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瘅是现代糖尿病的主要类型 +名医费伯雄治疗消渴经验+黄煌教授讲座笔记

 johnney908 2014-05-24

脾瘅是现代糖尿病的主要类型 +名医费伯雄治疗消渴经验+黄煌教授讲座笔记---糖尿病方  

2010-12-08 22:00:20|  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 |字号 订阅

 脾瘅是现代糖尿病的主要类型

转载自 春江水暖

●古代消渴只是现代糖尿病在疾病发展中的一个偏后的阶段,现代临床所见初发的糖尿病实际上是消渴病的前一阶段,二者并不等同,这也是照搬古代消渴理论治疗现代糖尿病收效欠佳的根源所在。

●脾瘅不仅包括肥胖型糖尿病的早、中期,也包括了糖尿病前期即IGT阶段。现阶段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临床仍以脾瘅为主要类型。脾瘅也是由肥胖发展为多种代谢紊乱的中间阶段,是防治多代谢紊乱的关键切入点。

●我们需要在“初病入络”的糖尿病络病隐证阶段就想到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积极地进行干预;药物治疗仅仅是一个方面,饮食、运动、情志等生活方式的调控则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更重要的方面。而长期坚持这些方面的治疗,需要依靠病人自身的努力。

糖尿病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杨文英教授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9.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而1994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仅2.5%,短短十几年间发病率大大升高。因此,积极防治糖尿病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虽取得了重要进步,但相比现代医学的发展似乎仍显不足。中医药如何突破瓶颈,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发挥主流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笔者认为,提高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临床疗效,发挥中医治疗特色,需要辨清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糖尿病不等同于消渴

现代糖尿病较古代消渴已发生很大变化,不仅临床表现不同,基本病机也有差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代消渴病以“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症状为临床特征和诊断依据,而现代糖尿病约80%肥胖,80%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二是古代消渴病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多见虚实夹杂证或虚证,现代临床所见糖尿病则以实证为主,表现出“膏浊痰热壅滞”、“火热内盛”等病机特点。

造成这差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古代的检测手段局限,仅能以临床症状作为诊断依据,因此,只有当病人出现“三多一少”时才能被诊断为消渴。由于长时间的火热耗灼,此时已有气阴亏损,病情多已进入糖尿病中晚期,故以虚实夹杂证或虚证为主。

二是现代糖尿病的诊断则是以血糖检测为依据,绝大多数病人在没有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时即被诊断,使糖尿病的发现大大提前,此时仍属疾病早中期,病机以火热内盛为主,故多见实证。

三是由于降糖西药的不断优化和广泛应用,使升高的血糖早期即被迅速控制,病情被阻断,导致多数糖尿病始终不出现或仅短暂出现“三多一少”。

因此,古代消渴只是现代糖尿病在疾病发展中的一个偏后的阶段,现代临床所见初发的糖尿病实际上是消渴病的前一阶段,二者并不等同,这也是照搬古代消渴理论治疗现代糖尿病收效欠佳的根源所在。

脾瘅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

近20年来,国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从过去以粗粮为主,甚至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以肥甘厚味为主,长期饮食过剩,其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与饮食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明显增多。

现代临床所见糖尿病约80%肥胖,其特征与《黄帝内经》所论“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极为相似。是长期营养过剩,使脾胃负担过重,不能完全将其运化,以致营养堆积,进而化生膏脂痰浊,充溢形体而成,若进一步发展则为传统所见消渴。

可见,从过食肥甘到最终发展为消渴,中间经历了脾瘅阶段,临床所见肥胖型糖尿病实际属脾瘅范畴。脾瘅不仅包括肥胖型糖尿病的早、中期,也包括了糖尿病前期即IGT阶段。我们曾对5465例社区人群筛查,筛出2型糖尿病1028例,其中肥胖(含超重)747例,占72.7%,非肥胖281例,占27.3%。因此,这种以过食肥甘为始动因素,以肥胖为特征的脾瘅是现代糖尿病的主体,现阶段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临床仍以脾瘅为主要类型。

脾瘅是防治多代谢紊乱的关键切入点

脾瘅也是由肥胖发展为多种代谢紊乱的中间阶段。由过食肥甘厚味所生的膏脂痰浊等病理产物,可以入血而致血脂异常,或蓄积脏腑形成脂肪,或湿浊下注而成高尿酸血症,脾瘅是多代谢紊乱的共同土壤。

