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视我们的“牯岭街少年”

 wwm5837 2014-05-26

  越来越多青少年间的暴力视频、照片,折磨着社会的良心,折磨着父母的良心,各方应正视该问题,不能“眼不见为净”。

  日前,一则视频在网上疯传:三名光背年轻男子,不顾一名十三四岁男孩的哀求,对其持续殴打,有的跳起猛踹男孩,有的往躺在地上的男孩脸上撒尿,甚至有的还举起大石头砸向男孩。视频引发了社会公愤,甚至惊动了国家公安部刑侦局,其表态称:应当严惩,已部署调查。目前案发地点已经锁定为北京朝阳区某地,当地警方已前往调查,“凶手”落网应在意料之中。

  这些年来,类似的有关青少年暴力侵害案的视频不断刺痛着社会良知。我们的少年怎么了?

  因为此类霸凌事件,往往涉及未成年人(特别是当行凶者本身就是未成年人时),这就增加了讨论、定性的复杂性。这里暂不纠缠于此类事件中复杂的法律细节(诸如:行凶者满14岁,还是满16岁?是否具有完全刑事能力?),而是追问:社会该如何系统应对青少年霸凌问题?

  此类事件中,头痛医头,仅仅严惩已曝光的个案中的凶手,真能解决问题吗?首先要全面正视客观的霸凌问题,才能彻底调查问题的发生机制和危害,才能给出一揽子预警、处理以及惩罚方案,这也不是一些网民称“严惩凶手”能解决的。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正视霸凌事件,正视我们自己的“牯岭街少年”(该词来源于一部关注少年犯罪的台湾电影)。

  大家可能会发现,我们的舆论空间中对中国台湾的校园欺凌事件、韩国的校园暴力片、美国的校园枪击案等等,都有相当丰富的信息储备,独独对发生在身边的校园内外的霸凌事件,却出现了失语,既没有权威调查指出霸凌的危害程度,也缺乏完善的应对机制。

  这是因为霸凌问题对中国的舆论圈和决策者来说都还是一个新问题,而近些年自媒体发达后,霸凌事件的负面影响,才超出了原本校园的范围,进入了社会舆论场中心。

  相对而言,欧美、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已对霸凌问题做了详细研究,也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反霸凌制度。比如,欧美有研究显示,校园霸凌羞耻恐惧忧郁会造成课业成就低落、人际疏离,甚至有可能逼迫受害人产生报复性攻击行为,或使受害人转而霸凌他人。霸凌甚至对加害人也有负面影响,这些加害人成年后的犯罪率、酗酒现象比例相当高。

  在具体应对措施上,中国台湾地区建立了四级的校园安全运作平台,在学校层面建立了反霸凌推动委员会组织,还规定校方有通报霸凌事件的义务,否则将受到处罚,并强化教育、警政、司法界多方相互联系及支援机制。此外,还将霸凌者或受凌者,以及旁观者一并纳入辅导计划。

  反观中国内陆,反霸凌机制建设则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几乎全是“译介”境外制度。检索法规中的有关议题,仅在2007年《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曾抽象地提到一句:学生要“了解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学习应对的方法”。而教育部门的文件中提及“欺凌”一词时,也只是指在爱国教育中,要强调近代史上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

  解决中国的校园霸凌问题,当然不能停留在抽象的“禁止校园暴力”上。越来越多青少年间的暴力视频、照片,折磨着社会的良心,折磨着父母的良心,各方应正视该问题,不能“眼不见为净”。我们要正视当代的“牯岭街少年”,对霸凌现象的成因、危害条分缕析,拿出一揽子解决方案,特别其中还涉及留守少年、城中村青年等中国式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