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

 wany356 2014-05-25



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  


    歌剧和钢琴协奏曲代表了莫扎特最杰出的音乐成就,尤其是钢琴协奏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是后来者-----包括贝多芬,都难以匹敌的。27部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精神发展历程最真实的写照,而最后一部,也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一部------<第27钢琴协奏曲>(K595),就是莫扎特生命哲学的总结,是真正站在"一个美好而又有序的世界的门槛之前了"。(借用汉斯-昆语)  

西方古典音乐欣赏(32)—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 - 潇湘浪士 - 潇湘浪士

 

这部作品完成于莫扎特生命的最后一年,此时的莫扎特已是内外交困:喜新厌旧的维也纳人不再象以往那样青睐他的作品;他的学生一个个离他而去;莫扎特在经济上陷入窘境;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但这一切并没有在这部作品里丝毫地流露出来,相反却呈现出一种平静与从容,一种摆脱了感官美的纯净。如果单纯用那种文艺反映论来解释莫扎特的创作将是徒劳的,莫扎特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这部作品更仿佛是来自一个绝对的世界,成了莫扎特伟大心灵的回光返照。

海布勒 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一开始,钢琴演奏带有歌唱性,在钢琴演奏前有一小节伴奏音型,钢琴如歌的舒展旋律。主题特点是对话,弦乐与管乐对话,钢琴与弦乐对话,舒展歌唱主题。然后是木管和圆号主题,先弦乐,再管乐加进来,符点音符,等于进行曲,打断弦乐的舒展,管乐推动乐曲向前发展,出现两种形象,以种是歌唱性,另一种是进行曲,他们在对话,感觉是莫扎特在对过去的回忆,很温暖。这就是莫扎特音乐的特点,也是莫扎特音乐吸引绝大多数人的真正原因。

 第二乐章,慢板,莫扎特晚期作品中的慢板,是非常值得聆听的。这里对情感的描写是精雕细刻,有悲的,喜的互相交替,那宽广的旋律线,在温暖音色中,可以看到莫扎特内心的宁静,平淡,象冬日黄昏的阳光沁人心脾,宛如一首摇篮曲。体现了莫扎特的童真和真切,很美。跟20号钢琴协奏曲相比,悲的情绪显然是很明显的。

 第三乐章,活泼的回旋曲。活跃的主题来之他的歌曲,第一乐章写的歌唱性主题,末章采用歌曲旋律。因为此时他妻子的病好了,应该感恩。再有就是对童年的回忆。他还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会走,所以还在作品里表达了对春天的最后渴望。体现了灿烂之极又归于平淡的心境。充满了童趣。

附录:

西方古典音乐欣赏(32)—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 - 潇湘浪士 - 潇湘浪士

海布勒Ingrid Haebler 1929-

奥地利女钢琴家,父母为波兰人,11岁在萨尔茨堡公开演奏,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后进维也纳音乐学院、日内瓦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是玛格丽特·隆班上的学生。1952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二等奖,1954年参加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和日内瓦舒伯特钢琴比赛,均获一等奖。海布勒的演奏追求一种清新、清纯的效果,追求音色的微妙层次区分与音阶性经过句中颗粒型音色的效果。海布勒好像天生是为演奏莫扎特而出生的,她从小在莫扎特的氛围中长大.她演奏的莫扎特,无论是协奏曲、奏鸣曲还是小品,都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莫扎特。她所演奏的舒伯特全套奏鸣曲以及与格吕米奥三重奏团合作的《鳟鱼》.也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舒伯特。

从60年代中后期,和科林·戴维斯爵士/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钢琴协奏曲中,不难发现海布勒对于莫扎特作品的独一无二的诠释——对她来说,热情洋溢的诠释不是恒久之道,除非作曲家在乐谱上有明确实际的指示。

海布勒从不让自己去“逼迫”或去“侵害”作品本身的一丝一毫。她演奏的任何一个乐句或乐章,都像是在“操控木偶”,而且她深知自己的“木偶”非常优雅与脆弱。她也知道所有音乐的生命,都悬挂在手上的这条“丝线”上,过份的曲解与夸张,只会让音乐受到束缚,会与莫扎特的“天籁本质”相抵触。因此,这些钢琴协奏曲中,任何戏剧性、激烈或深沈的效果,似乎都来自作品本身的需求,而且都像是经过海布勒小心谨慎的评估后,再演奏出来的;优美的外表背后是小心谨慎。很显然,海布勒非常信任听众,知道他们会发现音乐里人性的力量与人性的弱点。难怪,英格丽·海布勒弹奏的莫扎特,永远被认为是最权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