《素问·奇病论》描述了由脾瘅发展为消渴的过程,而《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则描述了肥胖-脾瘅-心脑血管病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与代谢综合征的演变极为相似。这对于以多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是一关键切入点。

现代医学始终未能寻找到一条综合防治代谢综合征的有效途径,治疗上仍将代谢综合征的各组分分割开来,遵从对各疾病的治疗原则。而从脾瘅论治,抓住其“中满内热”的核心病机就相当于抓住了治疗的重点。在消中满、清内热的基础上,可以对肥胖、血脂、血压、血糖的异常状态同时调治,一张处方既能实现多点治疗,有一石多鸟之效,同时可减轻患者的服药负担和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对于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以及多代谢紊乱疾病的控制,脾瘅是治疗的重点和关键点,需要深入研究。

防治并发症要早期进行

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涉及心、脑、肾等多脏器、多系统疾病,主要是大、小血管病变。西医对并发症的防治多着眼于严格控制血糖,而不少临床医生往往在出现并发症后才着手治疗,实际上已为时较晚。

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患者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这提示我们,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要从发现糖尿病的那天开始。我们的一些实验结果也显示,在不控制血糖的情况下早期单纯活血化瘀通络,可以显著减轻糖尿病大鼠肾脏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临床中也发现早期使用活血通络药的患者其并发症的进展程度明显比中、后期应用的患者轻微。因此,笔者提出“早期治络”、“全程通络”理念。

络,指络脉和脉络。络脉包括微血管、皮肤毛细血管、神经末梢等;脉络主要指大血管。早期轻浅阶段,以辛香疏络之品疏通络脉,对于一些糖尿病肾病III期的患者,应用鸡血藤一类疏通肾络之品,甚至可将其III期肾病逆转至正常;中后期则注重活血化瘀通络,对于IV期或V期糖尿病肾病,应用水蛭等活血通络之品可较明显改善肾功能;晚期则重在补虚通络,常用一些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络道。因此,糖尿病治疗全程应始终贯穿治“络”的思想。

“久病入络”已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显证阶段,我们需要在“初病入络”的络病隐证阶段就想到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积极地进行干预,从而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致死率。笔者甚至建议可以把糖尿病改为“糖络病”,意在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注重早期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

糖尿病病人是疾病治疗的主体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仅仅是一个方面,饮食、运动、情志等生活方式的调控则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更重要的方面。而对于这些方面,医生仅能起到指导治疗的作用。长期坚持药物、饮食、运动等各个方面的治疗,需要依靠病人自身的努力。如果把糖尿病比作一架辕车,那么饮食、运动、药物、心理、教育就相当于拉动辕车的五匹马,究竟谁是驾驭辕车的主人?显然是病人自己。只有病人遵照医嘱坚持正确的服药,及时的复诊,坚持饮食运动控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从多方面、多途径控制好糖尿病。

不仅是糖尿病,其他慢性病亦是如此。对于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慢性疾病,其治疗也是长期的、多方面的过程,而病人就是掌控这个过程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从以医生为主体转变为以病人为主体的综合治疗,让病人作疾病真正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加大科普力度,普及健康教育,只有病人了解自己的疾病,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脾瘅为糖调节受损

文章发布者:老马忘途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内经》中“脾瘅”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很似糖调节受损阶段,其病因病机是由于禀赋不足,饮食失常,劳逸失调导致脾虚失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痰湿蕴结于中焦。

脾瘅为糖调节受损阶段

糖调节受损包括糖耐量异常(餐后2h血糖≥7.8mmol/L而<11.1mmol/L)、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6.0mmol/L而<7.0mmol/L),是糖尿病前期阶段。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吕仁和老师根据糖调节受损阶段人群多表现为形体肥胖,下肢酸沉,懒动乏力或有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恶热多汗,口干口渴但饮水不多,舌苔腻,脉滑或弦或濡,或无明显自觉症状,仅表现为形体肥胖、舌苔腻,临床既无“三消”症状,也无阴虚燥热之病机,结合经典理论研究,提出糖调节受损阶段类似《内经》中的“脾瘅”病的观点。《素问·奇病论》云:“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说明脾瘅的成因是五谷之气过盛溢出而形成。《临证指南医案》云:“口干一症,内经谓之脾瘅,此甘非甘美之甘,瘅即热之谓也。人之饮食入胃,赖脾真以运之,命阳以腐之,蒸酿者然……倘一有不和,肥甘之疾顿发,五液清华,失其本来之真味,则淫淫之甜味上犯不已也,胸脘必痞,口舌必腻。”说明脾瘅形成的机理是脾胃蕴热,与糖调节受损阶段的病变机理相同。脾瘅预后如《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如不及时干预,即可转为消渴,进一步证明“脾瘅”是糖尿病前期,即糖调节受损阶段。

