/s以上,振动觉、冷觉阈明显降低;有效:自觉症状改善、腱反射好转、神经传导速度增加1~5m/s,振动觉、冷觉阈降低;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腱反射、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或下降,振动觉、冷觉阈无变化或升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