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庙宇去过不少,像法源寺、天宁寺、智化寺、长椿寺、崇效寺、红螺寺、大觉寺、法海寺、延寿寺……,一个个香火鼎盛,青烟缭绕,善男信女,顶礼膜拜,虔诚至极。可矗立在京城里的教堂却从来没有进去过。 北京有不少教堂,像西直门教堂、西珠市口教堂、缸瓦市教堂、宣武门教堂、崇文门东的亚斯礼教堂、城南的永生巷教堂、东郊民巷的圣弥厄尔教堂、王府井大街的东堂、西城的西什库教堂等等。在所有这些教堂中,西什库教堂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一个教堂,也是整个华北地区天主教的中心,又称北堂,它是在京教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什库教堂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始建于中南海西岸蚕池口,命名为“救世主堂”,为康熙皇帝赐建,光绪十三年(1887年)迁建于此。 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座堂的西什库教堂,是一处中西合壁的建筑。教堂的主体建筑呈哥特式建筑风格,颇为独特,它拥有四个高高耸立的尖塔,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建筑面积约 2200平方米,高为16.5米,钟楼尖端高约31米,曾经是北京内城最高的单体建筑。教堂建筑的正面有三个尖顶拱券形入口,入口拱门之间雕刻有圣若望和圣保禄等四圣像,建筑正立面上的门窗均用汉白玉石雕刻装饰,正门中央主跨上有一扇圆形玫瑰花窗和四周大小不一80扇镶彩玻璃的花窗,塑造出端庄而绮丽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环绕之中越发显得洁白挺拔、高大威严。 主入口两侧的圣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绝无仅有的,而堂内的多根巨柱撑起的金色拱顶高大巍峨、庄重肃穆,总能让人联想到巴黎圣母院。 有意思是教堂前三面汉白玉栏杆围起的月台,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中式四角攒尖黄色琉璃瓦顶的亭子,为重檐歇山顶的中式设计。亭内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石碑。院落中的建筑中西、高矮的结合,巧妙的搭配,令人叫绝,呈现出中西合壁的瑰丽景象。因此到西什库教堂参观、游览,不仅可以领略其精美的外观,还可以感受和体验西方文化的独特与精妙。 说它大,这个教堂不仅有三层楼高的主堂,而且修道院、图书馆、后花园、医院、学校、印刷厂和育婴堂以及神甫宿舍配套设施齐整,历史上占地曾达几百亩。说它老,不光是康熙皇帝亲题“万有真原”的横匾,围绕着它,一百年前还发生过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百多年前的1900年,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在“庚子事变”中,北京包括东堂、南堂、西堂和北堂在内的多座教堂,均遭义和团团民焚毁攻击。特别是在1900年6月21日,当慈禧太后对各国下达“宣战谕旨”后,清军亦协助团民攻击教堂和使馆,西什库教堂成为拳民进攻的焦点。在当时的义和团中有顺口溜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义和团团民开始进攻西什库教堂时,教堂中除了法国教士、中外教徒5000余人外,还驻有少量负责保卫的法国和意大利军队,法意军队很快与义和团展开激战。围困教堂的义和团团民使用自制的穿屋火龙、炸弹、抬杠等火器向教堂发动进攻,守军则以快枪与之对战。由于缺少粮食,经过半个月的围困后,教堂内的人员将役用的骡马全部吃光,并且开始食用院内的树皮和野草。西什库教堂的惨烈战斗,使团民和防守在教堂的教民,均有极大的伤亡。 直到8月16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组建了专门的解救队,使长达两个月有余的交火对峙,最终在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告终。整个事件中义和团和清军被杀死600人以上,联军死伤各10余人。庚子议和后,清政府赔偿、出资重修了损毁严重的西什库教堂建筑,形成了目前的教堂建筑格局。 如今,转眼已是百载有余,昔日中西间兵戎相见的岁月已是旧时往事。在百多年后的今天,再次回顾这一沧桑悲怆的历史灾难,给我们是不尽的思考。宏伟高大的西什库教堂耸立在街道的深处,俯视着芸芸众生,静静地见证着前世今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