脾瘅病机

 1.脾气郁遏

 脾瘅形成的外因是由于进食过多肥甘厚味,导致脾胃气机郁遏,升降失职。脾不升清,精微物质不能布散周身,反化生痰浊;胃不降浊,浊阴留着体内,清浊不分,痰浊内停,郁而化热,形成“脾瘅”。后天因素的饮食失节,劳逸失调,特别是多食、少动、抑郁极易导致脾气郁遏。此类人群数量多,且逐渐年轻化,是近年来糖尿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2.脾虚内热

 脾瘅形成的内因是由于脾虚生内热,遗传因素或劳倦过度。劳者气耗,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谷气留而不行,郁久热生而形成脾瘅,热久伤阴即可转化为消渴。《临证指难医案》将脾瘅病机概括为“中虚伏热”,无形气伤,热邪蕴结,中焦困不转运可知。

 脾气郁遏与脾虚内热,一虚一实,虚实夹杂共同导致脾虚失运,痰湿内停,郁久化热,形成脾瘅。

辛开苦降治脾瘅


文章发布者:来源:寻医问药网


脾瘅相当于糖调节受损阶段,是糖尿病前期。其病因病机是由于禀赋不足,饮食失常,劳逸失调导致脾虚失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痰湿蕴结于中焦。笔者遵循“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原则,将《伤寒论》辛开苦降法引用到脾瘅病的治疗中,收到良好疗效。治疗重点是在节食增运的基础上用寒热并用调和脾胃法,清除痰湿淤滞,解除脾气郁遏,恢复中焦斡旋之能。

    辛开苦降法治疗脾瘅机理

    《内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张仲景宗《内经》之说,首创辛开苦降法,以辛温之半夏、干姜与苦寒的黄连、黄芩为主组成半夏泻心汤,辛苦合拟,寒温并用,升降同施,相反相成,从而产生新的整体功用,以开结、通阳、降逆、泄热为主要特点,拓宽了两类药物的主治范围,体现了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观,并成为该法组方的典型范例。目前辛开苦降法广范运用于治疗脾胃病及湿热诸疾。辛开苦降法治疗脾瘅的机理主要体现在:

    1.温清并用,化湿泄热

    由于脾胃互为表里,同处中焦,以膜相连,故发病时相互影响,脾湿易侵及于胃,胃热易淫于脾,造成脾为湿困,胃为热扰,脾胃湿热胶结难解的病理状态。脾瘅发病中的脾胃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胃强脾虚,胃强则纳食增多,脾虚则运化不及,食滞胃脘,郁遏脾气,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湿浊壅滞中焦,进一步加重了脾虚,脾虚则生湿,胃强则生热,胃热则消谷善饥,形成恶性循环,终致湿热蕴结,郁久化热形成脾瘅。叶天士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苦辛合用则“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泄浊”,并且辛则运脾化湿,消痞散结,苦则清胃中郁火,清除中焦湿热蕴结,可治疗脾虚胃热引起的脾瘅病。

    2.升清降浊,斡旋气机

    脾胃同居中焦,通达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医学纲要》言:“升降之枢纽,全在脾土之运用,土旺则阳升阴降,营卫周流,百骸康泰矣。说明脾升胃降,运转枢机,交通阴阳的作用对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瘅发病时脾胃气机升降功能失常,气机郁滞,湿热之邪蕴结于中焦。辛则升清,苦则降浊,辛开苦降调畅中焦之气,宣畅三焦气机,解除脾气郁遏,恢复脾之健运功能,清除中焦湿热蕴结,恢复脾胃功能,因此辛开苦降法是一种顺应脾胃生理特性,通过调节脾胃气机升降而恢复脾胃功能的一种治法,有因势利导力拔千钧之功。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脾瘅的有效方剂

    脾瘅的治疗在于“除陈气”。陈气,即久食甘美所致陈积之气,多由患者久嗜肥甘,湿浊内聚,导致陈气壅滞中土,约束了脾的运化功能,使水谷精微难以转输,堆积体内,郁久化热,湿热内蕴,气机壅塞中焦,消耗津液而发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即指运用佩兰等辛香燥湿之品,袪除体内淤积的陈腐秽浊之气,使脾能运化,水谷精微得以转输、布散,五脏六腑得以受津滋润。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既能清除中焦湿热郁滞,解除脾气郁遏,恢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又甘温补益脾气,以助中焦气化,是治疗脾瘅最理想方剂。半夏、干姜味辛性温,行走散通,可助脾气上升。相须为君,以辛助辛,辟阴通阳,开泄湿浊,畅通气机。辅以黄芩、黄连,苦寒沉降,下气燥湿,两药寒凉,既可遏制辛燥之药化热之势,又可除内蕴中焦之湿热。四药相合,辛开苦降,燥湿和胃,协同燮理中焦。脾瘅病属本虚标实,本虚是指脾气虚,运化不及,故又用人参、大枣、炙甘草为佐使,取其健脾运和中气,以益后天之本,恢复中焦斡旋之能,纵观全方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使寒热得解,脾胃升降恢复正常,泻而不耗气,补而不滞中,最能切中脾瘅病机。

    “糖脂平”治疗脾瘅临床观察

    “糖脂平”由半夏泻心汤加味组成。痰浊郁滞日久,影响血液运行,日久可致瘀,可加荔枝核、鬼箭羽理气化瘀;苍术燥湿健脾;玄参滋阴防辛燥太过。以往多单独使用具有明确降糖效果之黄连、苦瓜、苦丁茶等,多因苦寒败胃,出现胃肠道症状,且冰伏中焦之气,影响脾胃运化功能,长期使用滋阴润燥法治疗也会出现滋腻碍胃之弊。寒热并用调和脾胃法治疗脾瘅,既可降糖又可和胃,正如《本草纲目》所云:“此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盛之害也。”半夏泻心汤是顺应脾胃之生理特性,振奋脾胃功能以运化湿浊,从整体上改善患者体质,又适合于脾瘅患者长期服用。笔者应用糖脂平治疗脾瘅,并与二甲双胍,设立对照组、自然组及治疗组进行临床观察病例300人,3年后结果显示,糖脂平与二甲双胍片在改善血糖上无明显差异,在调节血压,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及改善自觉症状方面糖脂平优于二甲双胍,两组在上述各方面均优于自然组。(文章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第2790期)

脾瘅

论曰内经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肥甘之过,令人内热而中满,则阳气盛矣。故单阳为瘅,其证口甘,久而弗治,转为消渴,以热气

上溢故也。

治脾瘅口甘中满,兰草汤方

兰草(一两切)

上一味,以水三盏,煎取一盏半,去滓分温三服,不拘时候。

治脾瘅藏热,唇焦口气,引饮不止,赤芍药汤方

赤芍药 生干地黄(焙各一两) 大黄(锉炒) 甘草(炙各半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后温服去滓。

治脾瘅面黄口甘,烦渴不止,葛根汤方

葛根(锉二两半) 麻黄(去根节一两) 桂(去粗皮三分) 石膏(碎三两) 芍药(一两一分) 甘草(炙一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治脾瘅烦懊口甘,咽干烦渴,竹叶汤方

淡竹叶(切一两) 柴胡(去苗二两) 犀角(镑屑) 芍药(各一两半) 黄芩(去黑心) 大黄(锉炒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下朴硝半钱匕,温服。

治脾瘅发黄,口干烦渴,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去心生用三两) 芍药 黄芩(去黑心各一两半) 栀子仁(五枚) 石膏(碎三两) 犀角(镑屑一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入朴硝半钱匕,食后温服。

治脾瘅身热口甘,咽干烦渴,知母汤方

知母(一两半) 石膏(碎三两) 升麻(锉) 甘草(炙锉各一两) 竹叶(一握)白粳米(一合) 枇杷叶(拭去毛三分)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治脾瘅口甘,烦渴不止,前胡汤方

前胡(去芦头一两半) 赤茯苓(去黑皮二两) 桂(去粗皮三分) 犀角(镑屑一两)槟榔(三枚锉)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治脾瘅口甘,咽干烦渴,茯苓汤方

茯苓(去黑皮)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各四两) 甘草(炙锉) 人参 黄芩(去黑心各二两) 桂(去粗皮五两) 半夏(汤洗七遍五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不拘时温服。

治脾瘅烦渴,三和饮子方

生姜(半两研取汁) 糯米(半合淘研) 蜜(一合)

上三味相和,分为五服,每服以新水一盏调下,不拘时候。治脾瘅口甘,内热中满,羚羊角丸方

羚羊角(镑) 枳壳(去瓤麸炒) 大黄(锉炒) 木通(锉) 大麻子仁 槟榔(锉)桑根白皮(锉各一

上九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温水下。

治脾瘅内热烦渴,麦门冬煎方

生麦门冬(汁) 生地黄汁(各半斤) 蜜(半升) 栝蒌根(二两) 地骨皮 黄(锉) 葳蕤 知母 淡竹叶(切) 犀角(镑屑) 升麻(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石膏(碎研) 凝水石(碎研各二两)

上一十四味,除前三味外,粗捣筛,以水七升,煎药取三升,滤去滓,次入前三味,再以慢火熬如稀饧,以瓷合盛,每服一匙,温汤化下,不拘时。

名医费伯雄治疗消渴经验
脾瘅是现代糖尿病的主要类型 +名医费伯雄治疗消渴经验+黄煌教授讲座笔记---糖尿病方 - 舍得 - 舍得
        费伯雄是清末名医,医术闻名于大江南北,著述有《医醇賸义》、《医方论》等。笔者学习费氏《医醇賸义》治疗消渴的经验,运用于临床,每获卓效。兹介绍费氏经验及笔者验案于后。
 
1上消
          费氏治用自拟逢原饮:天冬4.5g,麦冬4.5g,南沙参12g,北沙参9g,胡黄连1.5g,石斛9g,玉竹9g,蛤粉12g,贝母6g,茯苓9g,广皮3g,半夏4.5g,梨汁半杯(冲服)。(笔者注:费氏方药量由旧制改为克制,下同。)
        费氏曰:“上消者,肺病也。”患者素体阳盛。或感受湿热之邪,或外感风寒从阳化热,致肺热炽盛,损伤阴津,使肺之津液枯涸,肺气不畅,通调失职,水湿停聚成痰,痰热相搏,缠绵不去,形成上消。临床症见:口渴多饮,舌干咽燥,尿频量多,舌红,脉数。治疗上费氏主张“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方用沙参、麦冬、玉竹、梨汁润肺养阴;天冬、胡黄连、石斛滋阴除热;蛤粉、贝母清肺化痰,二陈理气祛湿。诸药配合,滋阴生津,清热化湿,临床用之,常获显效。
 
        验案一:陈×,男,48岁。
      1999年5月12日初诊。患者近2月来感口渴思饮,舌干咽燥,心中懊恼,尿频量多,舌红,脉数。查空腹血糖8.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7mmol/L,尿糖 。审度其症,乃属燥热之邪客于上焦,金失清肃之令,津难输布。依证投以费氏逢原饮,倍用天、麦冬,加天花粉10g。服药1周,烦渴除半,尿量减半,原方增损,继服2周,诸症渐消。复查血糖5.2mmol/L,尿糖阴性。嘱饮食控制,随访1年,未见复发。
 
2中消
          费氏治用自拟祛烦养胃汤:鲜石斛15g,熟石膏12g,天花粉9g,南沙参12g,麦冬6g,玉竹12g,山药9g,茯苓9g,广皮3g,半夏4.5g,甘蔗90g(煎汤代水)。
        《圣济总录》云:“消瘦者,膏粱之疾也。”嗜食肥甘之品,饮酒无度,以致脾胃损伤,运化不及,水湿内阻,酿痰积热,耗津伤液,而为中消,出现多食善饥,口渴多饮,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等症。费氏治以“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方用石斛,沙参、麦冬、玉竹、甘蔗益胃生津;石膏、天花粉清热止渴,佐以陈皮、半夏燥湿化痰;山药、茯苓健脾化湿。如此配伍,临床用之,每能中的。
 
        验案二:夏×,男,45岁。
脾瘅是现代糖尿病的主要类型 +名医费伯雄治疗消渴经验+黄煌教授讲座笔记---糖尿病方 - 舍得 - 舍得脾瘅是现代糖尿病的主要类型 +名医费伯雄治疗消渴经验+黄煌教授讲座笔记---糖尿病方 - 舍得 - 舍得       2000年9月1日初诊。患者近3月来食欲旺盛,每日进主食750g左右,虽多食亦不能解饥,饮水量逐日增多,虽多饮亦不能解渴,形体消瘦,头晕乏力,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滑而数。查空腹血糖9.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5.7mmo1/L,尿糖 。辨其脉证,属中焦燥热,予费氏祛烦养胃汤倍石膏、天花粉,服2周,自觉症状减轻。复查血糖8.1mmol/L,尿糖 。嘱其严格控制饮食在250g以内,再按原方续服4周,诸症尽消,血糖、尿糖均降至正常。今年3月,欣然来告,消渴半年未发。
 
3下消
           费氏治用自拟乌龙汤:龟版24g,生地18g,天冬6g,南沙参12g,蛤粉12g,女贞6g,料豆9g,山药9g,茯苓6g,泽泻4.5g(盐水炒),车前6g,藕90g(煎汤代水)。
        宋·严用和曰:“消渴之疾,皆起于肾。”素体阴虚,房事不节,损伤肾阴,水亏火旺,固摄失司,形成下消。临床证见:多饮多尿,尿浊如泔,口干唇燥,腿股枯瘦,舌红,脉沉细数。费氏治疗上主张“急宜培养真阴,少参以清利”,故用龟版、生地滋阴清热;天冬、沙参养阴润燥;女贞、山药养阴补肾;泽泻、车前子、料豆、蛤粉利尿泄热;茯苓利水渗湿。上药共用,治疗下消,颇有疗效。
 
         验案三:樊×,女,58岁。
         2000年4月10日初诊。罹糖尿病、高血压病5年,间断服中、西药治疗,病情时有反复。近1年来多饮多尿加重,腰膝酸软,口干唇燥,纳差乏力,腿股枯瘦,夜寐不安,舌红,脉沉细数。查空腹血糖8.9mmol/L,尿糖 。参合四诊,属水亏火旺之证。予费氏乌龙汤,加夜交藤、酸枣仁各15g,倍用女贞、茯苓。服药2周,失眠已除,腰酸、尿频等症减轻,上方去夜交藤、酸枣仁。再服3周,诸症消失,复查血糖5.9mmol/L,尿糖阴性。随访半年未发。
 
 
 
南京市建邺区中医院(江苏,210004) 曹松华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糖尿病方(转载)

我国发病率:与GDP增长速度同步。糖尿病与紧张、压力有关。
 
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产生的胰岛素。
 
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儿童多见。离开胰岛素迅速死亡。发病急,表现为明显的多尿,口渴,饥饿,视力减退。
 
2型糖尿病:成年人多见。90%的糖尿病为2型。特点:发病非常缓慢,不依赖胰岛素,多数人在40岁以后发病,肥胖者多见。
 
妊娠期糖尿病:可导致巨大胎儿。
 
各种并发症:常见的有:脑梗,脑出血,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心梗,心绞痛,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感染,下肢坏死、麻木。糖尿病性神经病:导致下肢麻木疼痛,糖尿病足:皮肤发黑,溃疡,或下肢溃烂。
 
糖尿病肾病(DN):全身水肿,蛋白尿,10%-2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肾衰。
 
5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有的糖尿病患者还有抑郁症和焦虑症。
 
经方优势:
1.治疗或预防并发症
2.改善体质
3.提高生活质量----睡眠改善等。
 
适用中医者:1.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后血糖控制不理想;
                        2.已出现并发症者;
                        3.有其它非糖尿病相关症状,但无有效治疗措施。如便秘、腰痛、腿痛,但血糖正常。
 
一、葛根芩连汤:伤寒论里用来治疗下利、腹泻。利遂不止,脉促,喘而汗出。
 
葛根20-60克 黄芩6-20克 黄连 5-10克 生甘草3-10克。葛根:治疗口渴,项背强痛,含葛根黄酮,有降糖作用。黄连:也有降糖作用,量可适量加大。可用于二型糖尿病。
 
三种情况下用:
1、伴有舌红,腹泻,心率偏快。
黄连可用来治疗消渴,古代有很多的经验。本草纲目:用酒制黄连治疗消渴。治疗热利。其作用类似二甲双胍。
 
2. 伴有项背强痛,或头痛,或腰腿痛,全身乏力。如高血压,或颈椎病导致。
葛根善于治疗“项背强几几”症候群,主诉可能有:腰酸,腿拖不动,疲劳,头痛。
 
3.嗜酒者,可导致血糖居高不下。
有口渴,喝酒后口干得不得了:葛根最好。有解酒毒作用。适用于糖尿病患者出现严重口渴。
形体特征:壮实,中年,喜喝酒吃肉,肌肉发达,满脸油腻,容易出现大便不成形或腹泻,吃得多,饮食上不大忌口,全身无力,困重,特别是头项腰背强痛不舒。尤其是应酬多工作压力大的。体检常发现血糖高或血压高。
 
葛根:食品,量要大,30克以上,甚至60-100克。也可采用先煎葛根,再把连、芩放入。对于消除头痛、腰背拘急,颈项强痛有效果,同时有降压作用。
 
加法:加制大黄:适用于有高血压,有出血倾向。合为三黄泻心汤,有降压,止血作用。也可清火,对牙周脓肿、牙痛有效。
 
加怀牛膝:可用来治疗糖尿病导致的性功能障碍。原因:下半身供血障碍,导致阳萎。还可治疗腰痛,腿痛(下肢供血不好)。对扩张下肢血管非常有好处(引血下行)。糖尿病足,伴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者可用。量要大,至少15克,甚至30克。
 
二、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等,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生石膏15-60克 知母10-30克 生甘草6-12克 粳米30-50克(山药20-40克) 人参(生晒参6-12克,党参或北沙参10-20克)。
 
知母也有降血糖作用,清热除烦止汗止渴,多食易致腹泻,适于便干结者。适用于各型糖尿病(1型、2型、妊娠糖尿病),要见到烦渴多饮,口渴程度非常严重。一定要看舌苔,舌干燥,大便干结,如羊矢状。多汗或易汗,动则出汗。形体消瘦。临床使用机会不是很多。对于人要求比较严格。人参、知母:有降血糖作用。
 
体质特征:明显消瘦,白瘦,皮肤白净,但少光泽。消瘦后消耗比较多。大便干结如栗。口渴感明显,口唇,舌可能淡(不一定很红),但舌面要干燥。易出汗,汗多。皮肤黑暗、黄、浮肿、或满面红光者,无效(谨慎使用)。
 
人参切片口服或含服:吸收率80%。白参、红参、别直参:效果相同。精神萎靡,出汗多,气喘,脉虚者:用吉林参最好(别直参、白参)。口干舌燥:用西洋参。食欲不振:用党参,降血糖作用不明显。干咳或便秘:用北沙参或玄参。北沙参治疗干咳,养肺阴;玄参治疗咽喉疼痛和大便秘结。
 
配合其它药物:麦冬,生地,芍药,石斛,丹参,怀牛膝。麦冬:治疗赢瘦(消瘦得厉害,肌肉萎缩);生地:有降糖作用,可治疗便秘。消瘦,口干,大便干结者适用;芍药(白/赤芍):治大便干结和糖尿病足(小腿抽筋,麻木、疼痛);石斛:凉药,治口渴,对糖尿病引起的周围血管损害,糖尿病足,下肢疼痛血栓,腰腿无力有效;丹参:活血化瘀,保护心脑血管;牛膝:引血下行,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
 
三、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胖人,尊荣人(地位比较显赫,平时好逸恶劳)
 
生黄芪3两 桂枝3两 白芍3两 生姜6两 大枣十二枚。
 
适用于糖尿病导致的血管和神经损害。
 
主诉:肢体麻木,感觉减退,蚁行感,火烧感,怕冷,不能吹风。下肢皮肤发暗,发黑,或变苍白,出现溃疡(足诊)。注意穿宽松的鞋子,不要穿皮鞋,不能磨破。
 
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视网膜病,都可以使用。松软无力,肌肉萎缩。它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神经、肌肉的营养剂。
 
芪桂五物汤体质:肌肉松软,水多,易浮肿,易自汗。食欲很好,吃了后不胀。但无力,头晕,气短,心慌,爬楼梯都气喘吁吁。严重时胸闷胸痛,头晕眼花,提示心脑供血不足。脸色:黄暗,也有暗红。舌质淡红,或淡胖,不是通红。甚至紫,有紫斑(有瘀血,心脑供血有问题)。
 
一般都是食欲旺盛,腹部松软。如进食后腹痛腹胀者,慎用黄芪。瘦瘦的,有胆囊炎,胆石症,返流性胃炎,返流性食道炎患者,不能用黄芪。
 
加减:加葛根川芎:机率很高,血压高、头晕头痛、有脑梗塞的,对心脑血管供血有促进作用。腰痛下肢痛:加怀牛膝,治下肢浮肿,或腰痛。生姜:用量大,祛寒药,促进周围血液循环,能发汗,祛风寒,通血痹。服药后要注意保暖。
 
四、桂枝茯苓丸:千古名方:活血化瘀,而瘀血的病理因素在慢性病中很多。
 
适用于糖尿病导致的血管损伤伴有瘀血证。
 
瘀血证:较壮实,皮肤干燥,如蛇皮,肌肤甲错;舌质暗红,紫红,也有暗淡。问诊:腰腿痛,大便干结。摸下腹部:往往有疼痛(盆腔供血不好)。或有脑梗塞:瘀血的一种表现。视网膜血管病变,糖尿病足,引起溃疡疼痛,或糖尿病肾病:也有瘀血。
 
治疗糖尿病肾病:
1.加大黄,牛膝:治BUN,CREAT居高不下,而且大便干结者:帮助肾功能得到改善,使BUN,CREAT降低。
2.出现下肢浮肿,面色黄、多汗,即出现黄芪桂枝五物汤证的患者:加黄芪,葛根。黄芪用治肾病也非常有效,补气活血。
3.痛,两腿疼痛(糖尿病足的一种表现):重用芍药。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用赤芍30-60克。
 
五、芍药甘草汤:脚挛急,用芍药甘草汤,其脚即伸。
 
芍药、甘草:原方各四两。现代:芍:甘=6:1
 
白芍/赤芍20-60克 生甘草3-10克。糖尿病足的常用方。又名去杖汤:治疗下肢麻木、疼痛、步履困难。
 
四味健步汤:芍药 石斛 牛膝 丹参,治疗糖尿病足,加甘草也可:治下肢疼痛,麻木,发冷,溃疡可用。石斛:《千金方》,《外台秘要》用得很多:治疗腰腿痛,脚弱不能步履,糖尿病患者。
 
芍药甘草汤还能治疗便秘:尤其是大便干结如粒状。芍药50克以上有通便作用,有解除肠痉挛的作用。
赤芍:活血化瘀,舌暗紫,或血液粘稠度大。脑梗、心梗、下肢血栓,或闭塞性动脉炎,血液粘稠,血管不通。白芍:养血柔肝,用于肌肉痉挛性疾病,如腓肠肌,胃肠平滑肌痉挛。
 
六、金匮肾气丸:
 
生地15-30克 山药15-30克 萸肉10-20克 泽泻10-20克 丹皮10-20克 茯苓10-20克 肉桂5-10克/桂枝6-12克 制附子5-10克。即桂附八味丸。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可能是糖尿病肾病。腰痛,小腹拘急疼痛,小便多:糖尿病肾病的表现。小便多,口渴者,适用。真正治病的是八味丸不是六味丸。
 
适用人群:中老人群,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神情倦怠,易累易疲劳,皮肤肌肉松软,腰膝酸软(很多由糖尿病引起),下半身常感到冷和浮肿,也有烦热感。
 
重要的腹证:小腹(肚脐下,关元,气海)感觉松软无力,或拘急不适。表现为男人阳萎遗精,想小便而不出,而且憋不住。按压腹部松软无力。肚子上面大,肚脐下面松。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会出现。
 
类方:加牛膝,车前子:济生肾气丸,治糖尿病肾病很好,日本用于治疗糖尿病性神经损害。或合四味健步汤。高血压病引起肾功能损害亦可用,或其它的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也可用。余听鸿:《诊余集》治疗腹水。
 
病例:
1、糖尿病,高血压,脑垂体瘤,呼吸暂停综合征,系膜增生性肾炎。腹大,软,浮肿,头晕,皮麻无力腰酸口干,能食,舌体胖大。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味健步汤加葛根(芪60,牛膝30)。效果:两月后,血压稳定,疲劳感消失,下肢有力。
 
2、糖尿病多年,喝酒多,壮实,背部肌肉发达。出黄汗,腰腿麻木,大便稀,舌红。葛根芩连汤加桂枝、芍药、牛膝。坚持服用一年多,血糖稳定。
 
3、68岁老太,糖尿病7-8年,血糖不稳定,服用格列齐特。腰痛,下肢无力,凹陷性浮肿。四味健步汤加枸杞。两月后:诉口感好,泡沫样小便消失。
 
4、70岁。糖尿病,血糖餐前9.2,餐后17.3。头痛,大便干结,小腿抽筋,眼睛模糊。舌头疼痛,裂纹。白虎加人参汤,芍药甘草汤,四味健步汤。服后口渴感减轻,一直在服。体重回升,眼睛也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